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华严五教章问答抄下(四)

首頁
    始教大乘似小事。

    直進回心。

    皆通引小機淺二義也(為言)。

    第二答機淺者。

    通指所引二乘并直進菩薩也。

    是正答問中回心教可似小。

    直進教不可似小雲難心故。

    雲皆通一義也。

    瑜伽三品成就事。

    指事雲。

    言如瑜伽說主得般涅槃者。

    第三十七卷如所引文。

    景法師抄雲。

    已成就中明三乘人即為三。

    别聲聞人中三品為三。

    此三俱在見道已前方便地中。

    望入聖道及以盡漏有其遲速(已下取義)。

    下品現身至頂位。

    中品住果經生。

    上品現身得無學。

    獨覺三品者。

    下中部行獨覺。

    如聲聞下中品。

    上品麟喻獨覺也。

    集雲。

    諸記雲。

    而海東記準對法論雲下成就者。

    謂暖法。

    中謂頂法。

    上謂忍法○世第一法。

    唯一刹那不相續故。

    不入三品成就也。

    未敢詳定(文)。

    瑜伽三十七七地門。

    一種性地。

    二勝解行地(三賢)。

    三淨勝意樂地(初)。

    四行正行地(自二地至七地)。

    五決定地(第八地)。

    六決定行地(第九地)。

    七到究竟地(第十地)。

    疏三(下)雲。

    七以後二住為到究竟地。

    前六唯菩薩。

    第七菩薩如來離立為地(文)。

    後二住者。

    十三住中十二最上菩薩住。

    十三最上如來住也。

     問。

    堕決定究竟地者指何地乎。

    答。

    指事雲。

    景抄雲。

    中品者。

    舉始括終故。

    略不言二地至七地行正行地。

    住堕決定到究竟地名上品者。

    此舉初後括其中間故。

    略不明九地決定行正行地(文)。

    問。

    下品成就猶往惡趣(雲雲)。

    爾者三賢共行惡趣乎。

    答。

    依此文立地前總退之義也。

    付之。

    景興抄。

    系業惡趣初住已上無之。

    仍為他受(雲雲)。

    可撿。

     折雲。

    唯識等中。

    初地斷異生性障。

    并惡趣雜染愚。

    清涼雲。

    即惡趣諸業果等。

    既初地惡趣業果方斷。

    則知。

    地前猶往惡趣(雲雲)。

    既初地下記釋也。

     八問。

    瑜伽論心。

    以三品成就相配三僧祇。

    爾者三僧祇時量齊等也可雲乎。

    答(雲雲)。

    兩方也。

    若雲齊等者。

    瑜伽論中。

    釋十三住量雲。

    一一住中。

    經多俱胝百千大劫。

    或過是數(雲雲)。

    地前三十心一僧祇。

    第二僧祇自初地至七地。

    八地已上是第三僧祇也。

    地位既多小不同也。

    劫量何可齊等乎。

    若雲有增減者。

    準下時分義章文。

    僧祇之量一等也。

    而三返可經之見。

    況經論中。

    以劫石芥城定僧祇時量。

    全不可有增減。

    加之法花玄贊中。

    會抄論三十三僧祇雲。

    七地已前二十一阿僧祇小劫也。

    八地已上九劫中劫。

    地前三僧祇大劫也(文)。

    知可齊等雲何。

    答。

    九卷同學抄論義也。

    彼答心雲。

    三祇份量。

    非凡智所識。

    但依修行不同建立之。

    所謂地前有漏。

    七地已前有功用。

    八地已上無功用。

    依之分三祇。

    但劫石芥城等喻。

    隻顯時量長遠義計也。

    非明份量齊等也。

    次玄贊釋。

    且順彼論心欤(雲雲)。

    但當宗處處解釋。

    可齊等見。

    又地前三十心時量事。

    同學論義也。

    彼答心。

    十住與十回向。

    時量非多。

    十行正修行時分故。

    可經多劫(雲雲)。

    舍利弗。

    既經六十劫登第六住。

    知十住每住可經十劫欤。

     九始教不退事。

    問。

    依何論文定三乘不退乎。

    答。

    依佛性論等(雲雲)。

    且付二乘不退。

    旁不明佛性論文三乘得佛性之位。

    而菩薩十回向已上不退。

    既忍位不退也。

    回心聲聞。

    何見道已前皆可退堕乎。

    緣覺忍位已上。

    必一座成覺不退位。

    何可世第一法欤。

    以知。

    二乘但舉得佛性之位。

    非不退位雲事。

    加之瑜伽二十一文。

    聲聞忍位不退見。

    随景興遁倫等。

    皆忍位不退(雲雲)。

    瑜伽既始教當中七背瑜伽。

    可依佛性論欤雲何。

    答。

    菩薩既得佛性之位不退也。

    例二乘可然故也。

    但今不退者。

    依始教實義門。

    三乘共于證理之位不退故。

    異通途之義。

    若依成自乘性。

    上種性義。

    若習小行到于忍位。

    成聲聞性(雲雲)。

    是即自乘不退也。

    始教粗淺故。

    約證理之位。

    三乘一具定不退位故。

    依佛性論也。

     指事雲。

    言依佛性論至皆不退也者。

    第一卷破小乘執品雲。

    三定有佛性。

    即三乘人。

    一聲聞。

    從苦忍以上即得佛性。

    二獨覺。

    從世法以上即得佛性。

    三者菩薩。

    十回向以上。

    是不退位。

    得于佛性(文)。

    論疏第六雲。

    聲聞乘。

    三中最鈍。

    要入聖位方便始得之。

    緣覺次利。

    至世法位方能得之。

    菩薩最利。

    十回向以上為便得(雲雲文)。

    玄第四雲。

    若就始教。

    以通粗相說信為位。

    是故今後三賢。

    又随粗說。

    是故至十回向以上。

    方得不退。

    如佛性論第一卷說(文)。

    問。

    始教菩薩。

    于何位得不退乎。

    答。

    十回向位。

    或地前總退二義也。

    付之。

    十住之中第七名不退住者。

    經論一同所說也。

    爰以清涼大師。

    七住不退釋給雲何。

    答。

    一義雲。

    始教機教共粗淺故。

    四不退中。

    以證不退為本故。

    雲地前總退十回向不退等也。

    但七住不退者。

    任經論通途之一義也。

    難雲。

    始教機淺故。

    地前總退者愚法。

    何雲忍不堕惡趣乎答。

    二乘深恐惡趣故。

    菩薩不爾也。

     問。

    十回向不退者。

    自初回向不退欤。

    答。

    論品雲。

    十回向以上不退(雲雲)。

    又章别立地前總退之義。

    知十回向之初不退也。

    付之。

    探玄第七雲。

    依佛性論。

    至此位滿方名不退之位。

    依瑜伽。

    此中猶自堕地獄中(雲雲)。

    位滿者。

    指第十回向見雲何答。

    解行位終初僧祇滿故。

    雲位滿欤。

    疏三(下)雲。

    第七不退住○又前言不動。

    但能正心。

    今雲不退有進趣義(文)。

    揀别第六正心住也。

    抄十(上)雲。

    疏今雲不退有近趣義者。

    不退有二。

    一已得不退。

    即前四定不動。

    二未得不退。

    即今此位念念進入住則是退(文)。

    玄贊二雲。

    不退有四。

    一信不退。

    十信第六名不退心。

    自彼不退生邪見故。

    二位不退。

    十住第七○自彼不退入二乘故。

    三證不退。

    初地以上○謂所證果不退失故。

    四行不退。

    八地以上○皆能修故(文)。

    述記三雲。

    不退有二。

    一已得不退。

    二未得不退。

    前初地。

    後八地得(文)。

    燈七雲。

    地前有二。

    謂得及證。

    聞思為得。

    修惠為證。

    地前二種俱退。

    地上無漏定為證。

    有漏者為得。

    有漏者退。

    無漏者不退。

    可雲地前自他地分法得已俱退。

    初地已上。

    自地法不退。

    他地法修有退。

    雲初地以上證不退者。

    據自地說(雲雲。

    取心)。

    又雲。

    于十住後說言退者。

    據證法說言不退者。

    據位乘說(雲雲)或說證發心皆不退者。

    據上品說。

    或為因能令後不退。

    非發心已即能不退(雲雲。

    取心)。

    探玄第四不許信不退。

    初住不退故。

    但始教可許欤。

    要問下雲。

    引佛性論文了雲。

    問。

    依仁王經雲。

    三賢十聖忍中行。

    唯佛一人能盡源。

    又論雲。

    十解已上是聖人。

    今十回向已上得佛性。

    雲何諸經論不同。

    為有情機欲各别随一義說。

    宜可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