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問即法相三論賢聖義所論也。
所以難答申。
但身證不還是根利故證八解脫故。
雲無學聖者無失。
就少乘教以何人證不動種性聲聞耶。
答。
以舍利弗目連等聲聞為不動種性聲聞證。
故章雲如舍利弗等(雲雲)問。
爾舍利弗等聲聞是大乘終教回小入大者也。
何為證愚法少乘教六種性中不動性愚法聲聞出大乘聲聞耶。
答。
寔舍利弗目連等聲聞至大乘終教時保執蕩于中道。
記别得于當成。
然舍利弗昔沙然梵志為師學大有經韋陀傳。
才入佛道之日聞馬勝比丘說三谛證預流果。
聞佛與長爪論義時證無學果。
然而偏觀苦集滅道生死涅槃果因專修自調自度行。
或如迦葉永不成之悲音動于三千界。
小乘教時唯信偏真理尤具愚法名者。
故望小乘教如舍利弗等利根聲聞。
不動性中下品性雲也。
問。
爾凡愚法聲聞是本來根性劣。
迷偏空理永無趣向大乘心者。
而舍利弗等本來根性殊勝而具趣向大乘思故不可雲愚法少乘教不動性下品。
而何為證愚法聲聞出大乘聲聞耶。
答。
此人一所信教不同。
所以小乘教時根性劣故偏信生空理。
未解法空理。
而至大乘始教漸調根性。
後至終教時三周章段受成佛記。
始入圓教初門得菩薩稱者也。
故名愚法小乘不動性無失。
故智俨師孔目章第一卷雲。
約乘分别愚法聲聞對凡夫外道妄執自性即是其真。
法執未除即是其妄。
大乘初教對彼愚法聲聞分别即是其真。
未盡法空即是雲妄。
如熟教門對彼初教即是其真。
自非究竟即雖明是妄(雲雲)問。
爾若約一聲聞三教意各别。
而分别愚法不愚法者少乘教意聲聞不許證大菩提。
而聲聞許回小入大者小乘許回心義故有愚法不愚法無差别失。
又始教望終教愚法。
終教望頓教等愚等者。
始終二教俱有愚法故有始終二教無差别失。
何可答耶。
答。
不爾。
其所以者。
小乘愚法望小乘自宗畢竟不得大菩提。
但至終教已上舍愚法狹劣心悉回趣大菩提故無愚法不愚法無差别失。
又小乘望始終等教次第成愚法。
但終教等望始教等非愚法。
所以無始終二教無差别失。
退法等六種性俱有退義耶。
答。
六種性俱有退義。
故俱舍論頌曰。
應知退有三。
已未得受用。
佛唯有最後。
利中後。
鈍三(雲雲)意退有三種。
所謂已得退。
未得退。
受用退。
此中佛唯有受用退。
不動性人具未得退受用退二種。
前五種性有三種雲也。
問。
爾何雲已得退等耶。
答。
已得退者謂退已得殊勝功德。
未得退謂未能得殊勝功德退。
受用退諸已得殊勝功德不現在前退。
故論雲。
一已得退。
謂退已得殊勝功德。
二未得退。
謂未能得殊勝功德。
三受用退。
謂諸已得殊勝功德不現在前(乃至)約受用退說不動法退現法樂。
無相違過。
無退論者作如是說(雲雲)問。
爾此退無學果為當退前三果等耶。
答。
退前三果等。
本有定義。
今此退無學果雲也。
故論雲。
毗婆沙師定作是說。
阿羅漢果亦有退義(雲雲)問。
爾論上文雲。
經部師說。
從阿羅漢亦無退義。
彼說應理(乃至)而不說退阿羅漢果。
但說退失現法樂住等(雲雲)意從無學位無退義雲也。
而何雲阿羅漢果退耶。
答。
經部師毗婆師意名異。
經部意以永不退義引契經雲不退。
毗婆沙師意約暫退之退也。
雖然命終無退義。
故論曰。
無從果退中間命終。
退已須臾必還得故(乃至)于暫退時亦必不造。
譬如壯士雖蹶不仆(雲雲)。
章雲。
雖于此中說佛一人有佛種性。
然非是彼大菩提性(雲雲)意何。
答。
此文意小乘教唯有佛一人菩提性。
餘聲聞緣覺等一切衆生不具此性。
而此佛性非實大菩提性雲也。
問。
爾何故小乘意佛一人具菩提性。
此所具菩提性而非實大菩提性耶。
答。
雲此佛性論第一卷破毗昙薩婆多等諸部執雲。
分别部一切凡聖有情皆從空生。
故以空為佛性。
又毗昙薩婆多等諸部一切衆生本無性得佛性。
但有修得佛性。
所以如一闡提定無佛性。
如賢善人修而得佛性。
不修時不得佛性。
故有無不定。
又約三乘人聲聞從苦忍以上得佛性。
獨覺世第一法已上得佛性。
菩薩十回向以上得佛性(雲雲)以知佛一有佛性。
而此佛性非大菩提性也。
問。
爾小乘意不修不得佛性。
修得佛性。
不可然。
其所以者若本無性得佛性者設修行更不可得佛性。
小乘意不許無因感果道理哉。
若猶許無因感果道理同外道所計。
若同外道計者小乘是佛所說。
故佛說亦同外道說。
又雖設許佛一人有佛性。
何不大菩提性耶。
又就所出佛性論意。
聲聞苦忍以上得佛性獨覺世第一法以上得佛性者何。
章雲。
說佛一人有佛性等(雲雲)耶。
答。
小乘迷佛方便不了義說執一切衆生無性得佛性。
然不執無因感果。
以修行為因故。
所以無失。
又雲。
聲聞苦忍已上得佛性等。
是非性得佛性。
于修得佛性雲爾也。
次雲。
小乘佛性非大菩提性。
小乘教佛有色形軀别壽期長短。
故非如法報身佛功德無際限。
所以受生于淨飯王宮。
唱覺于菩提樹院。
四八相全容具八十年壽命。
一化薪盡滅示于林間者也。
故章雲。
以于佛功德不說盡未來際起大用等故。
是故當知于此教中除佛一人。
餘一切衆生皆不說有大菩提性(雲雲)問。
爾聲聞苦忍以上得佛性等者何。
俱舍論文雲。
聲聞種性暖頂已上容可轉成無上正覺。
彼若得忍無成佛理等(雲雲)故聲聞忍位以上不轉成佛獨覺。
世第一法以上不轉成餘乘雲定。
而何雲聲聞苦忍以上得佛性等耶。
答佛性論意為破小乘執以大乘義。
聲聞苦忍以上得佛性等雲也。
不述正小乘意故無失。
問。
爾為破小乘計出小乘所言可破之。
何佛性論師出小乘所不言破之耶。
答。
真可爾。
然而此為破人雲如此也(此義極難能。
可尋定耳)
問。
次文雲。
然非是彼大菩提性。
下文雲。
皆不說有大菩提性。
若異為當如何。
答。
異。
何者上是終教以上佛性。
下小乘菩提性。
故異。
問爾上雲然非是彼大菩提性。
下雲皆不說有大菩提性。
俱雲大菩提性。
所以可同。
何雲異耶。
答。
上雲然非是彼大菩提性次下文說佛功德無斷盡道理下皆不說有大菩提性下文餘義如少論說(雲雲)故上顯大乘佛性常住。
下明少乘佛性無常不遍一切衆生。
故異。
問。
爾小乘不雲大菩提性而何加大言耶。
答。
望始教等時非大菩提。
今望小乘雲大菩提。
無失哉。
問。
小乘意于何位始得佛性耶。
答。
于順解脫分位始得佛性。
故章雲。
若依俱舍論得順解脫分善根位方說有性。
故彼論雲。
順解脫分者。
謂定能感涅槃果善。
此善生已令彼有情名為身中有涅槃法(雲雲。
十八卷文也)問。
爾何雲順解脫分善根位等耶。
答。
順解脫分善根者是聞諸行無常有漏皆苦諸法無我涅槃寂靜道理堕淚。
或施一食持一戒名順解脫分善。
故俱舍十八卷雲。
若有聞說生死有過諸法無我涅槃有德身毛為豎悲泣堕淚。
當知彼已殖順解脫分善(雲雲)又二十三雲有施一食持一戒等深樂解脫。
願力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