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十轮品 第二〉

首頁
    有情不為四魔所系攝,系是系縛,攝是攝持。

     四魔,第一個就是五蘊魔。

    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這是一魔。

    還有,煩惱魔,煩惱就包括了見思煩惱。

    還有,死魔,我們對死魔非常恐懼,沒有人想死的。

    不得已,自殺也還是有。

    死是不愉快的。

    凡是自殺的,比那個正常死的人,痛苦要加上一倍,下地獄如射箭。

    你說這個煩惱受不了,想卸脫責任,自殺了事,一死,就完了。

    這絕對是錯誤的觀想。

    自殺跟殺人在戒上是一樣的罪過。

    不可以自殺! 佛在世的時候,有些比丘接受佛的教導修持不淨觀。

    他對身體厭惡到不得了,不淨觀修好了,看那個身體簡直是蟲子,雜穢不堪的,他對自己的身體厭煩到極點了,不淨觀修成了,就會有這種現象。

    可是他沒有發菩提心,沒有念念度衆生。

    所以,他修成了不淨觀,自己就想怎麼樣超脫幹淨。

    如果是度衆生,有大菩提心,他是不會自殺的。

    他認為一切衆生都是這樣子,可惜衆生不明白的,用自己實際的現象,跟大家說。

    他說了,别人也看不見,他自己觀照,修不淨觀修成了,他怎麼辦呢?自殺是不成的,他就雇那些印度的外道,把衣物、衣單都給這個外道,請他把自己殺了。

    那外道為了錢,就把他殺了。

    後來佛知道了,不許自殺,他殺也不行。

    自己殺不成,雇人他殺也不行。

    這是在戒律上講的故事。

     這叫死,看怎麼樣去觀想。

    死是障礙我們修道的。

    如果你正在修道的時候,死于非命。

    非命是你不該死,障道因緣。

    這一種障是一種魔,死魔。

     還有,天魔,天魔就是所謂的鬼神。

    當你修道修到一定的程度,要成就的時候,天魔來了,他就化現種種相。

    像釋迦牟尼佛要成佛的時候,魔王波旬就率魔兵魔子來圍繞着擾佛。

    天魔是給你作障礙的。

    這是天魔。

    你念經,看見鬼,或者是鬼來了,身體發燒,或者見什麼相。

    那不是壞事,不是你的眷屬來不到你的跟前。

    不是你過去多生的父母,或者六親眷屬,他們不會到跟前來。

    他們是來找你超度的,不曉得你會害怕,隻曉得你是他們的人,所以他們來了。

    來了,看是那一類的,有一類的衆生,他的威神很大,你身上就會感覺到發燒。

    或者天人,天神,來聽你念《地藏經》,念〈普賢行願品〉,念〈普門品〉。

    你跟他有感應,有相通,他來增福了,你就會感到身上發燒。

     真正的鬼來了,你就會感覺到身上發冷,一陣寒一陣冷的。

    你照樣念經,沒有事的。

    等你經念完了,沒事了。

    有的人不念了,他說:“我不念,就沒有了。

    ”我說:“你不念當然沒有。

    ”他說:“我永遠不念了。

    ”我說:“永遠不念就糟糕了,你繼續再念就不會有了。

    ”這就是魔障。

    這不是魔,要辨别清楚。

     佛輪運轉的時候,使這些人都不違背人天乘,或者作人生天,最低的也不違背人天乘,不趣向三惡道。

    同時,使如來的法,如來的法眼三寶種性,不能滅壞。

    所化的有情,使他們不背人天乘,不向諸惡趣。

    對如來的法眼,三寶的種性不滅壞。

    速疾滅壞者,像我們對釋迦牟尼佛的法,就是速疾滅壞,滅壞很快。

    正法五百年,像法五百年,末法一萬年。

    雖然是這樣說,這些都是不準确的,随着衆生當時的業如何。

    末法的時候,也還有正法存在。

    隻要有讀誦大乘的,有三寶在,有佛像,有法寶,有僧衆又有三寶,有我們植福的地方,就可以當成正法。

     現在我們學習,就是正法。

    如果離開這個去造罪,那就是末法。

    那個時候分正法、末法、像法的意思,正法就是說證道成道的意思,一入佛,一聞着,他就開悟,就明白了,就證道了。

    到了末法時候,天天在學,煩惱不容易斷。

    因為我們熏習的力量不夠,也許幾個月,聽上一兩回,或者幾年碰上一回,就修一修。

    可是這個怎麼修行?佛要求我們一聞着法,馬上就修。

    修完了,就證得。

    這種修叫精勤勇猛,才能夠除煩惱。

     【“由是如來授諸有情如是法藥。

    善男子,我成如是第七佛輪。

    由此輪故,以其無上遍行行智,授諸衆生種種法藥,令勤修學,除煩惱病,得安隐住,得無驚恐,得無所畏,自稱我處大仙尊位,轉于佛輪,摧諸天魔外道邪論,處大衆中,正師子吼。

    ”】 地藏菩薩這樣問,佛就這樣答複第七佛輪了。

    “遍行”有五個,他是跟别境相對的。

    五個遍行,是作意、觸、受、想、思。

    第一個是作意,作意就是我們的心這樣想,作意想。

    受是領受,受是什麼形相呢?人家打你,你感覺痛,人家給你按摩,你感覺舒服,說不出是什麼形相。

    這就是領受的意思。

    例如,别人要是贊揚你,你也領受這個聲音。

    罵你,你也領受,你會生起煩惱,或者會跟人吵。

    人家贊揚你,你心裡高興。

    受就屬于心法的,不能用形相形容的。

    想,也是遍的,遍行跟别境不同,是遍一切處的。

    想就是思想的想,你的想作意了。

    作意跟想,有點不同。

    想隻是思惟,作意是想辦法。

    〈大乘百法明門論〉對這個講得很清楚。

    第四個,思。

    思跟想是連一起的。

    思是思惟,自己思惟。

    想,有時候加着回憶,所以,略有不同。

    還有,觸,就是接觸。

    觸跟受好像一樣,其實并不一樣。

     這五個是遍。

    以無上的遍行,會引起煩惱,這得有智能,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