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述而第七

首頁
    水面上拉一根大繩,在大繩上系許多魚鈎來釣魚,叫綱。

     ②弋:音yì,用帶繩子的箭來射鳥。

     ③宿:指歸巢歇宿的鳥兒。

     【譯文】 孔子隻用(有一個魚鈎)的釣竿釣魚,而不用(有許多魚鈎的)大繩釣魚。

    隻射飛鳥,不射巢中歇宿的鳥。

     【評析】 其實,隻用有一個魚鈎的釣竿釣魚和用網捕魚,和隻用箭射飛行中的鳥與射巢中之鳥從實質上并無區别。

    孔子的這種做法,隻不過表白他自己的仁德之心罷了。

     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

    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

    ” 【譯文】 孔子說:“有這樣一種人,可能他什麼都不懂卻在那裡憑空創造,我卻沒有這樣做過。

    多聽,選擇其中好的來學習;多看,然後記在心裡,這是次一等的智慧。

    ” 【評析】 本章裡,孔子提出對自己所不知的東西,應該多聞、多見,努力學習,反對那種本來什麼都不懂,卻在那裡憑空創造的做法。

    這是他對自己的要求,同時也要求他的學生這樣去做。

     互鄉①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

    子曰:“與②其進③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④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⑤也。

    ” 【注釋】 ①互鄉:地名,具體所在已無可考。

     ②與:贊許。

     ③進、退:一說進步、退步;一說進見請教,退出以後的作為。

     ④潔己:潔身自好,努力修養,成為有德之人。

     ⑤不保其往:保,一說擔保,一說保守。

    往,一說過去,一說将來。

     【譯文】 (孔子認為)很難與互鄉那個地方的人談話,但互鄉的一個童子卻受到了孔子的接見,學生們都感到迷惑不解。

    孔子說:“我是肯定他的進步,不是肯定他的倒退。

    何必做得太過分呢?人家改正了錯誤以求進步,我們肯定他改正錯誤,不要死抓住他的過去不放。

    ” 【評析】 孔子時常向各地的人們宣傳他的思想主張。

    但在互鄉這個地方,就有些行不通了。

    所以他說:“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這從一個側面體現出孔子“誨人不倦”的态度,而且他認為不應死抓着過去的錯誤不放。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 【譯文】 孔子說:“仁難道離我們很遠嗎?隻要我想達到仁,仁就來了。

    ” 【評析】 從本章孔子的言論來看,仁是人天生的本性,因此為仁就全靠自身的努力,不能依靠外界的力量,“我欲仁,斯仁至矣。

    ”這種認識的基礎,仍然是靠道德的自覺,要經過不懈的努力,就有可能達到仁。

    這裡,孔子強調了人進行道德修養的主觀能動性,有其重要意義。

     陳司敗①問:“昭公②知禮乎?“孔子曰:“知禮。

    ”孔子退,揖③巫馬期④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⑤,君子亦黨乎?君取⑥于吳,為同姓⑦,謂之吳孟子⑧。

    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

    子曰:“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

    ” 【注釋】 ①陳司敗:陳國主管司法的官,姓名不詳,也有人說是齊國大夫,姓陳名司敗。

     ②昭公:魯國的君主,名惆,音chóu,公元前541 ̄前510年在位。

    “昭”是谥号。

     ③揖:做揖,行拱手禮。

     ④巫馬期:姓巫馬名施,字子期,孔子的學生,比孔子小30歲。

     ⑤黨:偏袒、包庇的意思。

     ⑥取:同娶。

     ⑦為同姓:魯國和吳國的國君同姓姬。

    周禮規定:同姓不婚,昭公娶同姓女,是違禮的行為。

     ⑧吳孟子:魯昭公夫人。

    春秋時代,國君夫人的稱号,一般是她出生的國名加上她的姓,但因她姓姬,故稱為吳孟子,而不稱吳姬。

     【譯文】 陳司敗問:“魯昭公懂得禮嗎?”孔子說:“懂得禮。

    ”孔子出來後,陳司敗向巫馬其作了個揖,請他走近自己,對他說:“我聽說,君子是沒有偏私的,難道君子還包庇别人嗎?魯君在吳國娶了一個同姓的女子為做夫人,是國君的同姓,稱她為吳孟子。

    如果魯君算是知禮,還有誰不知禮呢?”巫馬期把這句話告訴了孔子。

    孔子說:“我真是幸運。

    如果有錯,人家一定會知道。

    ” 【評析】 魯昭公娶同姓女為夫人,違反了禮的規定,而孔子卻說他懂禮。

    這表明孔子的确在為魯昭公袒護,即“為尊者諱”。

    孔子以維護當時的宗法等級制度為最高原則,所以他自身出現了矛盾。

    在這種情況下,孔子又不得不自嘲似地說,“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

    ”事實上,他已經承認偏袒魯昭公是自己的過錯,隻是無法解決這個矛盾而已。

     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

     【譯文】 孔子與别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