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卷第三

首頁
    識”二字,雖雙舉六、七,而說六識處偏多。

    以進修止觀功夫,尤藉六識以為勝用也。

    然則何故稱為“似識”?謂此兩識,在凡夫位中,不了唯心,起迷逐妄,無非虛幻,故謂之“似”。

    又此兩識随緣熏變時,受想行三,實為助成。

    此三乃是心所,而非心王,因謂之“似”。

    至于色塵,有即非有,名之曰“似”,其義易知。

    何謂不了唯心?因凡夫不悟常住真心性淨明體,于受想行識念念發動時,即不了知内外一切似色等法,但是一心所作。

    (等者,等于似塵。

    不了,即果時無明。

    )夫彼似色等,皆是一心所現虛相,本無實體。

    以不了故,妄執虛相(即下文之妄想也),以為實有(即下文之妄境界),如風動水成波,妄執波相,而不知全波是水也。

    所以佛在鹿苑初轉法輪,先說苦、空、無常、無我,令知三界火宅,使生厭離。

    一時聞者,因了一切諸法無非虛妄,不生妄執,即得證道,成羅漢果。

    我輩凡夫,所以久沉苦海不能脫離者,無他,皆由内執識心為我,外執身為我所。

    妄執之時,即複還熏自性清淨心,令此性淨真心,全體變為我及我所,是之謂全真起妄。

    從迷入迷,遂緻無始至今,以本具之佛性,流轉五道,成為衆生。

    是故世尊說為可憐憫者。

    然而全身是病,尚不自知。

    以不知故,雖遇良醫說明,猶複将信将疑。

    殆哉殆哉,誠足悲已。

     “不了”之義,與“不覺自動”之“不覺”二字不同。

    “不覺”是根本無明,本書謂之“子時無明”是也。

    “不了”乃枝末無明,即見思惑,亦名迷境無明、迷事無明,又曰緣中癡,本書謂之“果時無明”,蓋果報上之無明也。

     此科前半,明三細之生起。

    後半(“由此似識念念起時”至“以為實事”),明由三細而有六粗之生起,即是子無明起現行,而成果無明也。

    末二句,則明果無明起現行,還熏淨心,又成子無明也(下科更詳言之)。

    因既成果,果複為因,因果相生,蓋自無始以來從無間斷,此衆生之所以久在迷途也。

    悲夫。

     (午)二,出名相。

     然似識不了之義即是果時無明,亦名迷境無明。

    是故經言:于緣中癡。

    故似識妄執之義,即是妄想,所執之境,即成妄境界也。

    以果時無明熏心故,令心不覺,即是子時無明,亦名住地無明也。

    妄想熏心故,令心變動,即是業識。

    妄境熏心故,令心成似塵種子。

    似識熏心故,令心成似識種子。

    此似塵、似識二種種子,總名為虛狀種子也。

     “似識”、“不了”,解已見前。

    “即是”者,言不了之義,即是果時無明,非别有也。

    “果時”者,成果之時。

    謂不覺為因,不了為果,以其不覺,所以不了也。

    此之無明,他書名為“枝末無明”,今曰“果時”者,謂如樹所生果,果中有仁,仁複為種。

    用“果時”二字為名,即明其成果之時,已含有還複成種之理在,義甚精妙。

    上科文雲“不了似色等法”,不了即是迷義,色即所迷之境也,故果時無明,亦名迷境無明。

    是故下引經為證,證成迷境之義也。

    蓋一切境界,無非緣生,癡即不了。

    所以迷境無明、于緣中癡兩名,立義正相同也。

    “故”字承上文而言,謂似識不了,必起執見。

    所以似識妄執之義,即是妄想。

    而有能執,即有所執,其所執者,即成妄境界也。

    此中“似識不了”、“似識妄執”,赅括《起信論》之智、相續、執取、計名字、起業五種粗相,“妄境界”即第六粗,業系苦相也。

     似識,本依他起性,若不計執,即圓成實性,亦有何病?病在不了耳。

    以不了故,于七識起思,于六識起想,于前五識起受。

    既有能執之妄想,便有所執之妄境,于是造業受苦,不得自在。

    若能了達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但是心作,則惑業苦息,意識即轉成無塵智,得大受用。

    如或未然,豈但造業受苦而已,且将由粗入細,果子相生,流轉無盡,招苦遂無窮矣。

    如本文“以果時無明熏心故”四句,是言由枝末之不了,熏成根本之不覺也。

    蓋六識念念分别,七識念念執我,八識即時時藏攝,而令性淨真心,不能自覺。

    此明“果無明”熏成“子無明”也。

    如果中之仁,既不壞爛,即又生根發芽矣。

    “熏心”二字即上文“還熏淨心”之義。

    “子時”、“住地”,義均見前。

    “妄想”至“業識”三句,是言妄想熏成業識也。

    “變”者,依熏而變也。

    “動”字,即不覺自動之動。

    蓋粗中妄想,即是似識妄執。

    (上文雲似識妄執之義,即是妄想是也。

    )以妄執故,而令淨心舉體變動,以成業識。

    此為六、七現行,反熏第八而成現行,即三細中之第一業相是也。

    “妄境熏心故”兩句,是言妄境熏成境界相也。

    粗中妄境,即五根、六塵,名為似色似塵。

    今言“似塵種子”者(似塵兼似色言),謂由妄境界熏第八識而成境界相,此即三細中之第三現相,亦名“相分”是也。

    “似識熏心故”兩句,是言似識熏成能見相也。

    粗中似識,指六、七識及受、想、行諸心所言。

    今曰“種子”,則熏第八識而成能見相矣。

    此即三細中之第二轉相,亦名“見分”是也。

    似塵似識,既熏第八識成種,故末二句,複出其總名曰“虛狀種子”。

    既名“種子”,又“虛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