返回

五教章通路记卷第四十六

首頁
    中。

    無第三禅。

    多分已得。

    雖非解脫門。

    定而獲第三靜慮。

    無有遮妨。

    故雲八定。

    問若慧解脫人。

    不得滅定者。

    雲何定性惠解脫人。

    得入涅槃。

    瑜伽決擇分說。

    阿羅漢。

    欲入無餘依涅槃界時。

    先入滅定。

    滅轉識等。

    然後入無餘涅槃。

    以此文。

    證一切羅漢可得滅定。

    豈可慧脫而不得耶。

    答瑜伽疏家。

    遁倫法師。

    具作二釋。

    日本法相先德。

    依彼解釋。

    并存二義。

    故西大寺。

    常騰僧都。

    作二解釋。

    一雲。

    欲入無餘之時。

    無有不入滅定之人。

    今約未入無餘。

    長時中。

    不入滅定故雲。

    惠解脫欲入無餘。

    以此法爾力。

    必得滅定。

    二雲。

    決擇分文。

    且約俱解脫者說。

    非謂一切阿羅漢。

    皆入滅定。

    方入無餘(已上)以此二義。

    會瑜伽文。

    依初釋意。

    惠俱二脫。

    皆通定性及不定性。

    定性俱解脫。

    本得滅盡定。

    故入滅時。

    依定入滅。

    定性惠解脫。

    平生不得定。

    垂入寂時。

    方得滅定。

    依是歸寂。

    不定性慧脫。

    始終不得定。

    不定性俱脫。

    本得滅盡定。

    雖有得不得。

    皆回心向大。

    不人涅槃。

    故非所論。

    若依後釋。

    慧解脫人。

    皆不定性。

    不入涅槃。

    不得滅定。

    無所依故。

    俱解脫人。

    有定不定。

    定性入滅。

    必依滅定。

    不定性人。

    雖得滅定。

    不入涅槃。

    回入大故。

    若後釋意。

    言瑜伽論且就但解脫羅漢者。

    若約慧脫。

    欲入寂時。

    應得滅定。

    還歸初釋。

    問阿羅漢人。

    有其二種。

    一時解脫。

    是鈍根人。

    亦五種姓。

    二不時解脫。

    是利根人。

    第六不動種姓是也。

    此二應果。

    何人得滅定。

    答時不時。

    羅漢皆通。

    慧解脫及俱解脫。

    不簡利鈍。

    皆得滅定。

    亦有不得。

    問斷禅定障。

    分滅所知。

    為唯局羅漢。

    亦通有學耶。

    答得滅定者。

    皆斷定障。

    有學聖中。

    第三果人。

    若信解者。

    若見至者。

    此二種人。

    至不還果。

    身中證得彼滅盡定。

    是名身證。

    不還聖者。

    此但轉名。

    而不轉體。

    得滅定者。

    必具前七。

    故瑜伽說。

    得八解脫。

    前七解脫。

    共異生得。

    唯得前七。

    不名身證。

    滅定無心。

    唯身證得。

    似涅槃法故。

    立此稱。

    身謂積聚。

    或複依止。

    非唯欲色二界身得。

    亦無色界身中證得。

    四蘊積聚。

    心為依止。

    不同小乘局有色界。

     章如瑜伽說又諸解脫下。

    二引證。

    言諸解脫者。

    指八解脫。

    異熟生受。

    所知障攝。

    由斷此障。

    得八解脫。

    故雲所顯。

    所顯得故。

    言聲聞獨覺等者。

    此二乘聖。

    得滅盡定。

    名俱解脫。

    亦名心解脫。

    定障覆心。

    滅除此障。

    得滅定故。

    名心解脫。

    諸經同聞衆羅漢歎德。

    言惠解脫。

    心解脫者。

    即此慧俱二解脫也。

    聲聞身證。

    不還及無學位。

    得滅盡定。

    獨覺唯是無學位得。

     章當知此始教下。

    三歎勝。

    始教大乘回心教意。

    唯欲引小令入大乘。

    故諸所設。

    皆似大乘。

    令彼樂欲。

    是故許斷智障少分。

    上明通斷不斷門竟。

     章然上所斷不同愚法下。

    二明種子斷。

    彼之愚法小乘教中。

    聲聞等人。

    斷結使者。

    毗昙成實二宗。

    同言斷煩惱者。

    即斷無始已來相續。

    所成就之煩惱諸得。

    名為斷惑。

    然毗昙宗。

    得是實法。

    惑得在心。

    得過未惑。

    系屬行人。

    相續連持。

    加行道起。

    遮伏現起。

    無間道時。

    正斷惑得。

    此言斷者。

    與得同時。

    使不生後。

    故名為斷。

    解脫道時。

    證彼無為。

    勝進道起。

    畢竟不起。

    成實論宗。

    得是假法。

    但是假人。

    成就過未煩惱因果。

    無間道起即斷彼得。

    今大乘宗。

    聲聞等人。

    斷煩惱者。

    并斷種子。

    天異小教所說斷義。

    其事即同菩薩斷惑。

    問迷理迷事之惑。

    本後二智。

    何斷。

    答修所斷惑。

    迷理之邊。

    唯本智斷。

    迷事随眠。

    通二智斷。

    不同一切見惑。

    唯本智斷非餘。

    慈恩大師。

    法苑章雲。

    一切見惑。

    及修道斷迷理随眠。

    唯根本智斷。

    親證理故。

    餘修所斷。

    迷事随眠。

    通二智斷。

    此在二乘。

    非菩薩位。

    菩薩因中。

    不斷迷事惑故。

    金剛心中。

    與所知障。

    一時斷故(已上)言二乘本智者。

    唯是生空根本智故。

    言後智者。

    即是生空後得智故。

    二乘無漏後所得智。

    不久現前。

    出觀之後。

    多起有漏假解智。

    故金剛心中。

    必定即起根本正智。

    迷事一切諸煩惱法。

    與所知障。

    同時合斷。

    上釋二乘斷得果竟。

    此斷得果者。

    謂斷惑得果也。

    所斷能斷。

    科段雖别。

    總明第一二乘斷惑相竟。

     章直進菩薩斷惑者下。

    明菩薩斷惑。

    亦三。

    初斷惑分齊。

    二智起惑滅。

    三無性即空。

    初中亦二。

    初正明斷障。

    二問答料簡。

    初中亦二。

    初總陳。

    二别明。

    今初。

    标言直進者。

    此始教中。

    具明三乘斷惑行相。

    前是小乘斷惑證理。

    有聲聞緣覺二人斷證。

    今是菩薩。

    故具三乘。

    若具言之。

    回心教中。

    有三乘人。

    如幹惠等十地。

    具明三乘故。

    直進教中。

    亦有三乘。

    五位修行。

    具說三乘故。

    前明二乘。

    直進教中二乘。

    而兼回心。

    今唯明直進教中菩薩。

    亦傍應兼回心教中菩薩。

    言二障俱斷者。

    待對已前二乘斷惑。

    然前所明。

    二乘斷惑。

    全斷煩惱。

    分斷智障。

    雖斷智障。

    唯是一分滅定障故。

    直進菩薩。

    二障皆斷。

    故所知障。

    全分斷盡。

    因此要略明所知障相。

    問何故名為所知障耶。

    答唯識論雲。

    所知障者。

    謂執遍計所執實法。

    薩迦耶見而為上首。

    見疑無明愛恚慢等。

    覆所知境無颠倒性。

    能障菩提。

    名所知障(已上)覆所知境下。

    正釋障名。

    覆謂覆蔽。

    覆隐所應知之諸境。

    不令能緣心覺知彼。

    名所知障。

    舊名智障。

    覆能緣智。

    不令了知所緣諸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