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尽心上

首頁
    、孟至少不是空談“禮義興邦”的迂夫子罷,雖然後世不知出了多少迂腐的儒生! 孟子曰:“孔子登東山①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故觀于海者難為水,遊于聖人之廠工者難為言。

    觀水有術,必觀其瀾。

    日月有明,容光②必照焉。

    流水之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③不達。

    ” 【注釋】 ①東山:即蒙山,在今山東蒙陰縣南。

     ②容光:指能夠容納光線的小縫隙。

     ③成章:《說文》解釋:“樂竟為一章。

    ”由此引申,指事物達到一定階段或有一定規模。

     【譯文】 孟子說:“孔子登上東山,就覺得魯國變小了;登上泰山,就覺得整個天下都變小了。

    所以,觀看過大海的人,便難以被其它水所吸引了;在聖人門下學習過的人,便難以被其它言論所吸引了。

    觀看水有一定的方法,一定要觀看它壯闊的波瀾。

    太陽月亮有光輝,不放過每條小縫隙;流水有規律,不把坑坑窪窪填滿不向前流;君子立志于道,不到一定的程度不能通達。

    ” 【讀解】 這裡包含兩方面的意思: 一方面,立志要高遠,胸襟要開闊;另一方面,基礎要紮實,要循序漸進,逐步通達。

     “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這是胸襟的拓展,境界的升華。

     登山如此,觀水也如此。

    所以有“觀于海者難為水”一說。

    既然大海都看過了,其它小河小溝的水還有什麼看頭呢? 徐霞客說:“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

    ”境界就是這樣一步一步提高的。

     由此看來,我們還真不能小看了“遊山玩水”的積極意義哩。

    關鍵是看你怎麼“遊”,怎麼“玩”。

    如果像報載某旅遊局長所說:“現在旅遊,不過是把麻将桌換個地方。

    ”遊山玩水都是打麻将,那當然是極端腐敗,極端沒意思的了。

    如果不是這樣,而是能夠“登山”則“小魯”,“小天下”;“觀海”則“難為水”,思想境界真正得到提高,得到升華,那也就“不虛此行”,即便是“公費”也總算有一定收獲了罷。

    這是擦邊的話了。

    回到本題,既然“在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既然“觀于海者難為水”,那麼,“遊于聖人之門者難為言”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了。

    所以,登山就要登泰山,現水就要觀海水,做學問就要做于聖人之門。

    這就拓展胸襟,升華境界的道理。

    立志要高遠,胸襟要開闊。

     另一方面,“觀水有術,必觀其瀾。

    ”因為,光有本,水有源.太陽和月亮的光輝不放過任何一個能夠容納光線的小縫隙,流水不放過任何一個坑坑窪窪。

    那麼,我們做學問,立志于道呢?也同樣應該不馬虎,不敷衍,循序漸進,厚積薄發,因為,與“日月有明,容先必照焉;流水之為物也,不盈科不行”同樣的道理,”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達。

    ”既然如此,我們怎能不打好基礎,一步一個腳印地踏實向前呢? 總起來說,這是一段激勵人立志向學和提高思想境界的絕妙好文,深富哲理,值得我們把它當作座右銘來讀。

     孟子曰:“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雞鳴而起,孳孳利者,蹠②之徒也。

    欲知舜與路之分,無他,利與善之③間也。

    ” 【注釋】 ①孳孳(ZT):同“孜孜”,勤勉不懈。

     ②腑(Zhi):通常作“跖”,相傳為柳下惠的弟弟,春秋時的大盜,所以又稱“盜跖”。

     ③間(jian):區别,差異。

     【譯文】 孟子說:“雞叫便起床,孜孜不倦地行善的人,是舜一類的人物;雞叫便起床,孜孜不倦地求利的人,是盜路一類的人物。

    要想知道舜和路有什麼區别,沒有别的,利和善的不同罷了。

    ” 【讀解】 雞鳴而起,為誰辛苦為誰忙? “好忙啊!好累啊!好辛苦啊!” 這些都是現代人常常聽到,而自己也常常發出的感歎,幾近于口頭禅了。

     同樣的,我們也愛問同事和朋友:“這幾天忙什麼?” 匆匆忙忙的現代人時時處處似乎都在疲于奔命之中。

    雖然“雞鳴而起”往往已被“睡懶覺”取而代之,但“三更不寐”不也同樣是“孳孳”而為的嗎? 還是那句話:“忙什麼?為什麼?” 處于連“君子也要言利”的時代,我們十有八九不會同意孟老夫子關于“孳孳為利者,蹠之徒也”的看法,如果真是這樣,那我們的世界豈不成了“盜蹠”滿街走了嗎?“君子”不也都成了強盜了嗎? 但是,為誰辛苦為誰忙?這倒的确是我們應該扪心自問一番的。

    雖然我們不同意“孳孳為利者,蹠之徒也”的看法,但如果太看重利,在利害關系中不能自拔,“人為财死,鳥為食亡”,那又是不是有些迷失本性了呢?更何況,如果一味逐利,不擇一切手段,不惜铤而走險,那倒很可能真正成為“蹠之徒”也未可知呢? 所以,不要隻顧匆匆忙忙,不要隻抱怨太累太辛苦,而要忙裡偷閑,靜下心來想一想,到底是為誰辛苦為誰忙。

    右銘來讀。

     孟子曰:“楊子取為我①,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

    墨子兼愛②,摩頂放踵③利天下,為之。

    子莫④執中。

    執中為近之。

    執中無權,猶執一也。

    所惡執一者,為其賊道也,舉一而廢百也。

    ” 【注釋】 ①楊子:戰國初期哲學家,名朱,魏國人。

    他的學說與墨子的學說在戰則代都很流行。

    他重視個人利益,反對别人對自己的侵奪,但也反對侵奪别人。

    他沒有留下著作,事迹見于《孟子》、《莊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等,《列子》裡有《楊朱篇》,但不一定可靠。

     ②墨子兼愛:墨子(約前468一前376),春秋戰國之際的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名翟。

    相傳原為宋國人,後長期住在魯國。

    “兼愛”是他的基本思想之一。

     ③摩頂放(fang)踵:從頭頂到腳跟都摩傷,形容不畏勞苦,不畏勞苦,不顧價格體傷。

    放, 到,到。

     ④子莫:戰國時魯國人,其事迹已不可考。

     【譯文】 孟子說:“楊朱主張為自己,即使拔一根毫毛而有利于天下,他都 不肯幹。

    墨子主張兼愛,即便是從頭頂到腳跟都摩傷,隻要是對天下有利,他都肯幹。

    子莫則主張中道。

    主張中道本來是不錯的,但如果隻知中道而不知道權變,那也就和執着一點一樣了。

    為什麼厭惡執着一點呢?因為它會損害真正的道,隻是堅持一點而廢棄了其餘很多方面。

    ” 【讀解】 這是孟子對楊朱和墨翟學派非常著名的一段評論,至今仍然是對楊墨的權威性論斷。

    我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