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謂以己念佛功德,回向法界一切衆生,悉皆往生西方。
)若有此心,功德無量。
若隻為己一人念,則心量狹小,功德亦狹小矣。
譬如一燈,隻一燈之明。
若肯轉燃,則百千萬億無量無數燈,其明蓋不可喻矣,而本燈固無所損也。
世人不知此義,故止知自私自利,不願人得其益。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九第1245頁 複章道生居士書一)
【293】不回向也能獲大益嗎?
●不能。
以凡夫無正念回向之力,則所修俱歸人天福報。
悟正謂不回向,亦能獲大益,此語欠妥。
以凡夫無正念回向之力,則所修俱歸人天福報。
不回向,令久亡父母獲益超度,唯得道聖人則可。
悟正之語,混凡聖為一概,不可依從。
依之則勿道不得往生,即人天福報,亦不穩妥。
以無感不能仗佛力,但任己修持,比誠感者相去懸遠。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六第740頁 複陳士牧居士書九)
【294】回向與信願是什麼關系?
●回向即信願之發于口者。
其心中但具願生之念,即是常時回向。
念佛回向,不可偏廢。
回向即信願之發于口者。
然回向隻宜于夜課畢,及日中念佛誦經畢後行之。
念佛當從朝至暮不間斷,其心中但具願生之念,即是常時回向。
若夫依儀誦文回向,固不得常常如是。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160頁 複永嘉某居士書四)
【295】為什麼一切修持都要回向西方?
●一切修持皆回向往生,方合修淨業之宗旨。
不可唯以念佛回向西方,其餘功德,另去回向世間福報,則念不歸一,便難往生。
又舉凡禮拜讀誦大乘經典,及作一切于世于人有益之事,悉皆以此回向西方。
不可唯以念佛回向西方,其餘功德,另去回向世間福報,則念不歸一,便難往生。
須知真能念佛,不求世間福報,而自得世間福報。
(如長壽無病,家門清泰,子孫發達,諸緣如意,萬事吉祥等。
)
若求世間福報,不肯回向往生,則所得世間福報,反為下劣。
而心不專一,往生便難決定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97頁 與陳錫周居士書)
念《法華經》,也須要以此功德回向西方,則與念佛功德無異。
若不回向西方,則是自分其心,念不歸一,臨終便難定得往生。
此實最要之一著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五第514頁 複周伯道居士書廿一)
無論誦何經持何咒,皆須念佛若幹聲回向,方合修淨業之宗旨。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323頁 複周智茂居士書)
【296】念佛求生淨土是否消極?
●信願念佛求生淨土者,世間摩尼寶珠也!
世人虛生浪死,修淨土者,了生脫死。
在世間所作所為,皆敦行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但以厭離娑婆,即加之以消極,此真所謂競買千擔假,不買一擔真也。
于無實際者之事生貪著,反以為積極,于綱常倫理身心性命上用工夫,反以為消極。
吾願世人,通如此消極,則娑婆世界,當轉成清淨佛國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三第204頁 複湘陰黃頌平居士書)
【297】為什麼念佛人有求來生福報之念便無往生之分?
●佛教人念佛求生西方,是為人現生了生死的,若求來生人天福報,即是違背佛教。
如将一顆舉世無價之寶珠,換取一根糖吃,豈不可惜。
凡誦經、持咒、禮拜、忏悔,及救災、濟貧,種種慈善功德,皆須回向往生西方,切不可求來生人天福報。
一有此心,便無往生之分。
而生死未了,福愈大則業愈大,再一來生,難免堕于地獄、餓鬼、畜生之三惡道中。
若欲再複人身、再遇淨土即生了脫之法門,難如登天矣。
佛教人念佛求生西方,是為人現生了生死的,若求來生人天福報,即是違背佛教。
如将一顆舉世無價之寶珠,換取一根糖吃,豈不可惜。
愚人念佛,不求生西方,求來生人天福報,與此無異。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4頁 一函遍複)
第五章 念阿彌陀佛與兼念觀音
【298】念阿彌陀佛可以兼念觀音嗎?
●彌陀、觀音,同是一事。
光以末劫苦重,觀音悲深,故每令人兼念,以期速獲慈護也。
然念佛亦非無感通,而念佛亦非不可兼念觀音也。
專兼均可,佛亦曾令人念,故知了無妨礙也。
至于念佛也好,念觀音也好,何必多此一種閑計較。
光以末劫苦重,觀音悲深,故每令人兼念,以期速獲慈護也。
然念佛亦非無感通,而念佛亦非不可兼念觀音也。
專兼均可,佛亦曾令人念,故知了無妨礙也。
彌陀、觀音,同是一事。
而觀音悲深願重,故當兼念,以期速得感通也。
所有閑議論,均用不著。
古人雲,遵其所聞,行其所知。
此二句,乃真實修持之龜鑒也。
觀音乃過去古佛,為彌陀輔弼,念觀音求生西方,亦可如願,有何不可。
念觀音、地藏、彌陀等功德之校量,乃令人發決定念佛心,不可有遊移之念而已。
若死執其語,不會其意,則成佛怨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第433頁 複念佛居士書)
【299】印祖為什麼勸修淨業人除念佛外兼念觀音?
●一心念佛,無事不辦。
而觀音慈悲尋聲救苦,當此極苦之時,令念觀音,較彼令念佛,尤易生信。
以佛之威神,人多不知。
●未發心人即令專念,以彼志在蒙大士覆被而消災禍耳。
待其信心已生,則便再以念佛為主,念觀音為助。
一心念佛,無事不辦。
而觀音慈悲尋聲救苦,當此極苦之時,令念觀音,較彼令念佛,尤易生信。
以佛之威神,人多不知。
經中于救苦救難之事,絕少發揮。
觀音救苦救難之事,則大乘經中屢屢發揮。
……下等人(乃下等智識)以經中未曾說及,或不生信,故令念觀音也。
汝何可以佛與菩薩果位神通等較量乎?須知觀音與我世界有大因緣,乃于無量劫前,久已成佛,号正法明。
但以慈悲心重,不離寂光(乃佛住處),垂形九界,以行救濟耳。
況示迹為阿彌陀佛法王子。
如民衆欲求皇帝恩澤,即向太子求耳。
念觀音發願求生西方,亦可滿願。
以彌陀觀音同一度生之事,非有二義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四第388頁 複甯德晉居士書十八)
前收據函已知。
茲接月刊并放生報告,俱悉。
觀音聖号,乃現今之大恃怙,當勸一切人念。
若修淨業者,念佛之外專念。
未發心人即令專念,以彼志在蒙大士覆被而消災禍耳。
待其信心己生,則便再以念佛為主,念觀音為助。
然念觀音求生西方,亦可如願耳。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五第507頁 複周伯遒居士書十五)
【300】世人千萬,災難頻生,觀音菩薩僅是一人,何能一時各随其人而救護之耶?即能救護,亦不勝其勞矣?
●殊不知并非觀音處處去救,乃衆生心中之觀音救之耳。
●是知無盡法界,無量衆生,成在菩薩寂照心中,故得雲布慈門,波騰悲海,有感即赴,無願不從也。
滬戰時,閘北房舍,多成灰燼,獨餘皈依弟子夏馨培之寓所,未曾波及。
蓋當戰事劇烈時,彼全家同念觀世音聖号。
且最奇異者,戰事起後第七日,渠一家人,始由十九路軍救出。
及戰停歸家,室中諸物,一無所失。
非菩薩之佑護,何能如是?渠供職新聞報館已數十年,夫妻均茹素念佛甚虔。
是知觀音菩薩,大慈大悲,遇有災難,一稱聖号,定蒙救護也。
或曰,世人千萬,災難頻生,觀音菩薩僅是一人,何能一時各随其人而救護之耶?即能救護,亦不勝其勞矣。
殊不知并非觀音處處去救,乃衆生心中之觀音救之耳。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第1613頁 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
觀音大士,于無量劫,久成佛道。
為度衆生,不離寂光,現菩薩身。
又複普應群機,垂形六道,以三十二應,十四無畏,四不思議無作妙力,尋聲救苦,度脫群萌,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直同月印千江,春育萬卉。
雖則了無計慮,而複毫不差殊。
良由徹證唯心,圓彰自性,悲運同體,慈起無緣,即衆生之念以為心,盡法界之境以為量。
是知無盡法界,無量衆生,鹹在菩薩寂照心中,故得雲布慈門,波騰悲海,有感即赴,無願不從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七第1463頁 南五台山圓光寺觀音菩薩示迹之記)
【301】為何說念觀音聖号決定有大效驗,但唯以懇切志誠方能感通?
●茫茫大苦海,觀音為救苦之人。
倘人各志誠持誦,若或疫死,天地亦當易位,日月亦當倒行。
若泛泛默念一句二句,即欲得起死回生之效,決難感通。
茲接五月廿一函,雲眼疾尚未愈,而熱無避處,又加時疫。
此衆生同分惡業所感,祈遍令鄉人同戒殺生,念觀世音聖号,以期疫疠⑴消滅。
果能懇切志誠,決定有大效驗,即汝之眼疾,亦當由宣布此語,而得痊愈。
茫茫大苦海,觀音為救苦之人。
倘人各志誠持誦,若或疫死,天地亦當易位,日月亦當倒行。
若泛泛默念一句二句,即欲得起死回生之效,雖菩薩大慈,非不肯救濟,但以彼心不真切,決難感通。
祈與鄉人詳說之,則幸甚。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五第506頁 複周伯遒居士書十四)
若病苦至劇,不能忍受者,當于朝暮念佛回向外,專心緻志,念南無觀世音菩薩。
觀音現身塵刹,尋聲救苦。
人當危急之際,若能持誦禮拜,無不随感而應,即垂慈佑,令脫苦惱而獲安樂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47頁 複鄧伯誠居士書一)
【302】念觀音名号大則大應小則小應,絕無不應之理嗎?
●彼不見感應者,亦未嘗無感應也。
因為感應之迹,有顯感顯應、冥感冥應、冥感顯應、顯感冥應。
故隻管放開大膽對人說,絕無不應之理。
念觀音名号,大則大應,小則小應,絕無不應之理。
隻管放開大膽對人說,彼不見感應者,(編者注:感應之迹,有顯感顯應、冥感冥應、冥感顯應、顯感冥應。
見增廣《石印普陀山志序》)亦未嘗無感應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三第159頁 複蔡錫鼎居士書二)
【303】阿彌陀佛能否救苦厄,觀音菩薩能否接引生西?
●念佛人臨終親見佛及聖衆親垂接引,何得此種死執著。
生西當以信願為本,若遇危險念觀音,有信願命終決定生西方。
或隻專一念彌陀,有苦厄亦必解脫。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豈有不救苦厄之事?觀音菩薩随機示導,豈有不接引生西之理?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豈有不救苦厄之事?觀音菩薩随機示導,豈有不接引生西之理?念佛人臨終親見佛及聖衆親垂接引,何得此種死執著。
果如是,則佛也不足為佛,菩薩也不足為菩薩矣。
生西當以信願為本,若遇危險念觀音,有信願命終決定生西方。
或隻專一念彌陀,有苦厄亦必解脫。
古書所載,難更仆數。
今于塵勞中則事事圓通,于修持中則事事死執,不當圓通而妄圓通,不當執著而死執著,此苦海之所以長沸,輪回所以無息也。
作此見者,直同小兒,如是之人,何足與議。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三第12頁 複如岑師代友人問書)
【304】可以念觀音求生西方嗎?念觀音可得往生西方嗎?
●是究竟成佛尚可得,況往生西方乎!且觀音與彌陀,同為一度衆生事,有何分别。
不觀楞嚴雲,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富貴得富貴,求長壽得長壽,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
所言念觀音求生西方,有何不可。
不觀楞嚴雲,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富貴得富貴,求長壽得長壽,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
大涅槃乃成佛所證之理體,是究竟成佛尚可得,況往生西方乎!且觀音與彌陀,同為一度衆生事,有何分别。
然亦須于朝暮念佛,方為事理圓融。
不觀《大悲經》觀音令禮拜持咒者,先念彌陀名号乎?(《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三第34頁 複傳度和尚書)
念觀音求生西方,亦可往生西方,但不可謂何必更念阿彌陀佛。
以觀音乃阿彌陀佛之輔弼⑴也。
彌陀是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