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卷二 受持篇

首頁
    智破邪緣方便門) 識離此形軀,其名曰中陰。

    一入胞胎後,此相忽然隐。

    譬之暗中燈,燈滅還晦冥。

    六道十七相,智者宜觀省。

     人死生天相第一  《正法念處經》雲:若人中死,生于天上,則見細軟白氎,垂而欲墜;複見園林華池,歌舞嬉笑;次聞香氣樂音。

    眷屬哭泣,以福業故,自然不聞,不複憶念,即生天上。

     閻浮提死生郁單越相第二  其中陰身,則見細軟赤氎,遂起貪心,以手攬之,親族鹹謂兩手摸空。

    次見青蓮華池,鵝、鴨、鴛鴦充滿,入中遊戲。

    從華池出,即見父母欲染不淨,以颠倒故,見其父身是雄鵝,母為雌鵝。

    若當為男,自見其身,如雄鵝形,于父生瞋,于母生愛。

    若當為女,自見其身,如雌鵝形,于父生愛,于母生瞋。

     閻浮提死生瞿陀尼相第三  其中陰身,則見黃氎缭繞,屋宇皆成金色。

    見身若牛,父如特牛(特,牛父也),母如乳牛。

    瞋愛二心,亦複如是。

     閻浮提死生弗婆提相第四  其人臨終,則見一切皆青,懸青氎相,恐青氎墜,以手遮之,若有所畏。

    男女和合,皆作馬形,男如[馬*父]馬,女如騲馬。

    亦以瞋愛,分為男女。

     郁單越下品生天相第五  臨終時,見上妙華香,心生愛著,欲升大樹。

    作是念已,即便升之,乃是升于須彌,遂見天世界,華果莊嚴。

     郁單越中品生天相第六  終時見池中蓮華,衆蜂圍繞。

    升此蓮華,乘空而飛。

     郁單越上品生天相第七  終時見勝妙堂,莊嚴殊特。

    升此堂已,即為其中天子。

     郁單越生天複有一相第八  終時見園林遊戲之處,心不濁亂,以清淨心,即升宮殿,見諸天衆,遊空而行。

     瞿陀尼生天相第九  終時見大池水,神識随流,浮至彼岸。

    見諸天女,近前抱之,即生天上。

     弗婆提生天相第十  終時見殿堂殊勝,心生歡喜。

    于殿堂外,見諸天人,與天女遊戲。

    猶如睡覺,即生天上。

     餓鬼業盡生天相第十一  終時不患饑渴,見飲食,唯以目視。

    見可樂,即便往趣。

     畜生業盡生天相第十二  臨終即見光明,癡心薄少,智慧漸開,可樂即便往趣。

     地獄業盡生天相第十三  是時獄卒打之,随打即死;若置鐵函銅釜,置已即死;若為鐵鳥惡獸所啖,啖已即死;不複更生。

    忽于空中,見歌舞戲笑,香風觸身,即得生天。

     人死還生人中相第十四  臨終見大石山,欲墜其上,以手遮之。

    又見此山如白氎,即升此氎,升已,乃是赤氎。

    次第複見光明,于中見有男女會合。

    若男子生,自見其身與母交會,謂父妨礙。

    女人反此。

    蓦爾中陰相滅,即便入胎。

     天上命終還生天上相第十五  其天命終,不失己身莊嚴之具,亦無餘天,坐其本處。

    從下天生上天,則有可愛勝相。

     上天命終生下天相第十六  見園林池,皆不如前,饑渴苦惱。

    渴仰欲得,即便往生。

     弗婆提、瞿陀尼彼此互生相第十七  臨終見暗窟中,有赤電光,下垂如幡。

    以手接之,緣幡入窟,受中陰身。

    或見二牛,或見二馬,如前不異。

     (入地獄者,亦各有相,載《觀佛三昧經》,文繁不述。

    ) 天欲觀(此觀成時,識得天福輕重緣由, 是為因他覺悟方便門) 駭矣娑婆國,無一不愛色。

    上自諸天仙,下至于蚤虱。

    凡有形識者,皆被業波汩。

    但其輕重間,不啻天淵隔。

    福重欲斯衰,孽重情偏迫。

    觀彼聚淫犬,貪心何太赫。

    腥臊一牝狗,群雄愛徹骨。

    強者踞其肩,弱者繞其側。

    已遂斯願者,揚揚獨自得。

    拖舌靡兩耳,慚愧全不識。

    蓦有狠心人,大杖毆其脊。

    一片好恩情,俄傾喪魂魄。

    天上視人間,其理亦可格。

    更超天外者,如來大威德。

     四王天、忉利天第一  《樓炭正法經》雲:四王、忉利行欲之時,男女形交,同于世人,而不洩精。

     夜摩天第二  夜摩天上,喜相抱持,或但執手而為究竟。

     兜率天第三  兜率陀天,意嬉笑語,即為究竟,不待相抱。

     化樂天第四  化樂天□,共相瞻視,即為究竟,不待笑語。

     他化自在天第五  他化天中,但聞語聲,或聞香氣,即為究竟,不待瞻視。

     因緣觀(此觀成時,洞徹三世煩惱根本, 是為愛水窮源方便門) 衆生畏苦果,菩薩斷惡因。

    惡因既已斷,苦果自難侵。

    譬如猛獅子,利镞中其纓,急向發的處,四顧遍追尋。

    追尋啖之後,獵戶盡潛形。

    犬若遭人擊,但向棒頭鳴。

    一智一愚蠢,不啻徑與庭。

    又如止湯沸,爨者去其薪。

    十二因緣内,首惡在無明。

    各各跏趺坐,聽講《法華經》。

     《法華經》雲: 無明,緣行。

    (無明者,宿世煩惱癡暗,無所明了也。

    緣,由也。

    行者,宿世所造之業也。

    合而言之,謂宿世因一念無明,所以造業。

    ) 行,緣識。

    (識者,謂初起妄念,欲托母胎也。

    ) 識,緣名色。

    (名色者,從初托胎後,諸根成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