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安樂。
這叫做大治。
《詩》雲:“天生高大的岐山,太王使它大發展;太王已經造此都,文王使它長平安。
”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以類行雜,以一行萬。
始則終,終則始,若環之無端也,舍是而天下以衰矣。
天地者,生之始也;禮義者,治之始也;君子者,禮義之始也;為之,貫之,積重之,緻好之者,君子之始也。
故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君子者,天地之參也,萬物之摠也,民之父母也。
無君子,則天地不理,禮義無統,上無君師,下無父子,夫是之謂至亂。
君臣、父子、兄弟、夫婦,始則終,終則始,與天地同理,與萬世同久,夫是之謂大本。
故喪祭、朝聘、師旅一也;貴賤、殺生、與奪一也;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一也;農農、士士、工工、商商一也。
【譯文】
用各類事物的法則去治理各種紛繁複雜的事物,用統括一切的法則去治理萬事萬物,從始到終,周而複始,就像圓環沒有頭一樣。
如果舍棄了這個原則,那麼天下就要衰微了。
天地,是生命的本源:禮義,是天下大治的本源;君子,是禮義的本源。
學習研究禮義,熟悉貫通禮義,積累增多禮義方面的知識,極其愛好禮義,這是做君子的開始。
所以天地生養君子,君子治理天地。
君子,是天地的參贊,萬物的總管,人民的父母。
沒有君子,那麼天地就不能治理,禮義就沒有頭緒,上沒有君主、師長的尊嚴,下沒有父子之間的倫理道德,這叫做極其混亂。
君臣、父子、兄弟、夫妻之間的倫理關系,從始到終,從終到始,它們與天地有上下之分是同樣的道理,與千秋萬代同樣長久,這叫做最大的根本。
所以喪葬祭祀的禮儀、諸侯定期朝見天子的禮儀、軍隊中的禮儀,其道理是一樣的。
使人高貴或卑賤、将人處死或赦免、給人獎賞或處罰,其道理是一樣的。
君主要像個君主、臣子要像個臣子、父親要像個父親、兒子要像個兒子、兄長要像個兄長、弟弟要像個弟弟,其道理是一樣的。
農民要像個農民、讀書人要像個讀書人、工人要像個工人、商人要像個商人,其道理是一樣的。
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
力不若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人何以能群?曰:分。
分何以能行?曰:義。
故義以分則和,和則一,一則多力,多力則強,強則勝物;故宮室可得而居也。
故序四時,裁萬物,兼利天下,無它故焉,得之分義也。
【譯文】
水、火有氣卻沒有生命,草木有生命卻沒有知覺,禽獸有知覺卻不講道義;人有氣、有生命、有知覺,而且講究道義,所以人最為天下所貴重。
人的力氣不如牛,奔跑不如馬,但牛、馬卻被人役使,為什麼呢?就是因為:人能結合成社會群體,而它們不能結合成社會群體。
人為什麼能結合成社會群體?就是因為有等級名分。
等級名分為什麼能實行?就是因為有道義。
所以,根據道義确定了名分,人們就能和睦協調;和睦協調,就能團結一緻;團結一緻,力量就大;力量大了,就強盛;強盛了,就能戰勝外物;所以人才有可能在房屋中安居。
所以,人才能依次排列四季,管理好萬事萬物,使天下都得到利益,這并沒有其他的緣故,而是從名分和道義中得來的。
故人生不能無群,群而無分則争,争則亂,亂則離,離則弱,弱則不能勝物;故宮室不可得而居也,不可少頃舍禮義之謂也。
【譯文】
人生活着不能沒有社會群體,但結合成了社會群體而沒有等級名分的限制就會發生争奪,一發生争奪就會産生動亂,一産生動亂就會離心離德,離心離德就會使力量削弱,力量弱了就不能勝過外物,所以也就不能在房屋中安居了——這是說人不能片刻舍棄禮義。
能以事親謂之孝,能以事兄謂之弟,能以事上謂之順,能以使下謂之君。
君者,善群也。
群道當,則萬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長,群生皆得其命。
故養長時,則六畜育;殺生時,則草木殖;政令時,則百姓一,賢良服。
【譯文】
能夠按禮義來侍奉父母叫做孝,能夠按禮義來侍奉兄長叫做悌,能夠按禮義來侍奉君主叫做順,能夠按禮義來役使臣民叫做君。
所謂君,就是善于把人組織成社會群體的意思。
組織社會群體的原則恰當,那麼萬物都能得到應有的合宜安排,六畜都能得到應有的生長,一切生物都能得到應有的壽命。
所以飼養适時,六畜就生育興旺;砍伐種植适時,草木就繁殖茂盛;政策法令适時,老百姓就能被統一起來,有德才的人就能被使用。
聖王之制也: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
鼋鼍魚鼈鳅鳣孕别之時,罔罟毒藥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