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有雄志而甚得衆心,關候、張飛皆萬人之敵也,為之死用。
以嘉觀之,其謀未可測也。
古人有言曰:“‘一日縱敵,數世之患。
’宜早為之所。
”曹公方招懷英雄,以明大信,未得從嘉謀。
【譯文】
[正方:]漢末,廣陵太守陳登為呂布遊說曹操:“大将呂布如同一頭老虎,需要天大給它吃飽肉,哪一天吃不飽就要吃人了。
”
[反方:]曹操說:“并不象你所說的那樣。
以養老鷹為例來說吧,餓了才能為人所用,吃飽了便會振翅高飛。
”
[正方:]三國時劉備來投奔曹操,曹操任命劉備為豫州牧。
有人對曹操說:“劉備胸懷大志,現在不早點兒除掉他,必為後患。
”曹操就此事向謀臣郭嘉請教。
郭嘉說:”有道理。
不過話說回來,你現在起兵的目的,是為百姓鏟除殘暴的邪惡勢力,以真誠和信譽來号召天下豪傑幫助你建功立業,如果殺了劉備,就怕把所有想來投奔你人才都吓跑了。
現在劉備已有英雄之名,因為走投無路才來投靠你,假如在這種情況下謀害他,就要背上謀害賢能的罪名,那麼有智謀有才能的人就會懷疑自己找錯了對象,就會掉頭去重新選擇主人,到那時你和誰去平定天下呢?因害怕一人成為後患而除掉他,結果使普天下的人才都失望,值此安危之際,你不能不考慮其利弊得失。
”
曹操說:“講得好!”
[反方:]傅玄在講到這段曆史掌故時,内容卻與此正好相反。
他說郭嘉對曹操說:“劉備有雄才大略而且很得人心,關羽和張飛兩位大将,都有萬夫不當之勇,而且都甘願為他盡忠效命。
依我看,劉備的謀略不可測度。
古人有言:‘一日縱敵,數代之患。
’應當盡快把他殺了。
”可是曹操當時正在招攬天下英雄,一心想讓天下人相信他是最講信義的,所以沒有聽郭嘉的話。
[是曰:]《家語》曰:子路問孔子曰:“請釋古之道,而行由之意,可乎?”子曰:“不可也。
昔東夷慕諸夏之禮,有女而寡,為内私婚,終身不嫁。
不嫁則不嫁矣,然非貞節之義矣。
倉吾娆取妻而美,讓與其兄。
讓則讓矣,然非禮讓之讓也。
今子欲舍古之道而行子之意,庸知子意以非為是乎?”語曰:“變古亂常,不死則亡。
”《書》雲:“事弗師古,以克永代,匪說攸聞。
”
[非曰:]趙武靈王欲胡服,人子成不悅。
靈王曰:“夫服者所以使國,禮者所以使事。
聖人觀鄉而順宜,因事而制禮,所以利其人而厚其國。
夫剪發文身,錯臂左衽,臨越之人也;黑齒雕題,鳀冠秫縫,大吳之國也。
故禮服莫同,而其便一也。
鄉異而用變、事易而禮易。
是以聖人謀可以利其國,不一其用;謀可以便其禮,不法其故。
儒者一師而俗異,中國同禮而離教,況于山谷之便乎?故去就之變,智者不能一;遠迩之服,賢聖莫能同。
窮鄉多異俗,曲學多殊辯。
今叔父之言,俗也。
吾之所言,以制俗也。
叔父惡變服之名,以忘效事之實,非寡人之所望也!”公子成遂胡服。
[是曰:]移風易俗,莫善于樂。
[非曰:]孟子曰:“天道因則大,化則細。
因也者,因人之情也。
”
【譯文】
[正方:]《孔子家語》記載說:有一次子路問孔子:“如果抛棄古人的倫理道德,隻憑我自己的意願,随心所欲地去行動,可以嗎?”孔子說:“不可以。
從前東方沒有教化的人仰慕華夏的禮儀制度,有的女子成了寡婦之後,為她暗中招個夫婿,但是終身不讓改嫁。
不改嫁是不改嫁了,可是這種做法并不符合貞節的真正含義。
倉吾這個地方有位叫娆的人娶了個妻子十分美麗,就把妻子讓給了他哥哥。
讓是讓了,可是這種做法并不是出于禮義的謙讓。
現在你想抛開古人的倫理規範,隻按你自己的心願做事,焉知你不是想把自己錯誤的當作正确的推行呢?”
古語說:“改變古人的禮義,攪亂代代相傳的常規,不是死就是亡。
”
《尚書》說:“行事不師法古人,而想使國家能世代相傳,從來沒有聽說過。
”
[反方:]趙武靈王想改穿胡人服飾,他叔父公子成對此很不高興。
趙王說:“衣服穿戴,是為了生活方便,有利于國家;禮儀法規,是為了辦事方便。
聖人入鄉随俗,随遇而安,因地制宜,從實際情況出發制定禮儀法規,所以才會給人民帶來利益,使國家富裕強大。
剪發文身,衣襟向左開,這是越國一帶人民的風俗;染黑牙齒,在額頭上塗梁花紋,用河豚的皮粗劣地縫制帽子,這是吳國一帶人民的風俗。
所以說禮儀服飾雖然不同,但為方便的目的卻是一樣的。
地方不一樣,使用的東西自然也兩樣,事情在變化,禮尚自然也要變化。
因此聖人隻追求能使國家便利的總體策略,而絕不會在貫徹使用時固定不變;隻追求怎樣使其禮儀法規執行起來更方便,絕不會食古不化。
老師可以是同一個人,但學生可以來自生活風俗習慣各不相同的地方。
中原地區的國家尚且可以禮儀制度相同,而文化習俗不同,更何況是生活在崇山峻嶺中的人民呢?所以舍棄還是保留,即使是智者也不能強求;遠近服飾的差異,聖賢也不能統一。
窮鄉僻壤的民情風俗大多千奇百怪,邪辟玄妙的學說大多不同凡響,雄辯谲異。
現在叔父所談的是一般的習俗,我所說的,是想造成一種新的習俗。
叔父讨厭改變服裝的樣式,可是卻忘了有利于辦事效果這一事實。
這不是我所希望的啊!”趙武靈王的一席話說服了公了成,于是他也穿起了胡服。
[正方:]移風易俗,沒有比音樂更好的了。
[反方:]孟子說:“天的法則是遵循它就會成就大事,改變就會脆弱消亡。
所謂遵循天道,就是遵循人的情志。
”
[是曰:]李尋曰:“夫以喜怒賞誅,而不顧時禁,雖有堯舜之心,猶不能緻和平。
善言古者,必有效于今;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
設上農夫欲今冬田,雖肉袒深耕,汗出種之,猶不生者,非人心不至,天時不得也。
”《易》曰:‘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于時,其道光明。
”《書》曰:“敬授人時,故古之王者,尊天地,重陰陽,敬四時月令,順之以善政,則和氣可立緻,猶桴鼓之相應也。
”
[非曰:]太公謂武王曰:“天無益于兵勝,而衆将所居者九。
自法令不行而任侵誅;無德厚而用日月之數;不順敵之強弱而幸于天;無智慮而候氛氣;少勇力而望天福;不知地形而歸過于時;敵人怯弱不敢擊而信龜策;士卒不勇而法鬼神;設伏不巧而任背向之道。
凡天地鬼神,視之不見,聽之不聞,不可以決勝敗。
故明将不法。
”司馬遷曰:“陰陽之家,使人拘而多忌。
”
範晔曰:“陰陽之道,其弊也巫。
”
【譯文】
[正方:]李尋說:“假如隻憑一時高興還是惱怒,而不是根據形勢來獎賞或是懲罰,即使有堯舜的智慧和仁愛,也不能使天下和平安甯。
談論曆史,必須是對現實有所裨益,才算得上善于論古;談論天道,必須是對人事有所啟迪,才算得上是懂天意。
假如一個高明的農夫突發奇想,要在嚴冬季節耕種田地,即使他光着膀子精耕,汗流滿面地播種,也不會長出莊稼。
這倒不是沒有用心,而是違背了節令。
”《周易》說:“該停止的時候就停止,該行動的時候就行動,一靜一動都不失時機,前途才會光明。
”《尚書》上說:
“隻因為我們崇敬天道,所以上天才賜予我們時間。
所以古代的帝王尊重天地和陰陽的變化,遵守四季節氣,再用良好的政治去順應它,因此祥和之氣馬上就能到來,這就象用鼓槌敲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