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前夜

首頁
    此人之後,才知天下之大,人才之多。

    ” 在天子禦前,韓世忠極力贊譽成闵的武勇。

    然而,做為一名将帥,成闵有他的缺點,那就是他對部下過于嚴厲,所以在兵士間的人望不足。

    成闵的剛勇被比為三國時代的張飛,連缺點都相去不遠。

     而在嶽飛被殺害後,嶽家軍就此解體,但嶽飛手下的勇将倒還有幾個人生存下來,尤其是人望和功績皆不差的牛臯。

    理所當然地,他被秦桧視為危險分子,并于紹興十七年(西元—一四七年)将他殺害。

     在公告上,牛臯是在宴會中中毒而死,但為什麼隻有他一個人會中毒,那就沒有人能夠解釋了。

     牛臯雖然沒有讀過書,但人很機靈,性格又爽快,在民間相當受到歡迎。

    像在《說嶽通俗演義》之類野史中,逃出了秦桧魔手的牛臯,就滅了秦桧的一黨,還讨伐四太子宗弼,為嶽飛複仇。

    當然,這些都是和史實相反的故事,也算是人民的一種夢境寄托吧! 除牛臯外,嶽家軍有名的武将還有張憲、王貴、任子安、張峪、餘化龍、趙雲、楊再興、狄猛、狄雷……等,如今皆已四散。

    其中,嶽飛最信賴的智勇兼備武将張憲,是和嶽飛一同為秦桧所殺;楊再興則為戰死,他本是盜賊出身,曾單騎與嶽飛之弟單挑。

    本來應處死刑,嶽飛愛惜他的武勇而赦免他。

    以後他便效忠嶽飛,最後在與全軍的決鬥中壯烈戰死。

     至于韓家軍和嶽家軍以外,僅存的一位将軍就是楊沂中。

     楊沂中,字正市,因高宗皇帝賜名而改名存中。

    在少年時即立志武藝: “所謂大丈夫,就是要以武功取富貴,可不能成了腐懦!” 十分地霸氣、長于戰鬥指揮。

    嶽飛等人視他為二流将帥,沒有統率大軍的能力,隻是以勇戰立下武勳。

    他曾率五百名騎兵,在椰子鎮夜襲金軍,激戰之間一時生死不明,于“朝廷震恐”之中,他卻渡過淮河,意氣揚揚地歸來。

     楊沂中曾參加過逾兩百回的戰鬥,全身共有五十多處創傷,連高宗都對他十分關愛,因而賜名存中。

    在這年,也就是紹興二十七年中,楊沂中五十六歲,官位為殿前都指揮使,亦即禁衛軍團總司令官,爵位為恭國公。

     後年,當楊沂中引退時,高宗曾說:“此人不在,已三晚不安而未合眼了!”至于在《宋史》中,則有“四勝忠實,且有一幸運人生”的評判。

    如果嶽飛還在的話,大概會說:“為何這種程度的人也能夠出世?” “恭國公的實戰經驗豐富,主上對他也很信賴,由他帶領一軍是沒有問題的!” “恭國公之外嘛……” “對了,甯國軍節度使李将軍如何?” 李将軍指的是李顯忠,他也是一名運命奇特的人。

    他本是大宋有名的武門之後,十七歲時第一次上戰場,一個人就斬了十七名金兵。

     後來,由于他的族人成了金兵的人質,才不得不當上金的将領,四太子宗弼雖對他有相當高的評價,但不知他何時會歸順于宋,他的父親李永奇就是對宋王朝忠誠的。

     好不容易李顯忠終于有機會實行脫逃的計劃,但他的父親卻失敗了,結果全族二百餘人都被金兵追殺。

    在慘劇發生的馬翅谷中,人血把雪都溶成了紅色的河。

     李顯忠既然無法救出族人,隻有帶了二十六騎部下西行,由于通往來的道路被封死,隻好借道西夏。

    在此受了西夏國王的委托,前往讨伐被稱為“青面夜叉”的勇猛土豪。

    他以三千西夏騎兵大破五萬之敵,還捕虜了青面夜叉。

     欣喜的西夏國王雖想要厚待李顯忠,他卻沒有長住西夏的意思,當西夏軍攻打金國時,李與之同行而陷落了延安城,在此發現他的仇人而加以複仇,并準備歸順宋朝。

    後來因為事迹敗露,西夏将他視為背叛者,李顯忠也予以反擊,以八百騎兵力斬散西夏的四萬軍,他的實力簡直無法估算。

     就這樣,李顯忠終于越過秦嶺,歸順宋朝,在受到吳價的歡迎後,他來到杭州臨安府拜谒高宗。

    這是宋紹興九年(西元一一三九年)。

     李顯忠三十歲時的事。

    而高宗皇帝也踢其名為顯忠,改了他的本名世輔。

     紹興二十七年,四十八歲的李顯忠在經曆了宋、金、西夏三個王朝後,原先的剛烈性格,至此也進了圓熟之境。

    四太子宗弼所言:“由于不願敗于此人之手,因而最初即不與之作戰”的強大戰鬥力,對宋軍當為極大的助力才是。

     然而,李顯忠卻不能成為全軍的統帥,他的年齡較楊沂中小,在宋的軍曆也淺,因此,最後是由一名高級文官挂名當總帥,由劉倚、楊沂中、李顯忠等老練的武人為補性。

    這也是沒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