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论玄义钞卷上

首頁
     小乘不受大等者。

    問。

    迦葉阿[?*隹]等。

    何不受大乎。

    答。

    師雲。

    爾者有何妨。

    問。

    迦葉等聲聞言本者。

    大權薩埵尋迹者。

    回心菩薩也。

    何不受大乘乎。

    答。

    師雲。

    内證非不受大乘。

    外儀示如此事。

    大聖化物之常習也。

    不可疑此。

    釋尊八相化儀。

    正小乘遵化。

    仍二十五祖傳持并以三藏為表也(雲雲)”。

     無大文第三等者。

    問。

    成實論中亦明大乘文。

    謂聲聞超禅許多地。

    或說乾達婆城喻。

    若爾者何偏雲無大文耶。

    答。

    師雲。

    一義雲。

    成實假明大乘言。

    小屬無雲無。

    例如言小乘無陀羅尼(雲雲)華玄略述。

    如蛇有龍一鱗豈龍乎。

    此大同。

    一義雲。

    成實明乾達婆城譬喻。

    彼别證折空義。

    都非大乘意。

    一切可例知之。

    若爾者。

    解釋無過(雲雲)彼正義。

    智論第六雲。

    聲聞法中。

    不說乾達婆城喻(文)義疏雲。

    三藏中。

    所以不說揵達婆城者。

    為三藏不說一切法本性空。

    而成實亦有此喻者。

    引菩薩藏中喻。

    就小乘法中釋耳(文)。

     并探四阿含等者。

    師雲。

    四阿含者。

    一長阿含。

    (破邪顯正)二增一阿含。

    (人天因果)三中阿含者。

    (善惡業性)四雜阿含。

    (生死界系)阿含秦雲法歸(槃論·肇師長阿含序見)或又雲趣無。

    (釋道安解釋)新雲教。

    亦雲傳(雲雲)。

     有條例第四者。

    古雲。

    條謂條别。

    例謂類例。

    大小各别。

    而各有流類。

    故雲條例(雲雲)師雲。

    經有條例。

    論亦爾(為言)經條例者。

    大乘經兼少。

    小乘經不兼大(雲雲)。

     故大乘經初有小乘衆等者。

    是智度論第四卷文意也。

    問。

    何故必小乘無菩薩衆乎。

     答。

    智度論雲。

    聲聞乘。

    狡少不受摩诃衍。

    譬如恒河不受大海。

    以其狡少故(雲雲)可準知之。

    前章小乘不受大者。

    則此文意欤。

    若爾者。

    非迦葉等偏執。

    隻小教道理自爾也(ト)心得欤。

    問。

    何故大乘經中。

    列大小二教耶。

     答。

    智論雲。

    欲辨二乘義故(雲雲)意雲。

    欲簡别大小二乘義。

    此是小乘方便說。

    此是大乘究竟說也(雲雲)若前不開方便者。

    真實[?*隹]顯所以大乘經必列二衆也。

    問。

    爾者諸大乘經悉列大小二衆耶。

    答。

    義疏雲。

    有無門者。

    龍樹雲。

    小乘經初無菩薩衆。

    大乘經初具大小兩衆。

    然斯言未盡。

    諸大乘經凡有四句。

    一但有菩薩衆。

    無聲聞衆。

    如華嚴七會。

    二但有聲聞衆。

    無菩薩衆。

    如金剛般若。

    三具二衆。

    即如此經。

    四俱無二衆。

    如金光明經(雲雲)準之今且一句形勢也。

    應知”。

     若弟子之論等者。

    師雲。

    言成論也。

    巨細者。

    則大小義也。

     大品明四谛平等義等者彼經二十九别品見”。

     一者小乘折法等者。

    師雲。

    折空者。

    色法(ヲハ)以細色能造折之。

    心法(ヲハ)以三相刹那等折之。

    能造細色刹那等(ヲハ)以苦無常等互相緣集義折之。

    是名折法空也。

     二者小乘但明三界内等者。

    私雲。

    小乘有作四谛。

    大乘無作四谛者。

    專依此意也(雲雲)”。

     三者小乘但明于空等者。

    師雲。

    小乘得折法自性空。

    未及第四性空故。

    但見空不見不空也。

    大乘達因緣本性自空。

    故見空及不空。

    第四性空般若佛性異名故也(雲雲)問。

    大乘見空及不空者。

    第四性空欤。

    将又自性空欤。

    如何。

    答。

    師雲。

    有二意。

    一家解槃經空者。

    二十五有。

    不空者。

    大槃文有二釋。

    一者約有處無·無所有。

    有所無者。

    有所得之無。

    則生死空。

    無所有者。

    無所得不空。

    則槃妙有。

    若依此意者。

    空及與不空(ノ)空(ハ)自性空。

    第四性空(ヲハ)則名槃不空故。

    次依法來品疏三種二谛者。

    十二因緣。

    本自性空為世谛。

    槃妙有為真谛。

    此時空及以不空(ノ)空(ハ)則第四性空。

    此意明生死本性空。

    則名般若佛性。

    故空及不空者。

    一法上兩義差别也。

    (為言)應知(雲雲)。

     四者小乘名為但空等者。

    智論三十七雲。

    空相應有二種。

    一但空。

    二不可得空。

    以但空堕二乘地。

    以不可得空。

    空亦不可得。

    即無所可堕。

    複有二種。

    一者無方便空堕二乘地。

    二者有方便空即無所堕。

    直至阿耨菩提(文)善吉等者。

    師雲。

    須菩提小乘中解空第一也。

    而望大乘者。

    比毛孔空。

    何況自[?*餘]乎。

    須菩提東方青龍陀佛化身也”。

     法華信解品雲等者。

    師雲。

    四大聲聞領解段。

    申昔過非下經文也。

    彼文中明。

    保執小乘故。

    不樂大因。

    不貪大果。

    大因者。

    謂淨佛國土。

    成就衆生也。

    大果者。

    甚深佛惠也。

    今所引不示大果文所也。

    為無相即支證事者着偏空不樂佛惠故也。

     問。

    何以故知然等者。

    問。

    此問意如何。

     答。

    師雲。

    一義雲。

    問意何以知然。

    成實所辨法花說同。

    (為言)有一義雲。

    法華文定明小乘所得。

    成實未必然。

    未必小。

    而次上釋全同判。

    所以何以知然問也(雲雲) 槃經雲心言無布施等者。

    師雲。

    二乘有空有二種曲見。

    此是空見也。

    于入觀時。

    不見布施體。

    此名破戒。

    破大乘行。

    不空有并照。

    是稱邪見。

    傷大乘解也。

    秦弘始等者。

     此事序疏委細見。

     以辨有法之實等者。

    師雲。

    有法實者。

    七實。

    依實之假者。

    所成也。

     爰至齊司徒等者。

    司徒者。

    大政大臣唐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