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請問地藏菩薩有什麼智力?為什麼過去我們沒有聽到?佛跟他說:“你跟他無緣。
”地藏菩薩是随在哪個國土,入什麼定,度什麼衆生。
“随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具足諸乘明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得善巧天眼智通,宿住智通,死生智通,了達此世他世因果。
”
“諸乘明定”,或者聲聞乘、緣覺乘,或者菩薩乘,地藏菩薩依據這個諸乘明定,令一切有情能夠善巧,得到天眼通、他心通,了生死,死生智通達了。
生滅義是無常,本來就沒有,依着在定力觀無常,這都是證得的般若空。
總的來說,他能知道世出世間的因果。
“随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無憂神通明定。
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離一切愁憂昏昧。
”
地藏菩薩在他所住的國土當中,入了“叫無憂神通明定”。
由這個定力,能令這個佛國土的有情沒有憂愁,無憂無盧,明明靜靜,不昏不暗。
昏昧就是黑暗,在黑暗當中還有什麼通?因為不昏暗,所以他可以離一切憂愁,知道憂愁若惱是假的,這是妄念粉飛。
“随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具足勝通明定。
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得具足神通善巧。
”
神通就是心。
神者就是天心,也就是我們自然的心,通者就是我們所有的智能。
慧,通明慧性,你以不可思議明淨的心,産生了一種方便善巧智能,這叫神通。
神通就是方便善巧,他一入這個定,這個國土的衆生,就具足了神通的善巧。
現在地藏菩薩住在我們這個世界上,每天早晨入“具足勝通明定”,我們有沒有得到神通善巧?既然是菩薩在哪一個國土中,一入什麼定,那個國土衆生就能得到什麼,地藏菩薩在我們這個國土住着,為什麼我們還沒有得到呢?參一下吧!我們跟地藏菩薩有沒有緣?沒緣吧!現在我們念《地藏經》,天天念地藏聖号很有緣,地藏菩薩入這麼多定,為什麼我一個也碰不到?參一下!你自己思惟、觀想一下,為什麼?
“随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普照諸世間定。
由此定力,令十方界離諸昏暗,令彼佛土一切有情,普見十方諸佛國土。
随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諸佛燈炬明定。
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舍邪歸正,歸依三寶。
”
“普照諸世間定”、“諸佛燈炬明定”,這兩種定大家都懂得,就不進一步說明了。
“随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金剛光定。
由此定力,令彼佛土所有一切小輪圍山,大輪圍山,蘇迷盧山及諸餘山,溪澗溝壑,瓦礫毒刺,諸穢草木,皆悉不現,令彼佛土,所有一切衆邪蟲(蠱)毒,諸惡蟲獸,災橫疫疠,昏暗塵垢,不淨臭穢,悉皆銷滅,令彼佛土地平如掌,種種嘉祥自然湧現,清淨殊勝,衆相莊嚴。
”
這個定的名字是“金剛光定”,一入定的時候,這個國土有大輪圍山,小輪圍山,蘇迷盧山,也就是妙高峰。
這些山裡頭有水澗,有溝渠,有高低,還有瓦礫,毒刺,不幹淨的草木,有毒的花草樹木,都不出現了。
這個世界上的衆生,就不會中到邪毒、蟲毒,乃至于惡蟲惡獸的侵害。
(這裡補充一下,“蟲”,是一個錯字,它應當是“蠱”,蠱毒的蠱。
)乃至于昏暗塵垢,不淨的臭穢都消失了,是因為這個金剛光定的關系,使這個國土的土地像手掌一樣的平穩,種種嘉祥的現象自然湧現,清淨殊勝,衆相莊嚴。
地藏菩薩在這個國土入金剛光定的時候,使這個國土産生這些變化。
“随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智力難摧伏定。
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魔王及諸眷屬,皆悉驚怖,歸依三寶。
”
地藏菩薩要用這個智力難摧伏定,一入這個定力,這個國土的魔王跟他的眷屬,生起恐怖,都歸依三寶。
魔王都生起恐怖,就不會惱害人。
“随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電光明定。
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悉遠離後世恐怖,得法安慰。
”
因為得到“電光明定”的安慰,脫離三塗,永遠不受恐怖。
這個電光明定是不可思議的法,可以得到法智的安慰。
“随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具足上妙味定。
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随念皆得飲食充足。
”
“上妙味定”,也就是吃好吃的。
使這個國土衆生能得殊勝妙味,所有飲食都是充足,都是美妙的。
生到六欲天,他的飲食都不需要廚師,随念而至,隻要那麼一想,飲食就現前。
生天就會有這個能力,何況菩薩入定的加持。
“随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具足勝精氣定。
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無不皆得增上力勢,離諸病苦。
”
什麼病苦都沒有了,這是由于地藏菩薩“勝精氣定”的關系。
“随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上妙諸資具定。
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随樂皆得床座敷具,衣服寶飾,諸資身具無所乏少,殊妙端嚴,甚可愛樂。
”
“上妙諸資具定”,由于這個定力,令這個佛國土的一切諸有情,所有的床座、服具、衣食、桌椅闆凳,都是上妙不可思議的。
乃至于衣服寶飾,所有資生的器具,從來不缺少,而且都是上妙的。
“随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無诤智定。
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身心勇健,遠離一切怨憎系縛,和順歡娛,愛樂具足,施戒安忍,勇猛精進,心無散亂,成就智能。
”
“入無诤智定”,诤是鬥争,因為有智能,入這個定的時候,由于這個定力,這個國土的衆生,身心勇健,遠離一切怨憎的系縛。
“和順歡娛,愛樂具足”,那麼就具足了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六波羅蜜都具足了,因為心無散亂就是具足般若智,成就智能。
“随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能引勝踴躍定。
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受無量勝妙歡喜。
”
令諸有情都能夠享受無量的勝妙歡喜,這是“勝踴躍定”。
“随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具足世路光定。
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得無礙智,能修種種清淨事業。
随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善住勝金剛定。
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得諸根具足無缺,常樂遠離,其心寂靜。
随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增上觀勝幢定。
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深呵厭自惡業過,鹹善護持十善業道,生天要路。
”
地藏菩薩入這個定的時候,所教化的國土衆生,能夠不造惡業,增長善業,做的是善道,生天的道路。
“随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具足慈悲聲定。
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悉發起慈心悲心,無怨害心,普平等心,更相利益安樂之心。
”
地藏菩薩入的這個“慈悲聲定”,使這個國土的一切有情,都發起慈心、悲心,從來沒有怨害、沒有傷害别人的心,心是普遍平等的。
“随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引集諸福德定。
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離諸鬥诤,疾疫饑馑,非時風雨,苦澀辛酸,諸惡色觸,悉皆消滅。
如是大士,随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海電光定。
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大地衆寶合成,一切過患皆悉遠離,種種寶樹、衣樹、器樹、諸璎珞樹、花樹、果樹、諸音樂樹,無量樂具,周遍莊嚴。
以要言之,此善男子,于一一日,每晨朝時,為欲成熟諸有情故,入殑伽河沙等諸定。
”
這裡舉出二十三種定,早晨的時候,地藏菩薩要入像恒河沙數那麼多的定,不隻是這二十三種定,而是像恒河沙數那麼多的定,無量數的定。
“從定起已,遍于十方諸佛國土,成熟一切所化有情,随其所應,利益安樂,此善男子,已于無量無數大劫,五濁惡時,無佛世界,成熟有情。
”
這位大士,這位善男子,他已經無量劫在這個劫濁、見濁、煩惱濁、衆生濁、命濁中利益衆生。
那個時候雖然沒有佛出世,他也去利益衆生,過去是這樣,現在也是這樣。
“複于當來過于是數,或有世界,刀兵劫起,害諸有情,此善男子見是事已,于晨朝時,以諸定力,除刀兵劫,令諸有情互相慈愍。
或有世界,疫病劫起,害諸有情,此善男子見是事已,于晨朝時,以諸定力,除疫病劫,令諸有情皆得安樂。
或有世界,饑馑劫起,害諸有情,此善男子見是事已,于晨朝時,以諸定力,除饑馑劫,令諸有情皆得飽滿。
”
“複于當來”,是未來。
“過于是數”,比以前的數字還多。
或者有的世界,“刀兵劫起,害諸有情”,我們這個世界從來沒有一天不打仗的,沒有聽不到炮火的。
現在就是刀兵劫起,這是傷害有情。
地藏菩薩見到這個事情,于晨朝的時候,以他所有的定力把刀兵劫除了,“令諸有情,互相慈愍”。
或者有世界疾疫劫起了,害諸有情。
“此善男子見是事已”,他于晨朝時,以諸定力除去這些疫病劫,令諸有情,皆得安樂。
或有世界,起了饑馑劫,沒有飯吃,大家捱餓,害諸有情,這位善男子,就是地藏菩薩,看到這種事也于晨朝以他的定力,消除這個饑馑劫,令一切有情皆得飽滿。
“此善男子,以諸定力,作如是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利益安樂諸有情事。
”
地藏菩薩以他的定力作了這麼多不可思議利益衆生的事情。
“此善男子,具足成就無量無數不可思議殊勝功德,常勤精進,利益安樂一切有情,曾于過去無量無數殑伽沙等佛世尊所,為欲成熟利益安樂諸有情故,發起大悲,堅固難壞。
”
他的大悲心是非常堅固的,無人可以破壞的。
“勇猛精進,無盡誓願,由此大悲堅固難壞,勇猛精進,無盡誓願,增上勢力,于一一日夜,或一食頃,能度無量百千俱胝那庾多數諸有情類,皆令解脫種種憂苦,及令一切如法所求,意願滿足。
随所在處,若諸有情,種種希求,憂苦逼切,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诃薩者,一切皆得如法所求,離諸憂苦,随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
最起碼你可以生天,不堕三塗,乃至于得到不生不滅,究竟成佛。
“随所在處,若諸有情,饑渴所逼,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诃薩者,一切皆得如法所求,飲食充足随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
這些都是同義語。
“随所在處,若諸有情,乏少種種衣服寶飾,醫藥床敷,及諸資具,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诃薩者,一切皆得如法所求,衣服寶飾醫藥床敷,及諸資具,無不備足,随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随所在處,若諸有情,愛樂别離怨憎合會,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诃薩者,一切皆得愛樂合會,怨憎别離,随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
這是苦難。
愛的不能相聚,怨的非要相會不可,這叫怨憎會苦、愛别離苦。
要是至心稱念,念誦地藏菩薩的人,這些愛别離苦、怨憎會苦,随其所應,都消失了,安置于生天涅槃之道。
“随所在處,若諸有情,身心憂苦,衆病所惱,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诃薩者,一切皆得身心安隐,衆病除愈,随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
上面的經文是贊歎地藏菩薩的。
大家可能會懷疑,根據這段經文,隻要一稱念地藏菩薩聖号,我們所缺乏的都可以得到,求什麼得什麼,甚至于成佛。
根據經文上講的,隻要至心的念地藏菩薩名号,地藏菩薩入定的時候,就會加持你。
他每句話都有一個“至心”,不要丢了“至心”這兩個字,要是丢了“至心”,這段經文就有問題,他說,必須是“有能至心稱名者”,每句都有一個能“至心稱名者”;大家拜忏,每句的前兩個字也是“一心”。
因此,我們不要産生“信心”的問題!什麼是“信心”的問題呢?佛對好疑問菩薩說,地藏菩薩有這麼多的功力,為什麼我做的效果卻不一樣呢?是佛妄語嗎?但是他上面說過,你沒有如是做,那個效果也就沒有效。
你念一萬聲裡頭能不能有一聲至心的?
有一句,就可以。
所以有時候很相應,也就是你這個時候的心很清淨。
有什麼辦法可以達到呢?大家一定要修“觀想”,觀想地藏菩薩,至于觀想的方法,我們後面會講。
講到修定、修靜的時候,你要觀想的時候怎麼運用?你漸漸的能夠相應,确實相應,佛所說的話沒有一句假話,也沒有一句騙我們的。
要是沒有作用,騙我們做什麼呢?佛菩薩不是。
但是我們照着佛經上所說的方法去做,為什麼都得不到效果呢?
因為你根本沒有學好!你自認為是佛弟子,也在做;但是你根本沒有學,你所做的跟所教導的不相合。
譬如說,在《地藏經》第十二品上,釋迦牟尼佛對觀世音菩薩說,如果記憶力差,不能讀誦佛經,這是宿障,沒有消失;就在地藏菩薩前面供養一杯水,今天早晨供了,明天早晨把這杯水倒出來喝了,完了,把這個杯子洗幹淨了再供,把這供過的水喝了。
之後,要愼重至心。
所以說要我們三七日内勿殺害,戒酒肉邪淫及妄語,這些事一般人都可以做得到的,三寶弟子都做得到的。
可是至心思念大士名,做不到!因此就相應不了。
所謂至心思念大士名,我們作進一步的解釋,這跟我剛才念的都有關系。
你怎麼樣才能達到至心思念大士名?這裡面有功夫,也許有一點兒秘密。
說清楚了就不秘密,但是你做不到的時候還是秘密;這要靠觀想力,至心不是口念,也不是用眼睛看的,而是心裡想的。
我們中國有一句老話:“心誠則靈”。
你的心至誠了,金石為開,學佛的人心裡頭本來就比别人少些浮動,容易清淨下來。
我們按照佛經的教導去做,或者未達到目的,還沒有得到相應,一定要找原因。
為什麼?檢查自己的思想,自己糾正,一次糾正不成,兩次不成,十次,為什麼修行需要幾十年的功夫呢?一碰着,一下子開悟,一開悟了才知道原來是這麼一回事,等你知道原來是這麼回事,這回事也沒有了。
這個道理,看起來是很簡單,做起來很難,說起來很容易,隻要用平常心對待就可以,但這個平常心你是掌握不了。
有很多人問我,喝了地藏水,可是效果不好。
我說:“有人效果好,你去問一問他是怎麼做的。
”但是效果好了,就不能再犯,你要是再犯了,又沒有,時明時暗。
衆生心,時明時暗,我們決定不了,所以智能的明與暗,兩者一直在鬥,有時候明,有時候又暗,暗了又恢複原狀了。
說是業障發現了,有時候他又明了,業障又消失了。
但是不管怎麼樣,念誦地藏菩薩,絕不會堕入三塗。
不過,輪轉要經過多一點,不論《地藏經》、《占察經》,《十輪經》也好,隻要稱誦地藏菩薩名号,現在結了緣,都能得到這些功德的。
因為地藏菩薩在《地藏經》上他親自向釋迦牟尼佛保證過的。
他說:“凡是在末世,隻要對佛法有一絲一毫一微塵的善根,一定度脫他。
”那麼假地藏菩薩的神力是沒有問題的,不過你不能因為這句話,就等着地藏菩薩來度,自己還是要努力,否則時間就長了。
我們現在隻是念一遍經文,像這些經文的道理講起來是很深的,你先念念讀讀就行了。
真正的要學習《十輪經》是在後面,等講到第二卷,以佛的十輪,來對比我們的十輪,最後在這兩卷經文中,好好用點功夫,這是我們修行的地方。
前面就是“序分”,先贊歎地藏菩薩的功德,你心裡就會向往,地藏菩薩真是不可思議,心裡很至誠的生起了殊勝感,再去學習就容易進入。
佛一再贊歎地藏菩薩的功德,但是在很多大法會之中,很少有地藏菩薩到場的,文殊菩薩、觀世音菩薩經常在佛的左右;地藏菩薩很少來,除非因為他的關系要發起什麼法會,他才來的。
好多的法會都沒有地藏菩薩,為什麼?他要遍于好多佛國土。
他叫什麼名字呢?不一定叫地藏菩薩。
地藏菩薩有無量億的名字,他的定也是無量億的定,名字也是無量定。
另外,哪一尊菩薩是地藏菩薩呢?我們到五台山,朝文殊菩薩,哪一位是文殊菩薩呢?你見的人太多了,其實我們天天跟地藏菩薩見面,或者是地藏菩薩天天在我們身邊,隻是是自己不知道而已,所以你念就好了。
當你念《地藏經》的時候,當你思念地藏菩薩,地藏菩薩已經在你心中。
在這一段經文提到好疑問菩薩,他因為不理解,也沒有聽說過,但是他在這個法會當中見到了,也聽到了。
先是佛贊歎地藏菩薩的功德,爾後地藏菩薩又以妙伽陀頌贊歎佛的功德,這個好疑問菩薩感覺到地藏菩薩是不可思議的,他就問地藏菩薩是什麼時候種的善根?他現在住在哪個佛國土?這個佛國土離我們這娑婆世界是遠是近?過去生中他所種的善根,以及所修習的功德是什麼?好疑問菩薩向佛請問,佛最初沒有答應,因為說出來恐怕衆生懷疑不信,佛就止住。
經過好疑問菩薩一再請示,佛就給他說了。
這是在《十輪經》上,釋迦牟尼佛贊歎地藏菩薩,另外我們看到《地藏經》或是看《占察善惡業報經》上說,地藏菩薩修行的時間,是很長遠的;同時佛也沒有廣說,為這個好疑問菩薩所介紹的,隻是略說少分。
在這少分的當中,先說一部份地藏菩薩所入的定,定者是觀察義,因為定才能生慧。
當我們有什麼事情,會說等我靜下來想一想,就是這個意思。
因為地藏王菩薩是遍一切處,一切處都是他的住處,随所在所止住的諸佛國土。
好疑問菩薩不是問地藏菩薩住在哪個佛國土,離這裡遠近嗎?佛答複他:“随所止的佛國土,都是地藏菩薩行菩薩道的處所,也不隻是娑婆世界,也不隻是極樂世界,不隻是東方琉璃光如來世界,隻要有三塗的地方就有他。
”所以在許多大乘經教當中,地藏菩薩很少在場。
這是一個問題。
是不是他真的沒有在場?不會的。
隻是他的名字不叫地藏菩薩,随所現的國土,随所現的身,他又有别的名字了。
從這一段經文,說他所入的定一共有二十三種定,其實是略舉少分。
在《地藏經》上,或是在《占察善惡業報經》上,他入的定就多了,一早就入千百萬億的定,先以定動,後以智拔,先用定觀察一下,之後用智能去救度衆生。
地藏菩薩就在這世界上,跟我們娑婆世界特别有緣,依照經文的意思,我們在這個世界上就應當得度,可是為什麼我們現在還是這麼苦?這還得有緣。
我們天天念地藏菩薩聖号,我引述經上的兩句話,地藏菩薩自己說的,有很多衆生沒有聽見我的名字,“不為名聞,雲何懸念?”連我的名字都沒有聽到,怎麼念我的名字?對于這點我們有些懷疑。
我們天天在念,怎麼說還有沒聽見地藏菩薩的名号?
《占察善惡業報經》上是這樣講的:“要有至心!”用占察輪的時候,一定要至心。
沒有至心,就沒有聽到地藏菩薩的名字,也就是跟地藏菩薩不相應。
堅淨信菩薩問地藏菩薩:“你說一切衆生要學習忏悔法,要我們拜地藏忏,要得至心,若不能至心,什麼現象也得不到,甚至于‘不為名聞,雲何懸念’,根本沒有聽見我的名字,又怎麼念呢?”也就是說沒有念。
明明在念,我明明聽見了,為何沒有念?你不至心。
《占察善惡業報經》說:“若彼衆生雖學忏悔,不能至心,不獲善相者,設作受想,不為得戒。
”什麼也得不到,我們學法的時候,往往沒有依法去做,受了三歸依,你不行三歸依,還算佛弟子嗎?受了五戒,不持五戒,算得戒嗎?涵義就是這樣子。
堅淨信菩薩就問地藏菩薩說:“你所說的至心,什麼樣才算至心?何等為至心?”
這是堅淨信菩薩問他。
地藏菩薩就答:“善男子,我所說至心者,略有二種。
何等為二?一者初始學習求願至心。
二者攝意專精,成就勇猛相應至心。
得此第二至心者,能獲善相,此第二至心,複有下中上三種差别。
”大家從我念的這一段經文就可以知道至心的重要。
《十輪經》後面的經文也會講解。
前面是總說他的功德而已,并沒有說他所做的事實。
但是學經的時候,要先把這部經的涵義、互相矛盾之處找出來;解決你認為有矛盾的地方,先把懷疑解決了,以後才能夠至心、深入,才能夠得救,才能跟菩薩的願力相應,跟你所求的相應。
如果不依法,不依法就是學法而不依法,這是我們的通病。
學經,不依照經,這又怎麼解釋呢?很多學佛者,佛教他怎麼做,他不那麼做,之後,他還要抱怨,說佛法不靈。
不是不靈,而是你沒有做,或者做的不如法,一定要依法。
有些事情在理上是可以通的,在事上是絕對不行。
因此懂這個道理之後,才明白為什麼一天拜忏、念地藏菩薩,好像還不滿足我們的要求。
還有在菩薩的加持當中,有一種很明顯的現象,或者在夢中,或者看見地藏菩薩加持,你的災難立即消失,立即可以明白,心開意解,惑業消失,這叫明加,是很明顯的。
還有一種冥加,就是暗暗的加持你,一步一步的引導你。
如果明意加持你,菩薩有智能,我們沒有智能,就容易驕傲,或者夢見相好光明,你就到處宣揚加持,邀名邀利,“昨天晚上地藏菩薩對我放光,我好快樂!”别人一聽,你有成就了,趕快遞紅包,供養你,完蛋了!你就堕落了。
所以,在求的時候一定要懂得這種勝解,不論學哪部經一定要依法學,你不能超越。
不是說頓悟嗎?頓悟離不開事修!你别看人家開悟,一聽聞就理解了;之後就得了殊勝理解,得清淨輪相,他不是現生,而是多劫而來的。
我們看工人拿起工具非常熟練,一會兒就做好了,你搞得滿腦頭是汗,還摸不清處怎麼下手。
而且做出來的成品還是次品,這道理是一樣的,先懂得這個道理,你再來聽這部經文的話,菩薩定力的加持,乃至于菩薩所在的國土,随便在哪個地方好多衆生都能夠得到利益,你自己就可以感覺到。
我沒有看見,為什麼我的感受是這樣子呢?為什麼經上說的是這樣子呢?這兩者好像不相應,應當懂得這種道理,你連最起碼發願的至心都沒有,隻有欣樂的至心,聽到地藏菩薩很感動,這隻是希求心,還沒有達到至心。
至心有一定的樣子,發了至心,像勇猛精進心,還分為三心,到了深心,“地藏菩薩就是我自己!我就是地藏菩薩!”這樣去觀想就相應了,你所證到的境界自然就不同。
像聽聞到地藏菩薩,就能夠舍棄一切,什麼都交給地藏菩薩的程度,我們還做不到。
還有根據《占察善惡業報經》裡面所要求的,使用輪相的時候,應當怎麼樣拜,怎麼樣依法,求什麼得什麼,那得要有功力,勇猛至心,要二十四小時,不分晝夜忏拜,稱誦名号,誦《地藏經》。
叩頭禮拜,并不是依照忏本,拜一次就算了,要連續的,是有一定的要求。
但是對我們凡夫,對我們現在的體力,跟我們的身心,依照菩薩的規定,我們做不到:那就要有加持,你隻要真正去做,就有加持。
以前有一位祖師,他就是以他的生命來修持的。
因為他愛打瞌睡,昏沉特别重,就把自己擱到必死之地。
人人都畏死,他就到懸崖上面打坐,看自己還睡覺嗎?一睡覺,就落下去,落下就死了。
這樣子能制止煩惱?不成的。
他坐一坐,支持不了就摔下去,韋馱菩薩就把他馱上來,他就問:“何人護法?什麼人把我救上來?”護法韋馱告訴他:“我是韋馱菩薩來護你!”他一聽就生驕慢心。
他說:“南瞻部洲内像我這樣修的人恐怕不多!”韋馱菩薩說:“像你這樣的人,我看見太多太多了,像牛毛那麼多,像你這樣的驕傲心,我十劫後再護你的法!我十劫不護你。
”韋馱菩薩就隐了。
他一想:“最初也沒有求你護法,你護也好,不護也好,我還是照樣修。
”他又坐,坐久了支持不了,肉體是有限的,他又墜下去了,韋馱菩薩又把他救起來。
“你不是不護法我?怎麼又護?”韋馱菩薩說:“你一念超過十劫,我說十劫不護法你,但這一念精進心超過十劫。
”
當我們在危難當中或者困難當中有沒有生起這一念超過十劫的心?有沒有?經常說放下身心,我們有沒有放下,自己很清楚。
根據《十輪經》的這段經文,佛是答複好疑問菩薩說的,不是地藏菩薩贊歎自己的功德,這是佛說的。
佛說的這位善男子,就在他所應住的國土當中,由于他的定力、願力、慈悲心、道力,隻要他在那兒,那個地方就吉祥,不過也要這個地方的衆生跟他至心相應,不相應還是得不到。
但是,有的地方又說,像在《地藏經》第十二品,佛對觀世音菩薩說:“這位地藏菩薩對此土衆生特别有緣,隻要衆生有求,衆生有念,都可以得到加持,要求不是這麼嚴。
”而且《地藏經》第十三品中,佛最後囑托:“末法的衆生,以你的神力、願力,一定要救護。
”地藏菩薩就發願說:“在末法的時候,隻要對佛法有一點兒的少善根,一微塵一滴水,對佛法有善根者,我一定救度他,讓他得解脫。
”
這跟我們前面提到的至心相應,兩者結合起來看,學法不能在文字語言上起執着,否則就會産生退心,你的心就不會至誠。
地藏菩薩說:“對佛法有一點微塵、一滴水的功德,我都會救度。
”現在我對佛法有很多功德,我不隻一滴水,地藏菩薩怎麼不救護我?這樣你就會生起抱怨想!佛法要面面觀,時時修,要這樣的來觀。
“随所在處,若諸有情,互相乖違,興諸鬥诤,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诃薩者,一切皆得舍毒害心,共相和穆,歡喜忍受,展轉悔愧,慈心相向,随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
這段經文的意思很容易懂,不需要怎麼解釋。
這一類現象,大家很清楚,現在我們都具足,我們怎麼樣超脫?讓地藏菩薩把我們安置到生天涅槃之道?要至心。
我剛才念的《占察善惡業報經》,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忘了?要學習,這叫學習發願至心;不學習,至心是達不到的。
我們大多是散亂心、昏沉心,這跟信心很有關系。
我們要培養信心,對法深信不移,是很難的。
盡管這麼講,恐怕道友還是有“真的嗎?”
這個問号,“我怎麼沒有得到?”好多人都有這個問号,就是沒有問自己的至心達到什麼程度?因為沒有至心,跟地藏菩薩不相應,這種的情況就達不到,這是指說生天涅槃之道;至于消災免難,多少還是有的。
以我個人的經驗,自從到了美國以後,我和宏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