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论玄义钞卷中

首頁
    ハ)處相鄰。

    智論舉總山欲取别山。

    古抄明結集相。

    大有四門。

    一集藏緣起。

    二集藏處取。

    三集藏儀軌。

    四集藏次第。

    第一緣起中有三意。

    一睹佛槃聖凡嗟歎。

    二思念結集令法久住。

    三召聖賢結集三藏(雲雲)思念結集者。

    有三意。

    一為付屬。

    佛本付屬。

    令使結集傳于末代利益衆生故(智論第二見付屬者。

    付迦葉也)二止諸惡比丘自慶得脫。

    三止外道謗召命聖賢。

    經論中廣說。

    繁故略之。

    第二集藏處所(如上[訁*巳])第三集藏儀軌者。

    古雲。

    釋論第一雲。

    優婆離白已整身衣服。

    向大德比丘頭面作禮。

    作禮已上高座而坐彼象前。

    裝扇迦葉退坐已而問優婆離。

    随問答集毗奈耶竟。

    于是長老優婆離。

    放扇從高座下。

    向諸大德比丘作禮。

    作禮已還複本座。

    阿[?*隹]亦爾。

    今傳法者。

    以此為軌。

    十誦五十五雲。

    集一法竟。

    迦葉次第問五百比丘。

    言爾不。

    各答言爾。

    即作白二羯磨唱斷。

    初一既爾。

    [?*餘]下并然等(雲雲)毗尼迦葉對優婆離集。

    二藏迦葉對阿[?*隹]集(見十誦律說)第四次第者。

    依開宗[訁*巳]有三義。

    一常途次第。

    先經。

    次律。

    後論也。

    二依五分律·善見律等。

    先律。

    次經。

    後論也。

    三勝劣次第。

    先論。

    次經。

    後律也。

    對法诠惠。

    種智之能證心因惠而起。

    戒伏身語。

    由定能防故也。

    第二義先律等者。

    有四義。

    一約法住。

    比丘住持佛法故。

    二依起行。

    戒行居首故。

    三者依制異。

    毗尼佛獨制。

    勝[?*餘]二藏。

    四約所被。

    戒被内衆故。

    第一先經等者。

    亦有四義。

    一說次第。

    二所化次第。

    三結集次第。

    智度論等見。

    四者本末次第。

    經根本。

    戒慧依經次第起也。

    所化次第者。

    婆沙第一見。

    未種善根者(ニハ)說經。

    已種善根者。

    令相續成教戒。

    已成就者。

    為令得解脫以論化之(雲雲)。

     一上座部謂迦葉等者。

    師雲。

    迦葉有六人(槃疏見)一優樓頻螺迦葉。

    二那提迦葉。

    三迦耶迦葉。

    四十力迦葉。

    五菩薩迦葉童子。

    六摩诃迦葉。

    今第六摩诃迦葉也。

     迦葉(ハヨリ)上(ナルコトナルコト)陳如(ヨリハ)一夏者。

    右點師點也。

    左點古抄見。

    古抄雲。

    此釋意雖從迦葉尚為上座。

    陳如一夏。

    而殊以迦葉名上座部者。

    為佛付屬故歎為上座(雲雲)。

     為佛以法付屬迦葉者。

    師雲。

    真谛三藏雲。

    付屬迦葉者。

    菩薩迦葉也。

    今釋分明摩诃迦葉見。

    [?*餘]師釋多同此義(雲雲)但設子食者。

     師雲。

    是名常施食也(雲雲)。

     迦葉所領但有五百人等者。

    問。

    今釋雲五百人。

    所引智論雲千人。

    如何相違乎。

    答。

    尋漢朝衆師并四分律所判。

    大迦葉。

    本俱五百人大羅漢。

    結集三藏竟時。

    富那奢雲者。

    更與五百羅漢。

    來至迦葉集藏處。

    欲聞法藏。

    更為其重集三藏。

    故本迦葉五百。

    與後富那奢五百合有千人。

    則智論所說也。

    依本迦葉所領者。

    唯有五百人。

    應知(雲雲)。

     即界外大衆等者。

    師雲。

    此雲界外者。

    雲窟外也。

     二者已羯磨竟故等者。

    四分律雲。

    大迦葉即作白。

    大德僧聽。

    諸比丘為僧所差。

    若僧時到僧忍聽。

    僧今往王舍城。

    集共論法毗尼(三藏中且一藏)白如是。

    作白已俱往比舍離。

    諸比比從比舍離往王舍城。

    時大迦葉知僧事。

    即作白。

    大德僧聽。

    若僧時到僧忍聽。

    今集法比丘白如是。

    時阿[?*隹]即從座起。

    偏露右肩右膝着地。

    白大迦葉言。

    我親從佛憶持佛語(雲雲)有師雲。

    此界内界外者。

    作法界。

    自然界無承羯磨故也(雲雲)有師雲。

    結集始終總有三種單白。

    一差住舍城單白。

    二住已方欲集單白。

    三問優婆離集毗尼。

    四婆離答。

    五問阿[?*隹]集二藏。

    六阿[?*隹]答(雲雲)四分律(見)可尋本說也。

     但設千人食者。

    師雲。

    是名常施食也(雲雲)。

     百一十六年外有舶主兒等者。

    天親部執論(真谛譯)雲。

    過百年後更十六年。

    有大國。

    名波多梨弗多羅。

    王名阿輸柯(即阿育王也)王閻浮提。

    有大白善覆一天下。

    是時大衆破散。

    破散大衆凡有四種。

    一大國衆。

    二外道。

    三聲聞衆。

    四大德衆。

    此四大衆共說外道所立五種因緣。

    五種因緣者。

    如彼偈說。

    [?*餘]人染污衣等(雲雲)思擇此五處分成西部。

    一大衆部。

    二上坐弟子部(文)異部宗輪論述[訁*巳]第一慈恩雲。

    異部宗輪論者。

    佛圓寂後四百年許。

    說一切有部世友菩薩之所作也。

    ○昔江表陳代。

    三藏家依已譯茲本。

    名部執異論詳諸貝葉。

    校彼所翻詞。

    或爽于梵文理。

    有乖于本義。

    今我親教三藏法師玄奘。

    以大唐龍朔二年七月十四日。

    于玉花宮慶福殿。

    重譯斯本。

    基日随翻受旨。

    編為述[訁*巳]成十卷(雲雲)依此釋。

    雲天親部執論者大誤欤。

    若有異說者。

    可尋本文。

    四分律抄批第一引宗輪論雲(玄奘部執論同本異譯)四衆共議大天五事不同。

    分成兩部。

    一大衆部。

    二上座部。

    言四衆者。

    一龍象衆(律師衆也)二邊鄙衆(大天衆也)三多聞衆(經師衆也)四大德衆(論師衆也雲雲)。

     三逆罪者。

    古抄雲。

    然此大天未出家前。

    是商主兒。

    名摩诃提婆。

    此翻大天。

    姓拘屍柯。

    其父博易往向[?*餘]國。

    留兒在家。

    年至二十。

    其兒端正。

    母懷愛染。

    密為方便與兒私通。

    遂經六年不覺是母。

    後雖發覺。

    愛心不舍。

    其父從他國還。

    大得财物将欲至舍。

    母聞夫還恐知此事。

    即取毒藥令兒殺故父。

    大天持藥逢路殺之。

    将财物還與母共活。

    通母既久。

    恥人所知。

    将母逃隐波吒梨國。

    遇逢本國曾所供養羅漢苾刍。

    複恐彰露因遂殺之。

    複見其母與[?*餘]私通。

    複害其母。

    造三逆罪。

    深生憂悔。

    欲求滅罪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