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华严五教章深意钞卷第四

首頁
    大師何引此文證之給耶。

    何況雜類世界是花嚴所說耶。

    彼經一部中。

    無說雜類世界。

    如何答。

    立不定僧祇事。

    引勝天王經證之。

    通雜類此界雲事。

    不定僧祇不限一世界。

    化儀不通十方界者。

    不可立之。

    故證不定僧祇引勝天王經。

    雜類世界非雲彼經所說也。

    不定僧祇言更于彼經通雜類世界經僧祇雲也。

    無失。

     章雲(如下)。

     勝天王經第二雲。

    況複如來于無量劫修無量無邊萬億三昧。

    何以故。

    如來不可思不可觀故。

    餘時勝天王白佛言。

    世尊。

    我聞如來三阿僧祇劫修行成佛。

    雲何而說無量劫修。

    佛言。

    不也大王。

    何以故。

    菩薩摩诃薩。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無量功力之所能辨非爾許劫時。

    始得入法平等理。

    稱為成佛(文)。

     問。

    引寶雲經所說不可計數僧祇之文。

    證終教不定僧祇可雲耶答。

    爾也付之。

    既佛德無限故。

    不可計數僧祇所得也雲故。

    明一乘所說之劫數也。

    何以彼經文可證終教不定僧祇耶。

    是以清涼大師釋今經刹海塵數之文。

    以瑜伽·起信之三祇之文。

    雲約三乘一乘化儀。

    引寶雲無量僧祇之文。

    約一乘刹海塵數劫釋給。

    如何答。

    引不可計數僧祇寶雲經文。

    證終教不定僧祇事。

    章現文分明也。

    說僧祇數量故。

    尤可為終教之證也。

    但清涼大師為一乘刹海塵數劫證文事。

    對三祇淺近之說。

    以刹海塵數之劫數其義相順故。

    引之為證雲然。

    勿非雲一乘十大劫數也。

    取長遠之時許。

    已有僧祇之詞。

    十大劫之中初數也。

    随義引證。

    是恒例也。

    無失。

     章雲。

    若依終教有二義。

    一定三僧祇(如上)二不定僧祇。

    此有二義。

    一為通雜類世界故。

    如勝天王經說。

    二據佛德無限量故。

    如寶雲經雲。

    善男子。

    菩薩不能思議如來境界。

    如來境界不可思量。

    但為淺近衆生。

    說三僧祇修習所得。

    菩薩而實發心以來不可計數也。

    解雲。

    此中不可計數者。

    是不可計數阿僧祇劫。

    非但三也。

    問。

    何故前教定三僧祇。

    此中乃有定不定耶。

    答。

    前教生故。

    此教熟故。

    方便漸漸勸彼三乘向一乘故。

    作是說也。

     大疏二下雲。

    然瑜伽·起信等。

    約三乘教。

    一方化宜一類世界。

    定說三祇。

    今約一乘。

    該通十方及樹形等界故。

    雲殺海塵數。

    是以寶雲經言。

    我為淺識衆生。

    說三僧祇劫修行。

    然我實經無量阿僧祇劫修行(等雲雲)。

     鈔七下雲。

    然瑜伽起信下。

    第二随難别解。

    即重釋三祇約三乘。

    一乘以通。

    言該通十方者。

    對上一方化儀言。

    及樹形等界者。

    對上一類世界。

    且如娑婆一劫方安養得為一日。

    則安養世界乃經三無數日耳。

    更方袈裟幢刹未經歲月。

    況于後後以劫為日之刹耶。

    是則不可以此一方類定于成佛時劫之數。

    二異類刹者。

    即于一界即具諸界。

    互不相見。

    時劫亦殊。

    安知修短○言寶雲經者。

    經雲。

    善男子(雲雲)。

     (裡書雲) 抄七下雲。

    言寶雲經者。

    經雲。

    善男子。

    菩薩不能思如來境界。

    如來境界不可思議。

    但為淺近衆生。

    說三僧祇修習所得菩提。

    而實發心已來不可計數。

    賢首釋雲。

    不可計者。

    不可計數阿僧祇也。

    義分齊雲。

    始教三祇不同小乘。

    小乘十十數之。

    此即倍倍數之。

    仍說百劫修相好等。

    智度論破此别修相好。

    不許三祇之外别修。

    即是實教之意。

    然實教之意。

    自有二義。

    一定。

    三僧祇一方化宜故。

    又是實佛故。

    起信論雲。

    或示超地速成正覺。

    以為怯弱衆生故。

    或說我于無量阿僧祇劫當成佛道。

    以為懈慢衆生故。

    能示如是無量方便不可思議。

    而實菩薩種性根等。

    發心則等。

    所證亦爾。

    無有超過之法。

    以一切菩薩皆經三阿僧祇劫故。

    斯則定也。

    二者不定。

    複有二意。

    一為通雜類世界故。

    如勝天王說。

    即前樹形等刹是。

    二據實佛德無限故。

    如實雲經。

    若瑜伽說有二種無數劫。

    一者日夜月半月等方便顯時無量故。

    二者如常說。

    若依初義經無量劫。

    若依後義但三僧祇。

    然依此釋不同寶雲。

    寶雲不言為淺近衆生說于大劫。

    為于深勝說日月劫。

    明知意殊。

    是則瑜伽亦是一方所宜說耳。

    又時無别體下。

    約别教一乘融攝以說。

    如毗目仙人執無财手時輕多劫。

    處曆無邊故。

    不可以長短思之也。

     大疏二下(花藏世界品)○如引初(雲雲)又時無别體。

    依法上立。

    法既無盡。

    時亦無窮。

    況念劫圓融不應克執(文)。

     所依身章 問。

    回心教心。

    分段身至究竟位。

    有何所以耶。

    答。

    為回二乘故也付之。

    小乘既以分段身至究竟位。

    彼教亦同說以分段至究竟者。

    有何到方便可雲誘引二乘耶。

    若爾回心教心。

    都可雲無說變易生死耶。

    如何答。

    回心教以分段身至究竟位雲事。

    尤為引二乘也。

    二乘分段之外不知變易故。

    設雖說變易。

    非彼所知故。

    于佛乘可絕其望。

    今以分段至究竟位雲事。

    是則二乘所知分齊故。

    接引教意有其方便也。

    彼幹惠等十地列置二乘地之上。

    相順二乘現身得果故。

    立三乘共十地。

    如為回心教方便也。

    但是非實分段。

    化上建立也。

    無失。

     章雲。

    若始教中。

    為回聲聞。

    亦說分段至究竟。

    佛身亦爾。

    然是化非實也(等雲雲)。

     問。

    始教大乘心。

    依實報門。

    以分段心至金剛以還雲事。

    引十住經何文證之耶。

    答。

    引十住經十地已還有中陰者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