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弱者健,愚者慧,諸凡順遂。
家縱貧不至有禍,亦不至凍餓。
以真實修持,必蒙三寶加被,不令過為困苦故。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四第307頁 複羅省吾居士書二)
佛法雖為出世間法,實在世間法中做出。
凡蓮友必須勸其力敦倫常,恪盡己分,諸惡莫作,衆善奉行。
果如是,則可謂真佛弟子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五第488頁 複周伯遒居士書二)
學佛之人,務須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
以此自行,複以化他,則生為聖賢之徒,沒入如來封疆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六第696頁 複隆智居士書)
【383】吾人學佛為何要從倫常上講究、起心動念處體察?欲了生死一定要注意倫常嗎?
●克盡倫常之道,即為世間賢人善人。
賢善之人念佛,易于感佛,蒙佛垂慈接引,令其帶業往生也。
故欲了生死,不可不注意倫常也。
欲皈依佛法,了生脫死,超凡入聖,必須要克盡倫常之道。
倘不能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則根本欠缺,與佛不相應,何由蒙佛垂慈接引,令其帶業往生也。
是故必須要孝親敬長,兄弟姊妹,夫婦主仆,一一各須盡自己之職分。
能于各宗,盡其職分,即為世間賢人善人。
賢善之人念佛,則易于感佛。
欲了生死,不可不注意倫常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九第380頁 複金益平居士書一)
吾人學佛,若不認真從倫常居心動念處講究,則自己工夫亦難得益。
他人見聞,或生閑議。
是以須要從倫常上講究,從起心動念處體察,則本立而道生。
世人見聞,不知不覺相随而學,譬如風行草偃⑴,水到渠成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九第1316頁 複朱石僧居士書一)
【384】學佛人為什麼要首先打好做人的基礎?基礎含義是什麼?
●欲修萬丈高樓,必先堅築地基。
學佛者亦複如是。
故克盡人道,諸惡莫作,衆善奉行,方可趣向。
否則雖終日奉佛,佛豈佑之哉?
至于學佛一事,原須克盡人道,方可趣向。
若于孝弟忠信、禮義廉恥等事,一不實踐,雖終日奉佛,佛豈佑之哉?良以佛教該世出世間一切諸法,故于父言慈,于子言孝,各令盡其人道之分,然後修出世之法。
譬如欲修萬丈高樓,必先堅築地基,開通水道,則萬丈高樓,方可增修,且可永久不壞。
若或地基不堅,必至未成而壞。
語雲,選忠臣于孝子之門,學佛者亦複如是。
昔白居易問鳥窠禅師,曰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曰,諸惡莫作,衆善奉行。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429頁 與丁福保居士書)
又念佛固貴專一,然居士上有父母,下有妻室,分外營謀,妄希富樂,實所不應。
至于分内所當為者,亦須勉力為之。
非必屏棄一切,方為修行也。
若屏棄一切,能不缺父母妻室之養則可,否則便與孝道相背。
雖曰修行,實違佛教,是又不可不知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55頁 複鄧伯誠居士書二)
【385】念佛人盡誼盡分的要求是什麼?如何落實到行為上?
●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然士農工商,各務其業,以為養身養家之本。
随分随力執持佛号,決志求生。
凡有力能及之種種善事,或出資,或出言,為之贊助。
否則發随喜心,亦屬功德。
以此培植福田,作往生之助行。
念佛之人,必須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即教我之師,及有道德之人),慈心不殺(當吃長素,或吃花素。
即未斷葷,切勿親殺),修十善業(即身不行殺生、偷盜、邪淫之事。
口不說妄言、绮語、兩舌、惡口之話。
心不起貪欲、嗔恚、愚癡之念)。
又須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婦順,主仁、仆忠,恪盡己分。
不計他對我之盡分與否,我總要盡我之分。
能于家庭,及與社會,盡誼盡分,是名善人。
善人念佛求生西方,決定臨終,即得往生。
以其心與佛合,故感佛慈接引也。
若雖常念佛,心不依道,或于父母、兄弟、妻室、兒女、朋友、鄉黨,不能盡分,則心與佛背,便難往生。
以自心發生障礙,佛亦無由垂慈接引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2頁 一函遍複)
然人生世間,不可無所作為。
但自盡誼盡分,決不于誼分之外,有所觊觎⑴。
士農工商,各務其業,以為養身養家之本。
随分随力執持佛号,決志求生。
凡有力能及之種種善事,或出資,或出言,為之贊助。
否則發随喜心,亦屬功德。
以此培植福田,作往生之助行,如順水揚帆,更加橹棹⑵,其到岸也,不更快乎。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432頁 複甯波某居士書)
【386】為什麼說不盡己分,妄說大話,皆自欺欺人之邪惡敗類?
●修行之人不盡己分,不但不易感佛,而且易招譏毀。
在家人如是,出家人亦然。
凡對在家人說法,必須先要令彼各盡其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倡婦随,主仁仆忠。
能如是則為世間善人。
再加以戒殺放生吃素念佛,方可不愧為佛弟子。
每見修行之人多于倫理有愧,不但不易感佛,而且易招譏毀。
在家人如是,出家人亦然。
凡一切人,不盡己分,妄說大話,皆自欺欺人之邪惡敗類,尚不得名之為好人,況可以冀其了生死乎。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三第26頁 答超一師書)
【387】什麼是淨業三福?修淨業三福對往生有何重要意義?
●淨業正因有三: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此四種屬世善(人天福)。
二、受持三歸,具足衆戒,不犯威儀,此三種屬戒善(二乘福)。
三、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此四種屬慧善(大乘福)。
此十一事,若全若半,乃至一事,以深信願,回向淨土,皆得往生。
●世間事事,皆須以身為本。
修此淨業之人,乃為國家社會之寶,令彼見者聞者相觀而善。
所謂以言教者訟,以身教者從。
所以,曆觀古來大忠大孝,深仁厚德者,多皆由學佛得力而來。
又須令念佛者,各各盡己之分。
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婦順,主仁仆忠。
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
諸惡莫作,衆善奉行。
以此自行,複以此化他。
則無知之人,不敢妄生譏毀。
倘不能盡己之分,縱有修持,亦難與佛相應。
而且招彼無知者,妄謂佛法無益于倫常世道也。
曆觀古來大忠大孝,深仁厚德者,多皆由學佛得力而來。
是以《觀經》三種淨業正因,第一即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師長即有德之人),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能孝能弟能慈,能令身三(身三業殺盜淫),口四(口四業妄言绮語兩舌惡口),意三(意三業貪嗔癡),通皆是善。
如是之人,乃為國家社會之寶,令彼見者聞者相觀而善。
所謂以言教者訟,以身教者從。
世間事事,皆須以身為本。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九第1315頁 複朱石僧居士書一)
然修此念佛法門欲生西方,須于身口意三業之間,修善斷惡,方可與佛合德,命終自然感佛來迎,故曰淨業。
業淨則心淨,心淨則感通自易。
十六觀經,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等,為淨業正因。
何以故,乃造屋固基之法也。
基若不固,屋雖造高,不免傾頹。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一第1720頁 世界佛教居士林釋尊成道紀念日開示法語)
餘按《觀無量壽佛經》,淨業正因有三: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此四種屬世善。
二、受持三歸,具足衆戒,不犯威儀,此三種屬戒善。
三、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此四種屬慧善。
前二大小随人,此則唯屬大乘。
此十一事,若全若半,乃至一事,以深信願,回向淨土,皆得往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六第1162頁 陳聖性貞女貞孝淨業記)
【388】與三世諸佛淨業正因相反的後果是什麼?
●念佛之人,須事事常存忠恕,心心提防過愆。
知過必改,見義必為,方與佛合。
若與三世諸佛淨業正因相反,斷難獲永離衆苦常受諸樂之果矣。
修淨業者,尚鑒之哉。
既有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之因,決感仗佛慈力往生淨土之果。
彼世之不盡己分,以敦孝慈,妄欲冀附于仗佛慈力帶業往生之例,雖佛力法力不可思議,由自己心地不正,與三世諸佛淨業正因相反,斷難獲永離衆苦常受諸樂之果矣。
修淨業者,尚鑒之哉。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七第1332頁 馬母姚夫人往生事實發隐)
又念佛之人,必須事事常存忠恕,心心提防過愆。
知過必改,見義必為,方與佛合。
如是之人,決定往生。
若不如是,則與佛相反,決難感通。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97頁 與陳錫周居士書)
【389】念佛人如何盡孝?
●念佛人盡孝莫過于以淨土法門利益勸父母,令其念佛求生西方。
父母若能信受奉行,臨命終時,定得往生。
一得往生,直下超凡入聖,了生脫死,直至成佛而後已。
世間之孝,孰能與此等者?
又須以淨土法門利益勸父母,令其念佛求生西方。
若能信受奉行,臨命終時,定得往生。
一得往生,直下超凡入聖,了生脫死,高預海會,親炙⑴彌陀,直至成佛而後已。
世間之孝,孰能與此等者?又若能以此普告同人,令彼各各父母,皆得往生。
則化功歸己,而親與自己之蓮品,更當高增位次矣。
《詩》雲:“孝子不匮,永錫爾類⑵。
”欲孝其親者,宜深思而力行之。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56頁 複鄧伯誠居士書二)
出世間之孝,其迹亦同世間服勞奉養,以迄立身揚名。
而其本則以如來大法,令親熏修。
親在,則委曲勸谕,冀其吃素念佛,求生西方。
吃素則不造殺業,兼滅宿殃。
念佛則潛通佛智,暗合道妙。
果能深信切願,求生西方,必至臨命終時,蒙佛接引,托質九蓮也。
從茲超凡入聖,了生脫死,永離娑婆之衆苦,常享極樂之諸樂。
親沒,則代親笃修淨業,至誠為親回向。
心果真切,親自蒙益。
若未往生,可即往生,若已往生,高增蓮品。
既能如是發心,則與四宏誓願相應,菩提覺道相契,豈獨親得蒙益,而己之功德善根,蓮台品第,當更高超殊勝矣。
而況以身說法,普令同倫發起孝思乎?此其孝方為究竟實義。
非若世間隻期有益于色身及現世,竟遺棄其心性與未來而不論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六第1168頁 循陔小築發隐記)
【390】為什麼說以肉食奉養父母不但不為孝,而實為扳親堕落?
●勸父母吃素念佛,求生西方之為究竟有益之孝。
世間習俗為親謀者,屬皮毛上事,尚有加親之罪。
如以肉食奉養為孝,實為扳親堕落。
汝書與四十元,俱收到。
汝之為母之誠,可謂至誠無加。
然當以此誠,勸母吃素念佛,求生西方之為究竟有益之孝。
世間習俗為親謀者,屬皮毛上事,尚有加親之罪(如以肉食奉養為孝),扳親堕落(如臨終預為揩身換衣。
閑談安慰及哭泣,并喪祭用酒肉、及待客等)。
此種事理,在俗人不知,固不足責。
若佛弟子,猶狃于習俗,則是借此以博孝親之名,實則破壞親之出苦之路,成就親之堕落之方。
其為孝也,與羅刹女之愛,無有少異(羅刹女攫人将食之,曰我愛汝,故食汝。
世間此種孝子,則萬有九千九百多。
或有一二不如此者,亦未可知)。
今為汝寄《饬終津梁》并《喪祭須知》。
另寄書三包,以答汝五元之敬。
閱之,自不至以孝累親堕落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三第147頁 複李德明居士書一)
【391】怎樣念佛方為真正修淨土人?
●必須念念克治自己習氣,心心憶念彌陀洪名。
凡有與佛不合之念頭起,則自責曰,汝念佛求生西方之人,何可起此念乎?正念一起,邪念自消。
如此信願持名,決定往生,方為真正修淨土人。
又近世之人,多務虛名,不修實行。
口雖念佛,心與佛違。
譬如藥忌并服,何能愈病。
必須念念克治自己習氣,心心憶念彌陀洪名。
凡有與佛不合之念頭起,則自責曰,汝念佛求生西方之人,何可起此念乎?正念一起,邪念自消,決不許其稍住頃刻,必使心中淨無瑕穢,如淨琉璃,内含寶月。
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信願持名,決定求生,方為真正修淨土人。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四第731頁 杭州彌陀寺啟建蓮社緣起疏)
【392】為什麼說習氣少一分,即是學佛得一分益處?
●今之學佛人,真者亦多,僞者亦頗不少:口口談空,步步行有。
如優人作戲,苦樂悲歡,做得頗像,究其實,了無真情,皆假裝耳。
此種人何能令人景仰?
●吾人學佛,當常努力。
凡一切時須對治自己習氣。
對治習氣,即是克己格物之功夫。
習氣少一分,即是學佛得一分益處。
習氣少,即是複禮緻知之端倪。
接手書,知宿有善根,故于弱冠之年,即能崇信大法,不勝欣慰。
現今社會,陷溺已極,若再不依佛說因果報應生死輪回之事理,并改惡修善,敦倫守分,信願念佛求生西方等法門以行,将見人道泯滅,大地黑暗,不見天日矣。
汝既得聞佛法,發心皈依三寶,當常努力,凡一切時須對治自己習氣(對治習氣,即是克己格物之功夫),習氣少一分,即是學佛得一分益處(習氣少,即是複禮緻知之端倪)。
世有學佛之人,了不對治習氣(口口談空,步步行有,如優人作戲,苦樂悲歡,做得頗像,究其實,了無真情,皆假裝耳),此正所謂以佛法作門面行為,仍舊何能令人景仰。
譬如插酒幌子賣毒藥,初則人猶謂是,久則誰受彼瞞,适足自辱自壞而已。
今之學佛者,真者亦多,僞者亦頗不少,彼以佛菩薩之言論,作迷惑世人劫奪财産等招牌。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三第83頁 複周大赉書)
【393】念佛與戒律是什麼關系?
●若人不知因果,及瞞因昧果,皆為違律。
念佛之人,舉心動念,常與佛合,則律教禅淨一道齊行矣。
律不獨指粗迹而已,若不主敬存誠,即為犯律。
而因果又為律中綱骨。
若人不知因果,及瞞因昧果,皆為違律。
念佛之人,舉心動念,常與佛合,則律教禅淨一道齊行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477頁 複四川謝誠明居士書)
【394】持戒念佛的必要性和利益是什麼?
●欲生淨土,當淨其心。
欲淨其心,非持佛淨戒不可。
念佛人如能嚴持佛戒以清淨身心,以深信願,持佛名号,迨至臨終,感應道交,蒙佛接引,往生西方。
故有欲現生親得實益,臨終決定往生者,請從持戒念佛真實行去,自可不虛所望矣。
夫宏闡淨土,何以首列梵網?良以欲生淨土,當淨其心。
随其心淨,則佛土淨。
欲淨其心,非持佛淨戒不可。
果能持戒,則貪嗔癡心,不發現行,戒定慧道,徹底圓彰。
恒沙功德,無量妙義,不求自得,具現心中。
所謂戒為法界,一切法趣戒,是趣不過。
況又加以真信切願,執持阿彌陀佛萬德洪名,則能念之心,與所念之佛,相冥相契。
現生固已心佛不二,臨終不生淨土,将何生乎?縱令根機陋劣,未能如是,而以嚴持佛戒之清淨身心,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号,迨至臨終,感應道交,蒙佛接引,往生西方。
即使帶業往生,固已永脫輪回,高超三界,常時親炙彌陀,自可速證法身,況已業盡情空者哉。
其有自诩高明,藐視戒律,及與淨土,謂自性清淨,有何善惡持犯自他淨穢,但任天真,即如如佛。
從茲口口談空,步步行有。
聽其言,則高出九天之上;察其行,則卑入九地之下。
生為法門之敗種,死作泥犁⑴之主人。
較彼帶業往生者,尚天地不足以喻其否泰,況上焉者乎?其有欲現生親得實益,臨終決定往生者,請從持戒念佛真實行去,自可不虛所望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六第1102頁 梵網經心地品菩薩戒疏注節要跋)
【395】為什麼說念佛求來生福報即是破戒違法?
●念佛法門,乃是教人求生西方的法門。
汝既念佛,不求生西方,又要求來生,是不遵佛教。
此是佛教人必定要依之法,汝不肯依,故名破戒違法。
至于念佛,能按時念亦好。
否則,鎮日随便,不分行、住、坐、卧,(卧當默念,不宜出聲。
)總以念佛為事。
然須生信、發願,求生西方,萬不可求來生福報。
若求來生福報,即是破戒違法。
以念佛法門,乃是教人求生西方的法門。
汝既念佛,不求生西方,又要求來生,是不遵佛教。
此是佛教人必定要依之法,汝不肯依,故名破戒違法。
若今生尚有修持,來生定有世福可享。
一享福,必定要造惡業,(今之世道,亂至如此,多半是前生修癡福者,所釀成耳。
)既造惡業,則後來之苦報,不忍言說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107頁 複傳德師書)
【396】為什麼沒受戒的人也要持戒?
●五戒前之殺盜淫妄四條,乃性戒,無論受戒不受戒,皆不可犯。
犯之均有罪過。
但未受戒者犯之,則按事論罪過。
受戒者犯之,則于事上論罪之外,又有犯戒一層罪過。
受戒也要持戒,不受戒也要持戒。
非未受戒,便可不持戒也。
以殺生、偷盜、邪淫、大妄語,(未得謂得,未證謂證,名大妄語,其罪極重。
)名為性戒,其體性當戒故。
飲酒一戒,名遮戒(遮,止也),唯受戒者,不可飲。
未受戒者,飲之無罪。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六第754頁 複施元亮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