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深,凡聖同歸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六第673頁 複拜竹居士書四)
前日接手書,知汝少年發心修淨業,不勝欣羨。
昨本欲複,以有人客未暇。
今為寄《淨土五經》(一本),此淨土法門之根本,詳觀光前後兩序,自可知其大義。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四第320頁 複徐志一居士書)
光老矣,目力精神均不給,不能詳為開示,今為各寄甲乙兩包經書。
甲包系《淨土五經》(一本),此為淨土法門之根本,宜常受持。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五第473頁 複嶽明壽居士書)
【27】佛說《淨土三經》的緣起是什麼?
●華嚴獨被大機,二乘、凡夫,莫由禀受。
故于方等會上,特說《淨土三經》,俾彼若凡若聖,同事修持,以期現生出此五濁,登彼九蓮也。
又複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以期圓滿佛果。
此如來以自證之因果,普示一切衆生,令其各各親證之一大軌範也。
華嚴獨被大機,二乘、凡夫,莫由禀受。
故于方等會上,特說《淨土三經》,俾彼若凡若聖,同事修持,以期現生出此五濁,登彼九蓮也。
佛在摩竭提國⑴,靈鹫山⑵中,說阿彌陀佛最初因地,棄國出家,發四十八願,又複久經長劫,依願修行。
迨至福慧圓滿,得成佛道,所感之世界莊嚴,妙莫能名。
十方諸佛鹹贊歎,十方菩薩,與回小向大之二乘、具足惑業之凡夫,鹹得往生,等蒙攝受。
是為《無量壽經》。
于摩竭提國王宮中,說淨業三福,十六妙觀,俾一切衆生,悉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
則是心作衆生,是心是衆生,衆生煩惱業海,從心想生之義,已著于言外。
果能深明此義,誰肯枉受輪回?末明九品生因,以期各修上品。
是為《觀無量壽佛經》。
于舍衛國⑴給孤獨園⑵,說淨土依正妙果令生信,勸聞者應求往生以發願,令行者執持名号以立行。
信、願、行三,為淨土法門之綱宗。
具此三法,或畢生執持,已得一心。
或臨終方聞,止稱十念,均得蒙佛接引,往生西方。
是為《阿彌陀經》。
此三,乃專說淨土之經。
而《阿彌陀經》,言簡義豐,攝機尤普。
以故禅、教、律諸宗,皆奉為日課焉。
諸大乘經,帶說淨土者,多難勝數。
而《楞嚴經·大勢至念佛圓通章》,實為念佛最妙開示。
果能如子憶母,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而念,豈有不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近證圓通、遠成佛道乎哉?(《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一第785頁 靈岩山笃修淨土道場啟建大殿記)
【28】《淨土四經》中無量壽經有何問題?
●《淨土四經》中《無量壽經》,系魏承貫删削,又依餘經增益,理雖有益,事實大錯,不可依從。
《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亦名十六觀經),此名《淨土三經》,加《普賢行願品》,名《淨土四經》。
仿單中有《淨土四經》一本,其《無量壽經》,系魏承貫⑶删削,又依餘經增益,理雖有益,事實大錯,不可依從。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78頁 複高邵麟居士書三)
【29】為什麼不敢流通《無量壽經》會集本?
●流通佛法,大非易事。
翻譯經論,皆非聊爾從事。
王龍舒、魏承貫所編《無量壽經》會集本,皆有不恰當處,故後人不敢流通。
流通佛法,大非易事。
翻譯經論,皆非聊爾從事。
故譯場之中,有主譯者、譯語者、證義者、潤文者,豈敢随自心裁,傳布佛經?王龍舒《大彌陀經》,自宋至明末,人多受持。
由雲栖⑴以猶有不恰當處,故此後漸就湮沒。
魏承貫之學識,不及龍舒,其自任過于龍舒。
因人之迹以施功,故易為力,豈承貫超越龍舒之上耶?蓮池尚不流通王本⑵,吾侪何敢流通魏本⑶?以啟人妄改佛經之端,及辟佛之流,謂佛經皆後人編造,初非真實從佛國譯來者。
然此經此論,若真修上士觀之,亦有大益,以但取其益,而不染其弊。
若下士觀之,則未得其益,先受其損,以徒效其改經斥古之愆,不法其直捷專精之行耳。
觀機設教,對症發藥,教不契機,與藥不對症等耳。
敢以一二可取,而遂普令流通,以贻下士之罪愆乎?(《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146頁 複永嘉某居士書二)
【30】王龍舒無量壽佛經會集本的主要錯誤是什麼?
●王龍舒死執三輩即是九品,違經失理,竟成任意改經,其過大矣。
王氏尚有此失,後人可妄充通家乎?既有《無量壽經》(指康僧铠譯本),何無事生事?王氏之誤,蓮池大師指出,尚未說其何以如此。
今為說其所以,由于死執三輩即九品也。
書此一以見會集之難。
一以杜後人之妄。
魏默深,更不必言矣。
膽大心粗,不足為訓。
《無量壽經》中,有三輩。
《觀無量壽佛經》,有九品。
下三品,皆造惡業之人,臨終遇善知識開示念佛,而得往生者。
王龍舒死執三輩即是九品,此是錯誤根本。
故以下輩作下三品,其錯大矣。
故上輩不說發菩提心,中輩則有發菩提心,下輩則雲不發菩提心。
《無量壽經》三輩,通有發菩提心。
在王居士意謂下輩罪業深重,何能發菩提心。
不思下輩絕無一語雲造業事,乃系善人,隻可為九品中之中品。
硬要将下輩作下品,違經失理,竟成任意改經,其過大矣!在彼意謂,佛定将一切衆生攝盡,而不知隻攝善類,不及惡類。
彼既以善人為惡人,故雲不發菩提心,死執下輩即是下品,故将善人認做惡人。
不知九品之下三品,臨終苦極,一聞佛名,其歸命投誠、冀佛垂慈救援之心,其勇奮感激,比臨刑望赦之心,深千萬倍。
雖未言及發菩提心,而其心念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