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回 气爽天高 猛鹫苍鹏投网底 言甘计巧 悲声惨血满城东

首頁
    未到中天,大家便向大較場去了。

    沿路上人山人海,肩摩股擊,的确熱鬧。

     到得大較場時,隻見東南西北四門的頂上,都插了色旗,随風招展,那東門上插的是青旗,南門插的是赤旗,西門插的是金邊的白旗,北門插的是黑旗。

     黑旗附近,即官紳座位的頂上,插的則是黃旗,這五種旗的意思是:東方屬木,木旺于春,其色青;南方屬火,火旺于夏,其色赤;西方屬金,金肚于秋,其色白;北方屬水,水旺于多,其色黑;中央屬土,其色黃;但因純白的不吉利,故又加了金邊。

     所以這五種旗表示的是五行,五方及四季,都有講究。

     當下群雄分成兩撥,從東西兩門入内。

     看熱鬧的人都想擁近比武台附近的座位,所以向那面去的人份外擁擠,好得群雄個個身懷武技,穿越争先自是勝人一等,所以不久都争到座位。

     這時望望官紳的棚座那邊,隻見靠裡的三面,貼壁都垂挂了紅毯,格外莊嚴華貴,中間已經坐了三四百個人,文的武的,個個都穿得講究整齊,隻中間還空留着兩排座位,尚未有人。

     座棚口上,左右懸了一副長聯,鬥大的金字,也寫得遒勁威勢。

     至于那個比武台,比較群雄那天來看察的時候,又已大有不同,這時除了中間的一個大台以外,四邊又有了四個小台,那天群雄所見的不過是四個小台之一。

     時近正午,四周已密層層地坐了許多人。

    衆人忽見東門頂上,有一面比原有的更大的青旗冉冉而上。

    不多一會,西門頂上也升起了更大的金邊白旗。

     原來這兩邊的座位都已宣布人滿,彩旗起處,人聲喧鬧,更其顯得活躍。

     正當人聲鼎沸之際,忽聽北門方面,号角怒鳴,人聲哄動,官紳棚中的座客人均整容肅立。

    其餘四圍的人,也是一片哄鬧,那時在四處站守的官兵,也叫看熱鬧的一齊起立。

    其中有些稍為緩慢的,就受到他們的叱罵。

     哄鬧之聲未已,隻見一隊文武官員,由人左右維護着,從容走進官紳棚裡來,原來山東省内的八府二州,都有人來這裡看熱鬧。

     這時,原來坐在那裡的三四百人,都長揖垂首為禮,等到那班文武官員都坐定了,然後歸坐。

     正在此時,南門上又響起了一陣号角,立見三位騎着紅鞍白馬的武官,馳入大較場來。

    在那三個騎着紅鞍白馬的武官之後,又跟着一隊鼓樂隊。

    鼓樂隊後邊随着百數十人,都是從各處來參加比武的能手。

     他們的兩邊走着持刀荷戟的兵士,末尾又跟着三個武官,他們都跨在栗色的馬上,扈殿而行,鼓樂隊一邊走一邊吹奏,更顯得這入場的行列頗有威儀,這一隊人走到此武台前,鼓樂停吹,騎馬的武官一齊離鞍下馬,其中為首一人,跑到官紳棚座的前面,施禮完畢,回身吩咐參加比武的人,環着比武台外,席地坐下。

     那時候,坐在那些離得較遠的座位上的人,有不少站立起來,伸長了脖子,都向比武台方面張望,喧喧鬧鬧,都焦急地盼着快些開始較技。

     隻聽場中号角再起,一個身體魁梧的人帶着其他的九個人走向比武台來。

     那人是濟南府府衙裡的總教齊大标,其餘九人,都是府衙裡數一數二的武師,今天的比武大會就由他們來做裁判。

     當下齊大标挨近官紳棚座的台上,其餘九人則三人一起,分據東南西三面的幾個台,隻有在中心那個台上還沒有人,此時更顯得它的平敞闊大。

     鑼聲一過,即由齊大标宣布比武辦法,他說這次采取的辦法分成幾種,一人對敵一人固然可以,一人對敵多人也可以,隻要雙方自願,便無限制。

     一人對一人比一場固然可以,但是勝方如願繼續守擂,連續對戰數場,也屬不拘,但計勝辦法則以一場為一點,得點愈多,得獎也愈多。

     也可以将勝抵敗,所以勝了的人可以再打,敗過的人也可以再上場。

     兵刃對兵刃也可以,肉手對兵刃也準許。

     在台的人可以指名索戰,敗過的人如果不服輸,也可以要求再戰勝方,至于判決勝負的辦法,以跌下台來為準,誰被對方追下台來,誰就算輸;假如沒有退下台來,則除非被對方當場打死,不判勝負。

     看熱鬧的人聽到了這個辦法,知道角鬥一定緊湊激烈,無不眉飛色舞。

     齊大标跟着又宣布,除了環坐在比武台四周那些已報了名的能手外,看熱鬧的人也可以臨時登台。

    于是四座上又是一片交頭接耳之聲,使場中空氣更形熱烈。

     齊大标把比武辦法宣布之後,又對比武的能手說,頭場登台的人,勝方多加點,叫大家勇往先登。

     此時場内突趨靜寂,大家都在等候那當的一下鑼聲。

     在衆人屏息靜氣等待之中,突然鑼聲一響,卻有一人争先躍登台上。

     此人四十歲不到,隻見他目視台下,形神之間,傲氣淩人。

    跟着又有一人持劍上台,那人年紀與先上的一人相若,眉目間亦有不甘人下之意。

     這兩人一個叫吳驚天,是衮州府來的人,另一個叫李長騰,是索州府來的人。

    這兩人早年都在镖局做事,有過過節,今天在這裡相會,有意見個短長。

    當下兩人東西相對而立,吳驚天左手持劍,右手捏成劍訣。

    衆人一看,都知道這是“太極劍”的“太極勢”。

     李長騰這時與他相反,他是右手持劍,左手握拳,這就是“昆吾劍”的“開門式”。

     其時鑼聲又響了一下,兩人各不相讓,立刻角鬥起來。

    雙方均搶奪先着,李長騰一招“内外提爐”,劍鋒直點對方的左肩,既猛且疾。

    吳驚天立刻劍交右手,一個“子路問津”,把李長騰的劍一挑,猛力削其右腕。

    雙方以劍對劍,出招愈來愈疾,也愈來愈險!隻見兩道劍光,如銀蛇急電,交加搏擊,猛烈異常。

     原來“昆吾劍”創自江西龍虎山元圭真人,首傳弟子為山東沂水孟教華,孟教華又傳給臨邑的馮希陽,以後輾轉相傳,在山東境内有曆史。

     它有八八六十四趟,包含周易六十四卦之妙。

     此劍特重步法,故進、退、轉、旋、拗、卸、縱、跋,無不加倍講究。

     當初元圭真人創了“青萍劍”之後,又繼創此種劍法,所以兩劍同源,在“青萍劍”的三百六十四趟之外,再加“昆吾劍”的八八六十四趟,互為表裡,變化更臻精絕,元圭道人深知初學的人易偏于“剛”,故傳授與孟教華的時候,又教他須用内功加以調劑,使具剛柔互濟之妙。

     現在“昆吾劍”使在李長騰手裡,雖然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