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述而第七

首頁
    事而煩惱,表現出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 【譯文】 孔子說:“我不是生來就有知識的人,而是愛好古代的東西,勤奮敏捷地去求得知識的人。

    ” 【評析】 在孔子的觀念當中,“上智”就是“生而知之者”,但他卻否認自己是生而知之者。

    他之所以成為學識淵博的人,在于他愛好古代的典章制度和文獻圖書,而且勤奮刻苦,思維敏捷。

    這是他總結自己學習與修養的主要特點。

    他這麼說,是為了鼓勵他的學生發憤努力,成為各方面的有用人才。

     子不語怪、力、亂、神。

     【譯文】 孔子不談論怪異、暴力、變亂、鬼神。

     【評析】 孔子大力提倡“仁德”、“禮治”等道德觀念,從《論語》書中,很少見到孔子談論怪異、暴力、變亂、鬼神,如他“敬鬼神而遠之”等。

    但也不是絕對的。

    他偶爾談及這些問題時,都是有條件的,有特定環境的。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譯文】 孔子說:“三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師。

    我選擇他善的品德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為借鑒,改掉自己的缺點。

    ” 【評析】 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受到後代知識分子的極力贊賞。

    他虛心向别人學習的精神十分可貴,但更可貴的是,他不僅要以善者為師,而且以不善者為師,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

    他的這段話,對于指導我們處事待人、修身養性、增長知識,都是有益的。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①其如予何?” 【注釋】 ①桓魋:魋,音tuí,任宋國主管軍事行政的官——司馬,是宋桓公的後代。

     【譯文】 孔子說:“上天把德賦予了我,桓魋能把我怎麼樣?” 【評析】 公元前492年,孔子從衛國去陳國時經過宋國。

    桓魋聽說以後,帶兵要去害孔子。

    當時孔子正與弟子們在大樹下演習周禮的儀式,桓魋砍倒大樹,而且要殺孔子,孔子連忙在學生保護下,離開了宋國,在逃跑途中,他說了這句話。

    他認為,自己是有仁德的人,而且是上天把仁德賦予了他,所以桓魋對他是無可奈何的。

     子曰:“二三子①以我為隐乎?吾無隐乎爾。

    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

    ” 【注釋】 ①二三子:這裡指孔子的學生們。

     【譯文】 孔子說:“學生們,你們以為我對你們有什麼隐瞞的嗎?我是絲毫沒有隐瞞的。

    我沒有什麼事不是和你們一起幹的。

    我孔丘就是這樣的人。

    ” 子以四教:文①、行②、忠③、信④。

     【注釋】 ①文:文獻、古籍等。

     ②行:指德行,也指社會實踐方面的内容。

     ③忠:盡己之謂忠,對人盡心竭力的意思。

     ④信:以實之謂信。

    誠實的意思。

     【譯文】 孔子以文、行、忠、信四項内容教授學生。

     【評析】 本章主要講孔子教學的内容。

    當然,這僅是他教學内容的一部分,并不包括全部内容。

    孔子注重曆代古籍、文獻資料的學習,但僅有書本知識還不夠,還要重視社會實踐活動,所以,從《論語》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孔子經常帶領他的學生周遊列國,一方面向各國統治者進行遊說,一方面讓學生在實踐中增長知識和才幹。

    但書本知識和實踐活動仍不夠,還要養成忠、信的德行,即對待别人的忠心和與人交際的信實。

    概括起來講,就是書本知識,社會實踐和道德修養三個方面。

     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①可矣。

    ”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恒②者,斯可矣。

    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③而為泰④,難乎有恒矣。

    ” 【注釋】 ①斯:就。

     ②恒:指恒心。

     ③約:窮困。

     ④泰:這裡是奢侈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聖人我是不可能看到了,能看到君子,這就可以了。

    ”孔子又說:“善人我不可能看到了,能見到始終如一(保持好的品德的)人,這也就可以了。

    沒有卻裝作有,空虛卻裝作充實,窮困卻裝作富足,這樣的人是難于有恒心(保持好的品德)的。

    ” 【評析】 對于春秋末期社會“禮崩樂壞”的狀況,孔子似乎感到一種絕望,因為他認為在那樣的社會背景下,難以找到他觀念中的“聖人”、“善人”,而那些“虛而為盈,約而為泰”的人卻比比皆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能看到“君子”、“有恒者”,也就心滿意足了。

     子釣而不綱①,弋②不射宿③。

     【注釋】 ①綱:大繩。

    這裡作動詞用。

    在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