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之配釋。
此佛性論初。
約小乘及回心初教。
若後破執成正義。
即是終教。
則一切衆生皆有佛性。
依二空真如是也(文)。
問。
瑜伽地前總退者。
唯堕惡趣欤。
又堕二乘地欤。
答(雲雲)。
兩方也。
若堕二乘地者。
本業經中。
到第七住常住不退(雲雲)。
依此經文。
諸師多分立七住已去不堕二乘地之義。
若雲爾者。
既堕惡趣。
何不堕二乘欤。
是以下章文。
釋終教不退雲。
故十住初即不退。
堕下二乘地。
況諸惡趣及凡地乎(雲雲)。
準此釋。
既堕惡趣。
何不堕二乘地乎。
答。
問。
瑜伽論所說勝解行住相者。
通三賢四善根欤。
答(雲雲)。
付之。
一義雲。
今章取義略抄。
折薪引全文。
而章所引終當知是名勝解行位菩薩句連續而雲。
是諸菩薩勝解行住下忍轉時(如上)。
所說○當知。
中品上忍轉時。
如上所說。
當知。
下品其性微薄。
即于如是上忍轉時。
于上所說諸行狀相。
漸次能令乘餘永斷。
從此無間當知菩薩入極喜地(文)。
既雲。
無間入初地(雲雲)。
知總三賢四善根之行相也。
但論下忍中忍等當何位乎。
可檢之。
指事雲。
瑜伽論第四十七卷文也。
本文廣故要文非如引文。
見人可知。
景抄雲。
或時具足聰惠以下。
一念惠不定。
次于諸有情(章衆生)。
下。
不如真知自利利他種種方便。
次或于一時于大菩提下。
明二利行進退不定。
由思擇故。
欲令他樂者。
自利即易利他即難。
要由思擇。
次于諸菩薩所有違犯下。
明數有犯預疑惑(文)(私雲。
章文略有犯之論文。
章或于一時聞說下。
猶預疑惑也)。
問。
終教心可立見修等五位乎。
答。
章不以見修等名(雲雲)。
付之。
資加等五位。
通途性相也。
有何以終教不立乎。
就中唯識等文。
初照理故亦名見道(雲雲)。
又釋修道雲。
複數修習無分别智(雲雲)。
爾者終教大乘心。
豈無最初照理複數修習等之義乎。
加之縱雖終教。
已地前立三賢之位。
何無資加等義乎。
如何。
答。
始教寄分分别俱生之煩惱故。
分見修二道。
終教不分分别俱生故。
不立見修也。
委細斷惑章第十三寄在門可料簡。
探玄第七(十回向品)雲。
又三賢總為趣聖方便。
不分資糧加行近遠。
此約終教(文)。
大疏五(上)玄多同。
抄十二(上)無别釋。
折雲。
既不引小故。
于煩惱障不分分别俱生見修之惑故。
此中不分見修也(雲雲)。
十問。
終教已上心十信為位欤。
答。
章文是行非位(雲雲)。
付之。
疏三(下)雲。
七亦依仁王。
五十二位當其第二(文)。
此釋十住雲第二。
知十住又位也。
抄無釋探玄第四雲。
四定位者。
此十信法。
于始教中自是信。
如梁攝論雲。
如須陀道前四位。
謂暖等。
菩薩地前四位亦如是。
謂十信○又彼論及佛性論等。
皆雲。
地前修四行○若約終教。
此信但是十住位之方便。
自無别位故。
本業經雲。
未上住前有此十心○增修是心。
一劫乃得入初住中○故知無位但是方便行也。
問。
方便攝三賢位欤。
答○義準有四句(已下取義章)。
一以本攝方便。
設信名唯三賢。
二以方便指本位。
仁王雲。
十信十止十堅心。
不論十住。
但名十信也。
三開方便異本位。
住前十信也。
四于方便處假施正位。
如前始教(已上取義)。
若約圓教有二義。
若依普賢自法。
一切皆無位。
若約寄法。
則同終教(文)。
唯識論第九卷。
同學抄。
住前十信位攝欤雲論義。
西明立位。
淄州大師不許故。
不為位義答成也。
其十信不為位。
經論引證大都如當宗。
就中十住等經百劫。
而璎珞十信一劫二劫雲知非位(雲雲)。
故探玄引一劫二劫之文雲。
故知。
無位也。
集成引玄記文了雲。
問。
若非位者何以十住。
疏雲。
七依仁王五十二位是終教乎。
答。
此即三開方便異本位義也。
故抄曰。
此之十四。
是習種性中當十住因。
開因異果故加此十(文)。
本業經雲。
未上住前(雲雲)。
上卷字品文也。
又雲。
始從凡夫等(文)。
下卷釋義品文也。
又仁王經雲。
習忍等(文)。
下卷受持忍文也。
此品說十三法師。
第一名習種姓。
即十住也。
又名習忍也。
問。
本業經名字菩薩等攝僧祇欤。
答。
此第九卷。
同學抄論義也。
而然既雲住前信相等(文)。
僧祇已前得心也。
十一問。
輕毛十信經幾劫欤。
答。
章文經十千劫入十住位(雲雲)。
付之。
探玄第四雲。
本業經雲○增修是心。
一劫二劫三劫乃得入初住中(文)。
疏三下雲。
初發心住者。
璎珞雲。
是上進分善根人。
若一劫二劫。
一恒二恒佛所。
行十信心○住空性住故名為住。
依仁王起信。
即十千劫來修信行滿。
入位不退○名發心住(文)。
抄十(上)無别釋。
元曉大師本業疏。
上根一切。
極鈍一萬劫。
中根不定(雲雲。
取義)。
法洗律師梵網疏。
一切者大劫。
十千劫會合(雲雲)。
但本業十信劫數。
大劫見故。
天台等。
一萬劫者大劫(雲雲)。
本業經十信時分三品。
一一劫二劫三劫。
二一劫二劫乃至十劫修行。
十信得入十住。
三十千劫(雲雲)。
三種皆大劫(雲雲)。
問。
十信時分限十千劫欤。
又通無量劫等欤。
答。
元曉大師。
極鈍一萬劫(雲雲)。
又當章前後不過十千劫。
付之。
淨影大師大乘義章(十二下)并慈恩大師玄贊等。
雖有餘無餘回心各别。
涅槃經八六四二萬十千劫。
皆十信時分也(是一)。
次地持論雲。
善趣菩薩。
經無數劫入種姓地(文)。
又雲。
中上根者。
經億百千大劫。
軟根者不在數(文)。
攝論雲。
十信菩薩經一僧祇(文)。
雲何。
地持攝論等三論宗。
大乘義章賢聖義短籍引之問答。
彼短籍心。
任賢聖義解釋。
五果回心十信時分。
八六四二一萬等也。
頓悟菩薩。
地持論為定。
本業經十劫等。
為勸始行人。
方便之說會釋也。
當宗義。
檢本論可治定也。
一義雲。
元曉大師。
極鈍一萬劫。
中根不定(雲雲)。
當宗解釋。
不過十千劫。
爾者地持攝論等。
經無量劫者。
付不修懈怠之時。
仁王本業等。
不過十千事。
依善心相續之時欤。
問。
章文引起信論。
為示現退等(雲雲)。
爾者限本業六住退欤。
又通瑜伽地前總退等之義會示現退欤。
答。
當章心。
會本業經六住退見。
付之○答。
起信雲。
如修多羅中。
或說有退等(雲雲)。
付舍利弗等示退會之。
又既雲修多羅中等。
不指論文也。
又論中不指退人故。
但終教已上會論者。
始教機淺故也可會欤。
起信論雲。
如修多羅中。
或說有退。
堕惡趣者。
非其實退。
但為初學菩薩未入正位。
而懈怠者恐怖勇猛故(文)。
信成就發心之中。
釋發心不退義也。
起信疏(下)雲。
如璎珞本經中言。
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