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承二年二月下旬)
灌頂次引瞿經雲。
弟子于弟子院持誦本印真言。
第二院者心何。
師雲。
灌頂壇文雲。
第二曼荼羅(雲雲)故灌頂壇邊持誦欤。
相對大曼荼羅故雲第二耳。
(長久二年九月中旬)
問。
不必八葉佛菩薩等為傳法灌頂所得耶。
答。
爾也。
先授本尊灌頂。
次授三部也。
(寬德二年十一月十日)
問。
兩界灌頂之時。
受者若得餘尊之時。
先授本尊灌頂。
後總授也。
爾者本尊灌頂之時。
于本明如灌頂旬耶。
答。
不必爾也。
(同日說)
又問。
灌頂之時大印等念誦之後。
根木印次用之耶。
答。
不爾。
又師于灌頂壇以香花等供弟子有二說。
一師直取阏伽香花等供之。
二師如次第取阏伽香花等物。
一一與弟子。
弟子取之捧手供我心佛。
故智大師說雲。
令弟子供香花等(雲雲)又法性記雲。
令弟子供感得之如來(雲雲)。
又三摩波多者。
究竟也。
謂持明仙先持誦事了後作成就之時。
正成就物。
護摩成就今亦爾也。
受者為所成就物。
正為令三摩耶究竟成就修之也(雲雲)。
師曰。
三摩波多護摩諸尊段末奉送之前修之(雲雲)。
(寬德二年四月二十二日說)
金界三摩波多時。
正手取金剛杵。
以檀鈎(雲雲)胎界亦爾(雲雲)。
(同日說)
灌頂(台)次第都說。
三昧耶處文可依具支灌頂之文。
但三昧耶戒梵文多順故且略之(雲雲)。
(寬德二年四月上旬說)
師曰。
灌頂事竟第二日護摩。
更于護摩壇之處修供養法。
更如常六段等護摩為弟子寂災也(雲雲)。
(寬德二年四月二十二日)
爾護記引弟子入帝釋方(雲雲)可檢二十天之位欤(寬德三年具決)。
(同三年四月上旬)
略出經又說雲。
引弟子入帝釋方門(雲雲)師曰。
弟子從前入也。
其前供物等正供養時可安之欤。
而今不必爾也。
私案雲。
開東門也。
謂大壇東向故灌頂壇亦爾說也。
又金界蓮台從帝釋方引上者。
取去花機自東門可入也。
而煩故爾也(在上也)。
(寬德二年四月二十二日說)
金界灌頂師資南北事宜随樂惠(雲雲)台。
師北。
資南。
不能必爾也(雲雲)又雲。
金灌次雲。
問雲。
汝見何等相等。
覆面後見也。
又雲。
金灌次雲。
普賢法身遍一切文次誦婀字密語者。
唯婀字真言欤。
加今(雲雲)。
又金界正灌頂之時。
令弟子結五佛根本印誦其明。
謂結五佛之三昧耶印。
誦五佛之羯磨明也。
謂弟子結大日三昧耶印。
誦大日羯磨明。
師即結大日灌頂印。
誦大日灌頂明。
即灌中台瓶水。
次阿閦乃至不空成就亦複如是。
(寬德三年四月上旬說)
金灌記寶部灌印雲。
金縛智定面撚。
稍令曲屈悲願(雲雲)略出六本六文金縛二空(智定)側合少屈如寶形。
忍願又合屈如寶形也。
如台軌雲。
次當結寶印○進力如寶形。
禅智亦複然(雲雲)傳法次雲。
禅智亦複爾者。
禅智少屈如寶形(雲雲)。
(寬德二年十一月上旬)
又金灌次雲。
師以止羽。
○鈎弟子觀羽。
以小杓如前沃火各二十一杓(問師雲雲)問曰。
師者何事耶。
師曰。
人人名二十一杓煩故略之耳。
唯反渡之耳(雲雲)。
(寬德二年十一月上旬)
金灌次末一房花投掌之處雲。
重令要誓。
如上所說。
不得辄說此法(雲雲)文點如之。
謂如上諸法事辄又不得脫。
(寬德三年四月上旬)
略出雲。
其灌場壇應向大壇天方門外下至二肘(雲雲)師曰。
天方者上方也。
雲梵天方也。
(同日說)
義釋五雲。
說灌頂壇雲。
但開一門也。
其門向大壇(雲雲)師曰。
受者從後登台也。
(寬德三年正月上旬)
經二雲。
漫陀羅初門大龍廂衛處。
于二門中間安立于學人投花處也。
師曰。
初門者第三重門也。
謂從外初故也。
二門中間者。
隻是門左右二邊中間也。
非二門也。
可令于門二中間(雲雲)如之等經亂脫也。
可思之。
疏八雲。
引經第一重○二龍王可衛○散花(雲雲)師曰。
第一重從外第一也。
如是等是隐密之語也。
疏六雲。
于第二重釋同之。
門廂曲中置二龍王(雲雲)今私案恐是隐秘之語欤。
如疏雲。
至第二之外者。
第三重釋迦院之外。
以護摩壇之處疏釋可準欤。
(同日說)
經二雲。
現對諸救世而散淨花。
随其處行人而尊奉曼陀羅。
初門(乃至)安立于學人(雲雲)師曰。
是亂脫也。
謂曼荼羅等一行可讀。
現對諸救等之上也。
其意顯然也。
初門者如上(雲雲)二門中間者又如上(雲雲)六卷經雲。
花芭出外。
四卷雲。
花芭(雲雲)師曰。
六本文可也。
謂于蓮花下有月。
花芭出月外也。
光芒者頗可思也。
(同日說)
師曰。
灌頂壇蓮台極少狡之定同大壇中台八葉也。
不可減之。
(同日)
釋雲。
問。
釋雲。
若中台八尺者。
第一重四尺等(雲雲)是即其可建立曼荼羅定量欤。
答。
不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