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其頭,無頭則非自然有之義。
)是什麼因緣之故使他害怕非自己的頭而發狂奔走?(此比喻自性本不生滅,以何因緣會由其生出無明。
)
若演若達多自己本有的頭,由于因緣而狂走,則此頭何不由于因緣而失狂性(即不再狂走)?其頭不失,狂怖乃妄想所生,頭未曾有變易,何必靠什麼因緣再得本頭。
(此破自性因緣而生無明與由因緣破無明而得自性。
)
此段破無明(狂性)自然而生之說。
若“狂怖”自然就存在,那不狂走之時,此“狂怖”潛藏在那裡?若“不狂怖”是自然本有,頭本身又沒有虛妄之想,既不狂怖,如何會狂走?(此中不狂比喻無無明)
若悟頭是本有之理(比喻自性本不生滅之理)及識知狂走是妄想(比喻悟無明乃妄起無因),則說狂走是演若達多的頭由于某些因緣所起或自然而生,這些都是戲論(隻有言說沒有實義)。
自性是本有,故我說世間、業果、衆生三種相續能緣之心若俱斷,三相生起之因亦無,則無明頓斷,此即菩提心。
(對境妄起此三相即是無明之故)
我們所說“菩提心生,生滅心滅”,此是為方便而假說之生滅,實際是生與滅俱消失(俱盡之義)。
此沒有世間人所了解的生與滅的功用。
前文所說“狂性因緣若得除滅,則不狂性自然而出”這相當于此處生滅心滅自然心生。
“自然心”生也是一種相對性的生滅(自性屬絕對性,屬不生不滅性),“自然心”是我們心中起“無生滅”這種意識心(也如同世間之有無,此無乃我們心中生起無有之念,非真無念,真無念不但無念要除,無無念之念亦無),這種“無生滅”即名為自然。
“和”指兩種以上不同之物混雜在一起。
“合”亦是諸物體之混和,但彼此間必須相合,如茶杯與其蓋相合。
本然與非本然,和合與非和合,非和合與非本然(合然俱離),離“和合”、合“和合”、離本然與合本然四者俱非(離合俱非之義)。
本然就是自然,和合即因緣。
離合俱非的離是“非”義,其合即“是”義。
這句話的含義是說:“自性”若說是因緣或自然,那都是戲論。
說其是自然亦非自然,是因緣亦非因緣,非自然亦非因緣,進而“非自然、非因緣、是自然、是因緣”四者亦俱非,這種句法來表達方可假名為“無戲論法”。
三果羅漢。
在釋尊處精進修行。
“愛河”指阿難與摩登伽女五百世夫妻之愛。
使阿難得以解脫生死。
秘密不可思議微妙莊嚴的無上大法。
與羅睺羅及其母耶輸陀羅。
前者是佛的兒子,後者是佛未出家時的妻子。
見聞分别。
提拔獎勵。
沈淪滞留世間之人。
妙覺明心指佛的“法身”。
十方國土指應化土。
妙覺王指報身佛。
清淨寶嚴妙覺王刹指報土之清淨萬寶莊嚴。
此句是說如來藏中含佛之三身及報土、化土。
如來責阿難若不修習,隻靠多聞是沒有什麼用的。
大宅比喻如來藏,宅中有諸佛三身及報化土,但要得其門而入,否則亦沒有用。
從根本發心修行之路。
疇習指無始以來,攀緣指攀緣心。
陀羅尼法是總持大法。
與會大衆一心一意。
三摩提指假觀的修行法門。
不生疲倦指能精進修行。
應當先明了發覺你修行最初的發心(因地心)是真心或是妄心,此二者将會決定你未來證果的成敗,故稱為“二決定義”。
對此二者的真義要徹底明了。
“二決定義”下文會有詳細說明。
“果地覺”即法身佛,轉八識成三身四智者。
覺即正等正覺。
因地以真心起修則果地為不生不滅之清淨佛果,反之,以生滅心起修,想得不生滅的佛果是不可能,這就是文中所稱同異之義。
觀照明白生滅變化的物質世界(器世間)。
真心分為見聞覺知。
始于識陰,終于色陰。
五種重疊(即下文之五濁)渾然不清。
法爾即本性。
渾濁之相狀。
“空見不分”即無法分出虛空與眼見之界限。
“有空無體”是若隻有空而無見,則無以明“空體”。
“有見無覺”是若有見而無空,則沒有覺的對象。
“相織妄成”是空與見二者如布之經緯交織,密而不分,虛妄而成。
即真心的見性與虛空二者相織妄成劫濁。
你的肉身是抟取四大為身體。
因肉身之故,真心形成六個分隔的功能(即眼見、耳聞、……、意知),彼此不通留為障礙。
四大似乎轉成有覺知之性(此虛妄之錯覺)。
如此,真心之覺受性、肉身的四根(耳鼻舌身)及四種妄塵交織而為見濁(見濁與受蘊有關)。
“憶識誦習”是記憶過去,認識現前與誦習未來,此皆第六識之功用。
“性發知見,容現六塵”是第六識之性質,是闡發心中之知見,其容貌(即所想、所現)為現六塵之相(第六識之所識不出六塵之相)。
“離塵無相,離體無性”是說若離六塵則無“識之相”可得,若離識體(指妄識)則六塵應無體性。
“相織妄成,名煩惱濁”是說真心的知性、意根及六塵交織而妄成煩惱濁。
“生滅不停”指内心生生滅滅永無休止(此為第七識的狀況)。
“知見每欲留于世間”是說人之所知所見每欲想要留在世間,“業運常遷于國土”是說因無常及業力運作之故,知見(身心)卻常因輪轉而遷于諸國土,此二句義為無常是不可免。
“相織妄成衆生濁”是真心之“動”性與無常之生滅二者交織妄成第四重的衆生濁。
汝等見聞覺知六種識性原本沒有什麼不同(即原為一精明),但由于有肉身之六根與六塵相接觸,此一精明(真心)被衆塵所隔越(因妄起分别執實之故),所以本無不同而妄生不同(無狀異生之義)。
原本一體成六用、六用元一體(性中相知之義),但成六用時,彼此于不同範圍内各自起功用,不相越踰(用中相背之義)。
真心無法判别六用之同異(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