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四十帖决卷第五

首頁
    境界唯佛與佛之境界也。

    非十地等覺所見。

    故分别聖位經雲。

    十地滿足無能睹見。

    冥加有情身心罪障悉令殄滅。

    無能知者。

    雖不能知。

    冥息諸苦而生善趣(雲雲)而大日如來下須彌頂(乃至)薩菩薩現阿閦前。

    月輪等是他受用身也(金剛頂經太分明也)。

     問。

    付四法身之中。

    受用身有自他受用耶。

    曰爾也。

    爾者付自性身亦有幾耶。

    答。

    理法身智法身也。

    理者如如理也。

    智者正境智冥合猶函蓋。

    唱成道時也。

    猶未受用法樂耳。

    如國王之譬(如先先所說耳)。

     問。

    自性受用二身各二。

    曰爾也。

    爾者變化身有幾耶。

    答。

    有二。

    謂勝應劣應也。

    同居方便欤。

     問。

    自性受用變化各二身。

    曰爾也。

    爾等流身有幾耶。

    答。

    有二。

    謂九界等流身分為二。

    一六道等流身。

    二三聖(除佛界二乘菩薩也)等流身也。

    謂凡聖不同故分二身别耳問。

    真言教凡立幾身耶。

    答。

    或一身(大日一身也。

    如抄說雲)或二身(如義釋第一初)或三身(如心要雲)或四身(如瑜祇等諸經雲也。

    四法身雲雲。

    菩提心義一引梵本楞伽偈雲。

    自性及受用。

    變化并等流。

    佛德三十六。

    皆同自性身。

    并以法界身。

    總成三十七。

    雲雲)或六身口傳(法性理自勝說智他方)或七身(上六是自性受用變化也。

    更加等流故七身也)或八身(于上七更分等流為二故八也。

    如上問答)菩提心義四雲。

    二身(智論等生法身)三身(佛地等法應化)四身(楞伽等自性受用變化。

    受用開為二)五身(今密教菩提心論等。

    自性受用變化等流。

    受用開二也。

    巳上寬德三年二月二十日說)顯教雲法身如來者。

    但是如如理也。

    而猶但無如來義。

    無覺者義。

    何名佛耶。

    猶是顯教中隐一隅不說也。

    故密教意。

    法身有二。

    理法身智法身也。

    理法身者唯理也。

    顯教所雲是也。

    智法身者正是境上智稱成法身佛也。

    故報身又有二。

    自受用他受用也。

    境智相合正雖成法身佛。

    未自受法樂。

    而後正自受法樂受用三十七智。

    是自受用報身也。

    如國王登位。

    即名境智合。

    如正受五欲樂。

    名自受用身也。

    而後為十地機現形色。

    三十七尊現月輪中。

    是他受用身也。

    此二報身分明分别聖位經中也。

    又智拳印是所照理之上能照智之稱标也。

    理智相稱也。

    非謂大虛名為圓佛。

    可有二意。

    一尚是但大虛不合智。

    不謂佛故。

    可準智法身義欤。

    次隻是從勝而說也。

    是璎珞相海之身尚勝别佛也(次義私雲)又本有四德為所依。

    乃至二義齊等故互具也。

    尊勝破地獄法别本雲。

    智法身亦名報身(雲雲)此文尤葉。

    謂智法身正有境智冥合之義也。

     (寬德二年四月二十二日) 師曰。

    智拳印右拳是能照之智。

    左拳是所照之境也。

    顯境智不二義故拳相累也。

    即示境智冥合他受用身。

    現十地菩薩前身印也。

     (寬德二年六月說) 顯教以自受用身為因圓果滿佛。

    攝記貶之。

    密宗以理智冥合如函蓋之時。

    為因圓果滿自受用之時。

    少異也。

     案分别聖位經之意。

    理法身者如如理也。

    智法身者境智冥合身也。

    未自受法樂。

    如登王位未受五欲樂也。

    自受用身者正自受法樂也。

    他受用者為人現身也。

    謂住于月輪也。

    如王出外治民也(長久四年九月九日)。

     (長久三年四月上旬說) 師曰。

    理法身者如如理也。

    智法身者如如智也。

    境智冥合未受法樂。

    而後正受法樂名自受用身。

    未猶現身示他。

    而後正現身住月輪中名他受用身(雲雲)。

     (已下寬德三四上旬說) 師曰。

    大日受法樂之後。

    即現金剛薩埵身住阿閦之前月輪。

    即是他受用身也。

    又大日即下須彌頂之時。

    即為他受用現曼荼羅說曼荼羅也(可見經意也)。

     (同日說) 又大日四種身共名法身者。

    謂于法身之上所施設諸身也。

    故探其實理雲法身也。

     師曰。

    無所不至名率都婆者。

    五輪相累故也。

    謂塔以五輪成也。

     此法身緣起塔也。

    生身舍利塔十三重也。

     金界劍印凡三昧耶印三形标故。

    名率睹婆。

     (永承二七二十日說) 師曰。

    法身緣起塔攝收三十七尊。

    地(外供四攝)水(十六尊。

    若四攝可接水也。

    内四供四攝塔四門有也)火(九佛頂等)火輪上四隅有寶形(張鎖料也)此四寶珠即四佛也。

    四佛即四波羅蜜也。

    中心寶珠即大日也。

    即虛空輪也(此塔事可見出生義等分别聖位等也。

    又義釋中有曼荼羅為塔之意。

    可見之)。

     (寬德二年四月上旬說) 又雲。

    出生義中塔者。

    是五輪法界塔也。

    上方五頂等尚是如來頂相功德也。

    下方十六執金剛者。

    十六大菩薩也(雲雲)。

     又雲。

    出生義雲塔者是五輪塔也(雲雲)。

     (禦本雲) 文明十六曆(甲辰)夷則天于桂輪院為興隆佛法四拾帖決遂寫功畢。

     阿阇梨澄舜(雲雲)。

     于時寬永十六年(己卯)曆十一月三拾日書之畢。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