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的人。
隻有做到了這兩個方面,才不會釀成禍端,使自己反遭其殃,後悔莫及。
當然,無論從我們今天的教育方針還是從我們的幹部制度來看,都是非常注意這兩個方面的。
隻不過,實際操作中做得如何,還有待調查研究。
那就把孟子這段話,把逢蒙殺并這件事作為提及我們注意的一份材料,一個經驗教訓吧。
孟子曰:“西子①蒙不潔,則人皆掩鼻而過之;雖有惡②人,齋戒沐浴,則可以祀上帝。
”
【注釋】
①西子:指春秋時越國美女西施,這裡以她代指美女。
②惡:這裡與“西子”相對,主要指醜陋。
【譯文】
孟子說:“像西施那麼美麗的女子,如果她沾染上污穢惡臭的東西,别人也會捂着鼻子走過去;雖然是一個面貌奇醜的人,如果他齋戒沐浴,也同樣可以祭祖上帝。
”
【讀解】
幸好隻是不潔,問題還不很大,如果是麻瘋病、“愛得死”(愛滋病)之類的,那可就慘了!豈止是掩鼻而過?多半是談“西子”而色變了罷。
相反,面貌奇醜如雨果筆下的卡西莫多,尚可以在巴黎聖母院做敲鐘人。
上帝當然會接受他的祭祀,并為他祝福。
所以,有美有善不足恃,貴在保持勿失;有醜有惡不足懼,貴在自新。
這就是美醜善惡相互轉化的辯證法。
自我把握尤其重要。
孟子曰:“君子所以異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
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
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橫逆①,則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無禮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禮矣,其橫逆由③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
自反而忠矣,其橫道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
如此,則與禽獸奚擇④哉?于禽獸又河難⑤焉?’是故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也。
乃若所憂則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
舜為法⑥于天下,可傳于後世.我由未免為鄉人也,是則可憂也。
憂之如何?如舜而已矣。
若夫君子所患則亡矣。
非仁無為也,非禮無行也。
如有一朝之患,則君子不患矣。
”
【注釋】
①橫逆:蠻橫無禮。
②此物:指上文所說“橫逆”的态度。
奚宜:怎麼應當。
③由:通“猶”。
下文“我由未免為鄉人也”中的“由”也通“猶”。
④擇:區别。
⑤難:責難。
⑥法:楷模。
【譯文】
孟子說:“君子與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内心所懷的念頭不同。
君子内心所懷的念頭是仁,是禮。
仁愛的人愛别人,禮讓的人尊敬别人。
愛别人的人,别人也經常愛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經常尊敬他。
假定這裡有個人,他對我蠻橫無禮,那君子必定反躬自問:我一定不仁,一定無禮吧,不然的話,他怎麼會對我這樣呢?如果反躬自問是仁的,是有禮的,而那人仍然蠻橫無禮,君子必定再次反躬自問:我一定不忠吧?如果反躬自問是忠的,而那人仍然蠻橫無禮,君子就會說:‘這人不過是個狂人罷了。
“這樣的人和禽獸有什麼區别呢?而對禽獸又有什麼可責難的呢?’所以君子有終身的憂慮,但沒有一朝一夕的禍患。
比如說這樣的憂慮是有的:舜是人,我也是人;舜是天下的楷模,名聲傳于後世,可我卻不過是一個普通人而已。
這個才是值得憂慮的事。
憂慮又怎麼辦呢?像舜那樣做罷了。
至于君子别的什麼憂患就沒有了。
不是仁愛的事不于,不合于禮的事不做。
即使有一朝一夕的 禍患來到,君子也不會感到尤患了。
”
【讀解】
“愛人者人恒愛之。
敬人者人恒敬之。
”
這是一段典型的勸人互愛互敬的文字,在論述中又強調了個人修養中的反躬自省。
讀起來,使人感到與西方基督教的精神有相通之處。
就像我們今天流行的歌曲所唱的那樣:
隻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将變成美好的人間。
讓這世界有真心的愛,讓這世界充滿情和愛!
道理并不深奧,可以說是不言而喻。
關鍵是要有行動的熱情。
如果人人都有這種行動的熱情,許多人際之間的矛盾糾葛就會沒有了,許多事情就要好辦得多了,社會的文明程度就會大大提高了。
問題是,我們從幼兒園時就接受這種互愛互敬的教育,而實際到底做得怎麼樣呢?
恐怕也應該接受孟子的建議,來一點反躬自省吧。
孟子曰:“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①,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養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财,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②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③,四不孝也;好勇鬥很④,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