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三七,半夏,白術(生椹形果),平貝母(爬蔓),蘆荟如(大雲掌)。
公路運車增9倍,牧畜業增14倍,造林面積增139倍,灌溉面積增96倍,糧食增加1070914639斤,耕地面積增13112277畝。
8月22日
陰,小雨,休息。
8月23日晴
晚會。
8月24日
早十時發車,到新立屯換車,等四時餘。
8月25日
晴,涼,早十時到赤峰,昭烏達盟。
概況:内蒙東部,東鄰哲盟,7旗,2縣,1市。
阿旗、左旗、右旗、翁牛特旗、哈旗、鄂旗,赤峰市。
農區,牧區,半農半牧區。
90000平方裡,有二河流入遼河,二河流域形成平原與丘陵。
3000多萬頃森林,也有原始的,有草原。
土特産豐富,礦藏,煤、鐵、錳、銅、錫、鋅金。
明年生産,年産3萬噸,全年1萬多兩,正發展,前途遠大。
回,維,滿等族232萬人。
以前隻有小煤家,挖金的,現有造紙,皮革制藥。
3萬多工人,産值30多倍,麻黃素出口有名的,螢石等亦出口。
當鋪地原來風沙極大,現為綠洲,牛可落入室。
有民航,341長途車。
農15000萬畝,19億斤,比以前增3倍。
每人800斤,沙漠變綠洲。
以前産量低,種樹多。
改良沙地。
牧業46500頭,增3倍,每人10頭,支援建設,24億斤給國家,10年,支援牛馬,絨毛10年供19000萬斤,2百多萬張皮,124萬頭豬。
60年副業40000萬元,打獵,硝堿,1千多對鹿角,猞猁。
49年16元—78元購買力,8個電影院,45個隊9個職業劇團,一個文工團,有創作小組。
遼代文物,有遼塔(中京),也有上京,舊城很多。
教育:小學3548所,35萬人,中169所,3萬7千人,先民族教育202所31400人。
以前疾病多,鼠疫死人多,基本控制了。
消滅梅毒,817張病床,1千多衛生人員,體育也發展,少年籃球很好。
欠年糧食夠吃,前二年不太好,有災,仍調出糧食,工業基礎較薄,比重小,吃的不缺,穿的也有皮、毛,且自織綢,(榨蠶),中小型工廠。
北邊蒙人多,20多萬,多營牧,此地人多,可能是離大城近,一出口即到。
晚聽孟幼冬“坐宮”。
8月26日
早,小西牛波羅,五三人民公社,趙社長人民代表。
49年開始互助,13戶,52年常年不散的互助組17個,是小社的性質,53年建3個合作社,趙斌即其中之一。
共64戶,54年246戶成高級社,“五三”者五三年建成也。
55年秋更推廣至3個行政村,840戶大社,58年8月6個高級社成人民公社,60年又合3社為社8849戶,44631人,31生産大隊。
原小西牛為一生産大隊,後改為五三人民公社,現有4個大隊,21小隊,1027戶,5420人,32060畝,山地多,平地少,能常灌水者9千多畝,352頭大畜,265牛,95馬,驢34,騾49。
農:以糧為主,及其他,水利建設,有渠道,護田林,改了舊渠,機械有試點,拖拉機站(九台),12名機手,機耕萬餘畝,增産。
57年—60年有豐有欠,不穩。
60年嚴重,雹災,平均畝産量155斤,比前增加了。
5年産兩豐兩平一欠,現仍每人一斤糧,且有自留地,看不出災來。
牧業公私并舉,飼料不足集體養豬受挫折,現保存一部分集體養的,有分養的,老少助養豬,有發展,780口豬—1070,戶戶有豬,大牲畜亦上升,720頭,羊3783隻,一半是改良羊,家禽每戶四隻,養兔340。
林業:秃山栽上了樹,防風、護岸林3250畝,已有成林者。
街道林,綠化林9000果樹,培育5萬多樹苗十多萬果苗。
地很次,現有3千多蘋果樹矣,各種果樹三百多畝的果園。
副業:為農服務,機械等,利用農閑時間。
養蜂場157箱。
魚池——即塘壩,在山上。
現有5處小學,22班859名學生。
91%山區也有了小學,一所農業中學,58年成立,四班,123人,半工半讀,已畢業者53人,作會計,技術員等。
衛生:設一醫院,15醫生,控制了浮腫病。
特點:以農為主,而全面發展,促進農業,蜂蜜、果園、養羊、豬,改沙荒為果園,機耕,也發展了水田,因副業而增加收入,中學自供自足,且交利潤,村長是農民,别處來人學習。
純漢人,蒙人極少(養蜂場,3天出3斤,每年出200斤,留30斤過冬,蜂王二年一易)。
1.昭烏達盟農業科學研究所
2.畜牧研究所
3.農業專科學校
1.十一年的研究工作,1270畝,内有糧地,果園等。
土壤、作物、氣象等研究,有專業隊,1萬多職工。
2.1959年初建成,職工80多,水草改良等系,牧場,1千多牲口,多良種畜。
3.1958年建成,學生820名,教職工100人,水利、林業等專科,23班,小型農場,豬場等。
成就:1.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