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卷七 净土法门与信愿行三

首頁
    門。

    若非宿具慧根,實難深生正信。

    若信得及,則一切人天六道具縛凡夫,淨土亦總攝無遺矣。

     淨土法門,為佛法中最平常最高深之法門。

    若非宿具慧根,實難深生正信。

    勿道儒者不易生信,即通宗通教之知識,亦每每以宗教之義論判之。

    緻于此令博地凡夫未斷煩惑,即于現生了生脫死超凡入聖之不思議法,不但不肯自修,而且不肯教人者,以不知此法乃佛法中之特别法門。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九第1340頁 複秦銘光居士書) 古德謂念佛求生淨土一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登地菩薩,不能知其少分者,即此是也。

    則一切上根利器,淨土總攝無遺矣。

    《大集經》雲:“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則一切人天六道具縛凡夫,淨土亦總攝無遺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633頁 淨土決疑論) 【259】對于淨土法門,自己見解不到,該怎麼辦? ●凡淨土經論,當急急研窮,依教奉行。

    不可以己見不到,稍生一念疑心。

    仰信佛祖誠言,生信發願,持佛名号,自能蒙佛慈力,接引往生。

    一得往生,則便超凡入聖,了生脫死。

     閣下既知仙劫有數,佛壽無量,當此高年,正宜于念佛法門,專精緻力。

    其餘禅教諸法,且從簡略。

    以彼諸法,廣大深遠,不易研窮。

    即窮到極處,尚須歸宗淨土法門,方能究竟了辦。

    凡淨土經論,當急急研窮,依教奉行。

    不可以己見不到,稍生一念疑心。

    仰信佛祖誠言,生信發願,持佛名号,自能蒙佛慈力,接引往生。

    一得往生,則便超凡入聖,了生脫死,長侍彌陀,參随海衆。

    當即徹證無生,速登補處矣。

    回視成仙而為天帝所轄,殆天淵相隔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285頁 複郦隐叟書) 【260】佛說淨土法門難信是指什麼難信? ●以仗自力通途法門之義,疑仗佛力特别法門之益,而不肯信受。

    佛說難信,蓋即指此。

     須知淨土法門,乃一代時教中之特别法門,不可以與通途法門并論。

    若不明此義,以仗自力通途法門之義,疑仗佛力特别法門之益,而不肯信受,則其失大矣。

    佛說難信,蓋即指此。

    若無此執,則誰不信受奉行焉。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六第1084頁 阿彌陀經白話解釋序) 【261】修行淨土為什麼不必問他人之效驗? ●以佛祖誠言可憑故。

    若問他人效驗,便是信佛言未極,而以人言為定,便是偷心,便不濟事。

     至于修行淨土,有決定不疑之理,何必要問他人之效驗。

    縱舉世之人,皆無效驗,亦不生一念疑心,以佛祖誠言可憑故。

    若問他人效驗,便是信佛言未極,而以人言為定,便是偷心⑴,便不濟事。

    英烈漢子,斷不至舍佛言而取信人言。

    自己中心無主,專欲以效驗人言為前途導師,可不哀哉。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229頁 複永嘉某居士書一) 【262】判斷往生的标準是什麼? ●念佛人平時有真信切願,無一不得往生。

    何以故?以信願感佛,佛以慈悲攝受,感應道交,必能仗佛慈力,帶業往生。

    又何須問彼見佛與否,方可斷判也。

     念佛人平時有真信切願,無一不得往生者。

    況福峻臨終正念昭彰,作問訊頂禮等相,而死後身體柔軟潔淨,顔貌如生,又何必以彼工夫淺為疑乎?夫彌陀願王,十念尚度,況彼精進修持,己二三年,又有何疑。

    世有種人,志意下劣,雖常念佛,不求往生,唯欲求人天福報,此種人縱畢世修行,隻得來生之癡福而已。

    有正信者,自己以信願感佛,佛以慈悲攝受,感應道交,必能仗佛慈力,帶業往生。

    又何須問彼見佛與否,方可斷判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567頁 複郁智朗居士書) 【263】念佛未能心中清淨,也能得往生嗎? ●隻要信願真切,雖未能心中清淨,亦得往生。

    何以故?以心中有佛為能感,故緻彌陀即能應耳。

     念佛之法,重在信願。

    信願真切,雖未能心中清淨,亦得往生。

    何以故?以心中有佛為能感,故緻彌陀即能應耳。

    如江海中水,未能了無動相,但無狂風巨浪,則中天明月,即得了了影現矣。

    感應道交,如母子相憶。

    彼專重自力,不仗佛力者,由于不知此義故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546頁 複黃涵之居士書三) 【264】念佛沒有境界和瑞相能否往生? ●心與佛相應,有真信願,決定往生。

     問,修行有得好境界者,或夢到西方,或面見彌陀,或聞異香,或見蓮花。

    湘省王季果居士常有見到。

    乃念佛十年,并無瑞相發現,設臨終亦如此,豈非難到極樂?究竟可否聽其自然,不生希望? 答,但求心與佛合,不須緻力于見境界。

    心與佛相應,有真信願,決定往生。

    心若希求境界,或未相應,有境界現,或緻著魔。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二第1953頁 答俞大錫居士問) 【265】為什麼無論業力大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 ●仗佛慈力,不計業力大小,唯以真信切願,念阿彌陀佛名号,即得與佛感應道交,故蒙佛慈接引往生西方。

    閣下若信此話得及,則生也得大利益,死也得大利益。

     閣下既相信光,當依光所說,方有實益。

    否則雖有信心,但作種未來之善根而已。

    吾人在生死輪回中久經長劫,所造惡業,無量無邊。

    若仗自己修持之力,欲得滅盡煩惱惑業,以了生脫死,其難愈于登天。

    若能信佛所說之淨土法門,以真信切願,念阿彌陀佛名号,求生西方,無論業力大、業力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

    譬如一顆沙子,入水即沉,縱有數千萬斤石,裝于大火輪船中,即可不沉而運于他處,以随意使用也。

    石喻衆生之業力深重,大火輪喻彌陀之慈力廣大。

    若不念佛,仗自己修持之力,欲了生死,須到業盡情空地位方可。

    否則縱令煩惱惑業斷得隻有一絲毫,亦不能了,喻如極小之沙子,亦必沉于水中,決不能自己出于水外。

    閣下但生信心,念佛求生西方,不可再起别種念頭。

    果能如是,壽未盡則速得痊愈,以專一志誠念佛功德,便能滅除宿世惡業,猶如果日既出,霜雪即化。

    壽已盡則即能往生,以心無異念,即得與佛感應道交,故蒙佛慈接引往生也。

    閣下若信此話得及,則生也得大利益,死也得大利益。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619頁 複裘佩卿居士書二) 【266】“我業重,恐怕不能往生”,這種想法對嗎? ●不對。

    往生西方,萬不可卑劣自居,謂我業重,恐不能生。

    若作此想念,則決定不能生矣。

     若不念佛求生西方,縱生到至極尊貴之非非想天,天福一盡,仍複輪回六道。

    若具志誠懇切念佛,縱将堕阿鼻地獄,尚能蒙佛接引,往生西方。

    萬不可卑劣自居,謂我業重,恐不能生。

    若作此想念,則決定不能生矣。

    何也?以心無真信切願,無由感佛故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620頁 複裘佩卿居士書二) 【267】有人害怕自己工夫淺薄,業力深厚不能往生,錯在哪裡? ●五逆十惡将堕地獄,遇善知識教以念佛,尚得往生。

    吾人雖有罪業,雖少工夫,較彼五逆十惡,當複高超多多矣。

    何可自暴自棄,以緻失此無上利益也。

     亦有愚人,知見狹劣。

    謂己工夫淺薄,業力深厚,何能即生。

    不知衆生心性,與佛無二。

    五逆十惡,将堕地獄,遇善知識,教以念佛。

    或滿十聲,或止數聲,随即命終,尚得往生。

    觀經所說,何可不信。

    彼尚往生,況吾人雖有罪業,雖少工夫,較彼五逆十惡,十聲數聲,當複高超多多矣。

    何可自暴自棄,以緻失此無上利益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五第962頁樂清虹橋淨土堂序) 往生全仗信願真切。

    若先有怕不能往生之疑,則不能往生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六第791頁 複倪慧表居士書) 【268】極重罪人若能一念回光,志心念佛,也能帶業往生嗎? ●佛視衆生,猶如一子,于善順者固能慈育,于惡逆者倍生憐愍。

    子若回心向親,親必垂慈攝受。

     ●又以佛慈廣大,專以度生為事。

    一念回光,即蒙攝受。

    所謂仗佛慈力,帶業往生也。

     畢世修行者,固然如是。

    即五逆十惡極重罪人,臨命終時,地獄相現,若能志心念佛,即得蒙佛接引。

    良以佛視衆生,猶如一子,于善順者固能慈育,于惡逆者倍生憐愍。

    子若回心向親,親必垂慈攝受。

    又複衆生心性,與佛無二,由迷背故,起惑造業,锢蔽本心,不能彰顯。

    倘能一念回光,直同雲開月現。

    性本不失,月屬固有,故得曆劫情塵,一念頓斷,喻如千年暗室,一燈即明。

    此實一代時教最妙之法,上聖下凡共由之路。

    遍透九界之機宜,極暢如來之本懷。

    猗欤⑴懿⑵哉!何可得而思議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六第1134頁 陝西南五台山大覺岩西林茅篷專修淨業緣起記) 即五逆十惡之流,臨終能生大慚愧,生大怖畏,志心念佛數聲,随即命終者,亦得決定往生。

    以佛慈廣大,專以度生為事,一念回光,即蒙攝受。

    所謂仗佛慈力,帶業往生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435頁 複嶽仙峤居士書) 【269】欲生淨土為何不可存“但求不堕惡道即已”之念? ●此念不可萌于心,形于口與筆。

    若有此念,便不得往生。

     至汝先說但求不堕惡道即已,此言千萬不可萌于心,形于口與筆。

    若有此念,便不得往生。

    往生全仗決定信願,存此念,即無決定求生之心。

    有決定不生之心,其害非小。

    淨土宗旨已失,何能得淨土真實利益?至于化三一心念佛,誓生極樂,能生不生,皆不作念,至不生亦善,即是遠離疑慮之心,乃學宗教家之說大話。

    汝若是法身大士,則此語方為實義。

    然法身大士欲利益凡夫,亦不可說此話。

    若是博地凡夫,又求生西方,說此話,則是胡說巴道,自誤誤人,害豈有極?千萬不可依從,依之則往生無分。

    凡夫往生,全仗至心切念,彼一切付之無念,則何能感應道交。

    其感應道交者,全由至誠懇切之決定念。

    證無念者,則可說此話,未證無念說此話,皆成東坡臨終之誤。

    可不哀哉,可不痛哉!至雲莫謂研究起信,并可随力堪任廣讀三藏十二部,此話與上智之人說,即為契理契機之良言,對中下人,即有泛濫無所指南之過咎。

    談何容易!試問汝與化三,是此根性否?宗門教人,看一句無義味語,淨土教人,專持佛号者,以約則易于得力,博則難于得益故也。

    即教家雖曰講演非博不可,然亦須有專業,方為實修。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七第852頁 複周智茂居士書七) 【270】凡夫的狂妄、愚癡二病表現在哪裡?如何對治? ●狂妄者,謂我本是佛,何須念佛;心淨則土淨,何須求生淨土。

    愚癡者,謂我系凡夫,何敢妄想了生脫死,超凡入聖。

    不知自己一念心性,與佛無二無别。

     ●故令生信發願,念佛求生西方,庶可親證此本具佛性。

    倘不求生西方,但求消災,及不失人身,猶如以無價之摩尼寶珠,換取一根糖吃。

    其人之愚癡可憐,不識好歹為最第一矣。

     一切凡夫,具有二病。

    一則狂妄,二則愚癡。

    狂妄者,謂我本是佛,何須念佛;心淨則土淨,何須求生淨土。

    此系執理而廢事。

    其弊至撥無因果,壞亂佛法,疑誤衆生。

    此人必堕阿鼻地獄,永無出期。

    以善因而招惡果,誠可憐憫。

    愚癡者,謂我系凡夫,何敢妄想了生脫死,超凡入聖。

    不知自己一念心性,與佛無二無别。

    但以煩惱惑業障蔽,故令即心本具之佛性功德,不能顯現。

    譬如大寶銅鏡⑴,經劫蒙塵,智者知是寶鏡,愚人認做廢物。

    佛憫衆生迷昧自心,教令念佛求生西方者,以最愛惜衆生之本有佛性,恐其永遠迷失,故令生信發願,念佛求生西方,庶可親證此本具佛性。

    倘不求生西方,但求消災,及不失人身,猶如以無價之摩尼寶珠,換取一根糖吃。

    其人之愚癡可憐,不識好歹為最第一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八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