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流转

首頁
    以隻好上了軍船,橫越萬裡波濤被送到異國戰場之上的士兵們,陳宜中不禁黯然。

    他們這一生還能夠再活着踏上故鄉的土地嗎? 公元一二八一年在強制之下進行的第二次赴日遠征,結果相當有名。

    在日本軍的果敢抵抗以及異常惡劣的氣候之下,元軍不得不撤退。

    主将範文虎将數萬名士兵棄置于日本獨自潛逃回國。

    日本軍将數萬名俘虜之中的蒙古人與高麗人全部殺掉,因為此時的高麗國相當積極地助元遠征日本。

    而舊南宋人則全部遭到釋放。

    日本的主政者對于大陸之情況掌握相當正确,他們明白漢人士兵都是在侵掠者的強制威逼之下被帶到此處的受害者。

     “……念是因為大宋三百餘年,從來不曾與日本國發生過戰事,所以才會有這樣的結果吧!” 歎息之後,陳宜中向鄭虎臣問道。

     “接下來,你有什麼打算嗎?” “唉,什麼打算呀?我覺得這片土地之上似乎已經沒有我應該做的事情了……” “可能的話,想不想到占城去看看?” 一臉的驚訝與不解,鄭虎臣直盯着陳宜中。

     “到異國去吧。

    我身邊也需要一個值得信賴的護衛呢。

    如果你有意思的話,就在明日之内到船上來。

    ” 命随從拿起藥箱之後,陳宜中起身離去。

    鄭虎臣動也不動地靜靜坐着。

    走在強烈的近乎粗暴的陽光之下,陳宜中探索着自己邀約鄭虎臣同行之心情。

    他向鄭虎臣所說的話并非虛言。

    隻不過,那并非完整之理由。

    陳宜中深知自己并無自殺之勇氣。

    他沒有辦法以一死來免于屈辱。

    一旦淪落到那樣的狀況之下,那個男人肯定會樂意幫自己解決問題的。

    雖然心中如此盤算,但陳宜中也明白,自己的算計其實經常落空。

     Ⅴ 端宗皇帝終于駕崩。

    時間是宋景炎三年,元至元十五年,公元一二七八年的四月十日。

    即位至今尚未滿二年,年齡才十一歲。

     母親楊太後悲恸極甚。

    寵愛她的度宗皇帝在四年前死去,現在又失去了自己的兒子。

    為了拯救衰弱的兒子,楊太後廢寝忘食地加以看護,而且還不時地焚香跪拜懇求天地。

    然而種種的努力卻絲毫沒有得到回報。

     将悲哀暫置一帝,重臣們不得不思考擁立繼位天子之事。

    候補者有一位。

    也就是度宗之子、端宗之異母弟弟衛王趙景,年齡八歲。

    比哥哥健康,在宮女和宦官之間的評價也非常良好。

    因此衆人達成協議,即刻擁立衛王為天子。

     楊太後并無異議。

    因為她對衛王疼如自己親生兒子般。

    楊太後之兄楊亮節也不反對。

     倘若衛王母親那邊尚有極欲擴張勢力之族人的話,或許會與楊亮節發生深刻的權力鬥争吧。

    然而衛王與親人之緣分淡薄,目前隻剩下祖父俞如珪一人而已。

    這個俞如珪原本是個身份低微之武人,自從逃離杭州臨安府以來,雖然一直都在朝為官,但是卻從未要求過權力。

    其他的朝臣們對他也毫無芥蒂。

     就在這樣的決定之下,衛王即位成為後帝,他是大宋第十八代的天子。

    曆史僅以帝景來加以稱呼,他死後并未獲贈谧号或是廟号。

     随着新天子即位,陸秀夫叙任左丞相之職。

    盡管左丞相早有一位陳宜中在,但是陸秀夫卻仍然被重新任命。

    逮同時也顯示出朝廷之正式見解,那就是“陳宜中不會再回來了”。

     因為端宗之死,宋軍士氣一時之間極為低落。

    人們會有“已經不行了”之念頭也是在所難免。

    然而成為左丞相之陸秀夫卻仍舊俨終地維系着綱紀。

    所有的官廷行事全都比照在臨安府之當時,依同樣之方式進行。

    由于形式之崩壞而導緻追随朝廷者之節度或士氣喪失,這樣的事情是陸秀夫絕對不容許發生的。

     進入五月,年号重新改元為祥興元年。

    據《宋史》記載,帝屬即位之時在距離行官相當近的海面上出現了一尾黃龍。

    這或許是來自于陽光、波濤和風之微妙作用所産生出來的自然現象吧,不過人們都對此“吉兆”感到十分喜悅。

    人們極欲看到吉兆。

    說起來,或許正是因為這樣的心理因素,所以才會緻使黃龍的出現。

     得知端宗皇帝之死訊,元軍方面非常高興,并且更進一步地強化了軍事性攻擊。

     “宋方現在正處于失去幼主的喪期之中,在這樣的時機之下發動攻勢,于仁于禮都不合吧。

    應該暫且按兵不動才對。

    ” 雖然也有這樣的意見,但是反對之論調卻占了大多數。

     “這豈是講究形式上仁禮之場合?我們現在應該做的就是一口氣将亡宋之餘盡掃滅,讓天下到回複到太平才對。

    ” 闡述着這番具體意見的人就是西夏王族後裔之李恒。

     “最重要就是讨伐文天祥。

    他和朝廷之間關系不佳,被孤立在外。

    雖然兵力不強,不過以他不屈不撓之個性,隻要仍是自由之身,就一定會持續地奮鬥到底。

    最好先将陸地上的餘盡一掃而空,然後再從海陸兩面攻打衛王。

    ” 在元朝的正式看法之中,由于并不認同帝景之即位,因此隻稱之為衛王。

    李恒之意見為鎮國大将軍張弘範所認同,元軍之作戰方針于是确定。

     祥興元年六月。

    宋之行宮移轉至崖山。

    孤立在外持續奮戰的文天祥,好不容易得知端宗皇帝死亡以及帝晨即位之消息。

    文天祥心中明白,事到如今再也無法繼續地孤軍戰鬥下去了。

    于是便令使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