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香水
次灑淨壇上
次穿水坑
次加持瓶子
次地天真言
次慈護
次無能勝
次置坑中
次塗拭壇上
次地天偈
次灑淨
次以白檀香
次塗地印明
次掃地印明
次加持供物
次啟白
次神分
次九方便
次供養法乃至回向等
已上二說大原禦說。
以永保三年九月二十五日第二轉書寫
(百七)對大曼陀羅移本尊事
義釋十二雲曰。
凡作餘佛壇。
如作彌陀壇。
即移彌陀入中。
其大日佛移就彌陀位。
若是二乘諸天等。
即不令坐八葉花。
當去之。
但于方壇中坐其本坐。
八葉上佛菩薩。
各移稍近外。
各依方所也。
其大日佛。
當與寶幢并在一處。
左右無在。
然亦須在中台院内耳。
如次以焰摩入中者。
其外院本位。
但表地印而供養之也。
口傳藥師之處書之可見。
日野莊安置五佛。
但以阿彌陀為中尊。
以大日安置彌陀本位。
但阿閦在東南。
餘佛如次(雲雲)是則大原僧都奉居給也。
(百八)血脈次第圖
受法人雖有數。
非祖師人不注之
依海雲記注之。
海雲者義操弟子也。
燕公子。
台朱金黑蘇紫也。
此圖依印信注之。
依對加也。
大師于義真元政所。
俱受五瓶灌頂中見也。
大原八部台界除安惠。
唐土人人如上。
中道仙陽。
兩界俱不除安惠。
合行。
唐土人人如海雲記。
善無畏―義林阿阇梨―順曉―傳教―廣智―德圓―智證―遍昭―安然―最圓―玄靜―大惠―法三宮―寬昭―長鄰―景雲―皇慶―長宴―良祐法全(台界)―義真(台界入灌頂蘇悉道場)―全雅(金界灌頂)―(惟謹)元征―元政(金界五瓶灌頂)―海雲(或元簡ノ一說アリ)―(唐ノ)宗睿(悉昙)―寶月(悉昙)已上八個阿阇梨大師在唐之時秘教之師也已上出對受記
青州判官。
姓箫。
名慶中(大師随之受禅法)
志遠和尚(随之受學止觀)
天台第八弟子宗穎(随之研學止觀微旨)
惟謹傳雲。
此等皆不惜秘局。
為之指授燈和尚(順曉付法)海和尚(惠果付法)圓仁和尚(法全付)(法)圓行和尚(義操付法)依順禮記從義真受法(雲雲)
惠運和尚(義操付法)常曉(大元文璨阿阇梨付法)圓珍(法全付法)宗睿和尚(圓覺寺粟田寺法名也禅林寺内有此寺雲雲)。
(百九)本尊觀事(百五)。
觀大日者法身。
本尊者應身。
我身者化身。
具足三身住諸佛位。
廣作佛事利益衆生(雲雲)。
雜反古中有此說。
今見尊勝軌。
與此意合。
仍書之。
軌文可見第四帖護摩觀想篇之。
中道雲行法中道觀場之處。
所觀本尊者是法身也。
即理身也。
所召請之身者報身。
即智身也。
今則理智合也。
故三身可圓滿欤(雲雲)。
私雲。
台藏之五輪成身。
金剛界之五相成身。
以此等義能能可案得也。
安然和尚說。
五輪成身五相成身是一緻也。
而來以五合五可尋之。
但以五輪成身以五相成身。
猶是意同欤。
又五輪成身。
是因中修行之。
五相成身是正成正覺之時行也。
安然以下文。
池上說大原記也。
師雲。
本尊觀之時。
本尊坐曼荼羅。
謂諸尊如曼荼羅位我圍繞。
又我示曼荼羅諸尊本四方圍繞也。
本尊随方光出生諸尊。
我随放光。
亦出生我四方諸尊也(雲雲)入我我入者。
先觀我身本尊不二也。
謂本尊住曼荼羅。
我亦成本尊身了。
從我身影現曼荼羅。
于我八方如本位安布諸尊。
而本尊入我我入本尊也。
謂如明鏡浮影像又顯現無障礙也(已上二段同前)。
(百十)百光王事
中道雲。
百光王暗●字置頂上。
是定水也。
安立無垢眼。
心置無上句。
是慧眼也。
定惠具足故成菩提也(雲雲)十字佛頂布字法雲(前唐院相承中有之)觀百光遍照王心所謂暗字。
放光滿于頂中色。
如淨月流注甘露。
内外灌灑(内灌外灑)及于骨髓百脈。
無所不遍。
下至足指。
即于兩眼中各置藍●字。
猶如燈焰。
其兩燈焰作兩條光。
從頭中并下。
直注心月輪中。
合而為一。
便右旋照佛心月。
其輪令不斷絕。
其輪中光有阿字。
行者宜谛觀。
因此暗字。
皆是毗盧遮那如來身。
令一切真言皆得成就。
亦名不死句。
(百十一)唱禮事(又九方便)
唱禮出台藏界。
謂驚發地神之處雲。
先當為一切如來作禮(雲雲)此即受地之一具文也。
先為三寶作禮唱名也。
乃至九方便三部被甲。
乃至持地印等。
皆是受地作法也。
以字燒字以後。
正是行法也。
故一卷軌(金剛智)初以字燒字以下出之。
故無受地作法。
别尊之諸法。
不可必用唱禮也。
隻為世間聞耳。
為莊嚴用之也。
全非其法之意也。
又金剛界無唱禮。
但是準台用之。
但禮忏是青龍童蒙等例時作法也。
故是别卷之書也。
非彼界之正意也。
但于金界五悔。
是普賢行願故用之。
又别尊法九方便用之。
普賢行願故也。
已上池上說大原記之。
良命阿阇梨雲。
大和尚雲(無道寺)三昧和尚。
别尊唱禮多用三身等(雲雲)同人記之。
(百十二)香象事
先年圓融房和尚。
于勝林院被修逆修善根。
結願之日曼荼羅供也。
導師定林房僧都也。
先參堂時。
以十弟子一人令抱香象。
在導師後。
至堂前時。
徐徐步進立置香象。
于門前即導師越象入堂(雲雲)又古私記。
十弟子持物之内列香象之也。
和尚(圓融)為導師之時。
以香象兼令立門前。
十弟子不令抱之。
已上随見私記之。
門前香象(或安門内)昔如來在世有香象薰大會。
從此已來用香象(雲雲)門前以下。
池上說大原記也。
(百十三)捧供物次第
供養法時先供果次飯次汁。
或先飯次果次汁(雲雲池上ノ說大原ノ記)。
(百十四)臂肘差别
師曰。
文臂者肩下至臂尻也。
肘者臂尻至腕也。
池上說大原記。
(百十五)觸穢之時觀
入穢之時。
頂上●字。
放火光。
謂火頭金剛身(不淨金剛)下體(●●)字(左右)。
略出經有短吽。
池上說大原記。
(百十六)台藏之雜事。
三重第一重智門。
第三重悲門。
第二重悲智二門中也。
即兼悲智也。
台藏意說手印處。
動引用經說三昧耶形之文。
是常事也(雲雲)。
良命阿阇梨雲。
義釋雲。
三藏是釋。
禅師是集。
無極無心事也。
一行非凡夫。
額有光(雲雲)而即文中雲。
疏主謬也。
雲若是智嚴詞欤。
一行者從三藏前滅。
仍後付智嚴。
智嚴問三藏次次等(雲雲)善無畏一行等(雲雲)
二十五反不動(立印說)。
北公被示雲。
二十五反中道房被尋之事也。
處處文等被書集。
有但自思。
二十五反是常途事也。
處處皆有此文者也。
求聞持軌見。
已上北公說。
蘇悉地軌上卷三部心真言。
皆注二十五反私勘之。
台軌上雲。
大安樂不空金剛三昧寶。
是古點也。
但推之誤欤。
所以者何。
延命菩薩名大安樂不空真實三昧耶也。
仍此二句舉延命菩薩也若爾者寶字可實字欤被心得侍。
已上中道房說也。
中道房雲。
五色糸前棟木中引也。
蘇悉地經中并陀羅尼經曼荼羅品見タリ。
又栟線法從東北。
糸引也。
與例五色糸頗别也。
又雲。
四大護第一重門置也。
又雲。
蓮華坐次金剛大惠印是蓮華之莖也。
故可用内縛五?印也。
可準道場觀所也。
已上中道房說也。
器界建立花藏印次五印。
觀曼荼羅之前可用之(北說也)。
曼荼羅供時。
導師隻可誦法身贊許欤。
念誦大日真言許欤。
曼荼羅供時。
後供養了若申佛名者。
别不可申回向也。
是顯教平坐作法也。
已上北雲說也。
供養法了。
次三解脫觀。
次圓明觀。
次種子若布字觀故。
成本尊也。
若不動者十九觀有ヘキ欤。
次根本印等(雲雲)已上中道說。
(百十七)金界雜事
大供養會十六尊印内縛也。
北雲說。
金剛界五供養。
一說阏伽香花燈塗(謂雲五供養)。
一說除阏伽加飯食。
是普通說也。
印明。
八供養印明(用三昧耶會)。
五供養印明。
一說用台藏五供養印明。
一說用金剛界大供養會印明。
飯食印明。
一說用台藏飯食印明。
一說用金剛界薩埵三昧耶印明。
唵薩縛怛他哦多縛日路(二合)波摩三(去)摩地婆(引)縛娜(引)幡那胃惹那縛婆那布惹迷伽三母捺羅薩發(二合)羅拏三(雲)摩曳吽。
普供養印明。
一說用台藏普供養印明。
一說用阿彌陀軌廣大不空摩尼供養印明。
(百十八)勸請總别印明之事
凡依大法修别尊法之時。
總勸請之次可用别勸請也。
若依台藏修别尊者。
大鈎召印明之次不用别勸請印明也(大原口決)。
(百十九)别尊軌雜事
馬頭軌雲。
面惹者敵也。
補沙星者鬼宿也。
見ウス沙摩二卷經。
衛護本尊真言。
部母真言也(見蘇悉地經下卷)。
安悉香(桃ノヤニ)安息香(烏瓜ノ實也)龍腦香(水下卧楊中根也)。
活兒子者菩提子也。
菩提樹名活兒樹。
死タル兒置樹下。
生活故也(百二十欤已下準之)。
(二百)灌頂雜事
三結修多羅誦戰拏摩诃路左那吽咒三結。
北雲說齒木付花事。
フトキ方可付也。
中道房說雲。
此國作法楊枝。
フトキ方ヲカム。
仍細方可付花也(雲雲)。
北雲說準天竺之作法者。
猶細方可付花也。
五瓶台中央四方金中央四方。
坐上置之。
北雲說環以茅三メクリシテヒトトコロヲ結也。
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