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序品第一

首頁
    是筏舍,戌達羅,就是奴隸,奴隸是最賤民。

     或者現男人身,就是丈夫身。

    或者現女人身,或者示現童男童女身。

    或者健達縛,就是八部鬼身。

    或者阿素洛,或者緊捺洛。

     或作莫呼洛伽,或作龍身,或作藥叉身,或作羅刹身,或作鸠畔荼身,或作畢舍遮身,或作餓鬼身,或作布怛那身,或作羯咤布怛那身,或作奧阇诃洛鬼身,或作師子身。

     以下是畜牲,地獄等。

    “或作香象身,或作馬身,或作牛身,或作種種禽獸之身,或作剡魔王身,或作地獄卒身,或作地獄諸有情身,現作如是等無量無數異類之身。

    ” 地藏菩薩在地獄現的身很多,連那些有情受罪的身,他也示現。

    這個時候去示現,給那些受苦難的人說法,他會聽受的。

    在監獄裡頭,還是有顯靈說法的。

     我們在這裡是講地藏菩薩,念觀世音菩薩并沒有關系,最重要的是你的至心。

     念觀音菩薩可以,念地藏菩薩也如是,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文殊、普賢菩薩,随便念哪尊菩薩,隻要那時候能念就可以,好多人到了那個時候就是不能念。

    特别在我們臨命終的時候能念,随便你念哪一尊菩薩,哪尊佛的名号,乃至于念大乘經典的一句偈誦。

     《感應錄》裡頭有這麼一段記載,有一個人到了地獄門口,他隻念了半句“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

    ”地獄就沒有了,他也得救了。

    很多人臨命終時,堕地獄的時候,或者堕餓鬼、堕畜生道,很可惜佛法全忘了!你可以用做夢的體驗,看你是不是心裡頭還有佛法僧三寶,隻要你有一念,念出來,夢馬上就醒了,大家有沒有試驗過?或者念大悲咒,随便你念什麼,就醒了。

    可惜,當你焦急的時候,就把佛法全忘了。

    那時候該念地藏菩薩!可是就是念不成。

    那時候沒有念,醒的時候才想起來。

    你平日不用功,到時候怎麼行呢? 所以說,地藏菩薩要度衆生的時候,随他所應得聞法,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也現獄卒,也現閻王爺,甚至于現那些受罪的衆生,下油鍋上刀山。

    或者示現的時候,他會念地藏菩薩,地藏菩薩也會念地藏菩薩,或者地藏菩薩會拜地藏菩薩。

    地藏菩薩還要拜地藏菩薩?我說個故事。

     蘇東坡跟佛印禅師兩個人到了大廟,蘇東坡看着觀世音菩薩像手中拿了一串念珠。

    他就問佛印禅師:“觀世音菩薩這尊佛像有串念珠,作什麼用呀?他要念什麼?” 佛印禅師說:“他怎麼不要念?”蘇東坡問:“他念誰呀?”“他念觀世音菩薩。

    ”聽,觀世音菩薩還要念觀世音菩薩?佛印禅師說:“是啊,觀世音菩薩念觀世音菩薩。

    ”蘇東坡又問:“那拜不拜佛?”他說:“拜啊!”“拜誰?”佛印禅師說:“拜觀世音菩薩。

    ”大家想一想這是什麼意思?蘇東坡于是開悟了,有沒有大開悟?悟一點,求人不如求己。

     所以我一再跟大家講,你念地藏菩薩,就是念你自己。

    你的心就是地藏心,地藏心就是你的心。

    你忘了自己,沒有把自己擺進去,隻念地藏菩薩,加持力相當的小。

    地藏菩薩的般若智能照你,你的般若智能就跟地藏菩薩的般若智能結合在一起,你的自性,就叫自性地藏。

    念念從心起,念念還歸心。

    所以,求人不如求己。

     不過,當你自己不靈的時候,還是要求别人。

    求人的時候就想到是自己。

    求自己的時候,就是求人。

    這要多想,多觀,要有相當的功力,才會産生相當的作用。

     你經常這樣想,念地藏菩薩就是念自己,念自己也就是念地藏菩薩。

    那麼你會做更好的夢,那種夢非常殊勝。

    什麼夢呢?夢醒了,所有的夢都醒了。

    現在我們都在夢中,我在這兒說夢話,你就在這兒夢裡聽,我們大家都在夢中。

    等到我也不說夢話,你也不去聽夢,大家都成就好了。

    祝大家吉祥!早日成就! “善男子,如是大士,成就如是不可思議諸功德法,是諸殊勝功德伏藏,是諸解脫珍寶出處,是諸菩薩明淨眼目,是趣涅槃商人導首,如是乃至能無功用轉大法輪,如前廣說。

    ” 這是前面所說的地藏菩薩四十二種身,應以何身得度者,就示現何身而說法;這裡隻舉其中的一大類,每一類之中還有無量身。

    像是示現地獄的諸有情,地獄太多了。

    我們念《地藏經》,地獄那麼多,他能夠示現各種的身形。

    僅僅說到地藏菩薩的功德,是不可思議的。

    贊歎地藏菩薩的功德,是讓我們大家心向往之,希求菩薩的加持。

    前面我講了,這也是求你自己的心力加持。

    但是,必須對境,心是對境方生,對地藏菩薩這個境,就緣念地藏菩薩,你的心就轉變成地藏菩薩。

    效果如何? 據我個人所了解的,心誠則靈。

     最近這幾天台灣的道友給我打過兩次電話,有兩位極危險的病人,醫生認為毫無辦法。

    一位居士的父親已經住醫院,必須開刀。

    但是醫生不敢開,說很危險。

    這位居士打電話給我,我說:“你自己至誠的念,念地藏菩薩聖号就好了。

    ”在這個時候隻有念聖号。

    因為前面經文說,隻要稱聖号,一心一意的,至心稱聖号,效果會很好。

    還有另一位居士的姐姐到林口長庚醫院,也是病情很危險,醫生不敢開刀,但是又必須開刀。

    她本來跟我在台北拜了好多次忏,在這種情況之下,我讓她停下來,給她姐姐回向。

     最近這兩天他們又都來電話說:效果很好,開刀之後很平安的。

    你說是有效驗,沒效驗?地藏菩薩是真現了嗎?沒有現。

    反正他們開完刀,平安無事病就好了,這是真的。

    以前我們所說的種類就太多了,乃至于五谷、花草樹木,這并不是菩薩管的寬,而是我們的心裡起變化。

    當你自己的親人發生危難的時候,如果他是信佛的弟子,效果會更好。

    如果他不信佛,就靠别的力量來加持,效果就不一定确切了。

    但是如果心懇切了,還是可以收到效果的。

    所以說,求師父加持,哪位師父加持? 我們前面講過,求人不如求己。

    觀世音菩薩還拜觀世音菩薩,就是這個意思。

     有沒有加持呢?當然有,你請幾位師父念經,或者請你自己的歸依師父在拜忏的時候回向回向,是可以的。

    但是這個功德并不一定是師父的,多數是自己的親人,以及自己的關心。

    如果那個師父大悲心不具足,像我,我不一定很關心他,而且是别人打電話介紹的,我從來沒有見過面,我就是關心,也隻能對着這個人的名字緣想,而地藏菩薩是慈悲的,求地藏菩薩加持,去觀想,但是都不如他自己去求。

    若能至心稱念地藏菩薩,歸敬供養地藏菩薩名号;一切的煩惱,一切的病苦災難都會消滅,這些隻是舉出來增加大家的信心而已。

     這個功德是無量劫修來的,這就是地藏菩薩。

     “如是大士”,就是指着地藏菩薩說的。

    他成就如是不可思議的功德,利益一切衆生,方便善巧。

    所有我們得到的利益,就是地藏菩薩的功德。

    他所有的功德不可思議到什麼程度呢?就像寶庫一樣,埋藏伏藏一樣,隻要你挖掘就有。

    用什麼挖掘呢? 稱名号的時候,就是挖掘。

    隻要你至誠懇切的念“南無地藏菩薩”,乃至于下至心都可以念。

    所謂下至心是指念地藏菩薩名号的時候,念到了了分明不昏不散,自己心裡清清楚楚,一個字一個字的這樣念。

    當你念的時候就跟地藏菩薩相通了,所求的事情效果就産生了。

    你要感謝誰呢?要感謝地藏菩薩。

     “是諸殊勝功德伏藏”,這是形容詞,形容他最殊勝的功德像寶藏一樣的。

    那個寶藏所含藏的都是利益衆生的功德。

     “是諸解脫珍寶出處”,解脫本身就是珍寶。

    這是無形無相的,要怎麼樣才能解脫呢?空、無相、無願、究竟解脫。

    當我們求的時候,沒有能求所求,到了那個時候就解脫了,像珍寶一樣的。

    珍寶是形容詞,形容解脫的。

    地藏菩薩是解脫的珍寶出處。

    或者是我們想求珍寶,求地藏菩薩,乃至像地藏菩薩剛一到這個會中,在大集會中所有的一切衆生,雙手都現了末尼寶珠。

    末尼寶珠出現無量的珍寶,所以地藏菩薩是這一切解脫的珍寶。

     “是諸菩薩明淨眼目”,要法眼清淨。

    我們看問題,眼睛是混濁的,分辨不清楚是非。

    如果收到寄來的郵包,知道這個郵包是炸彈,你絕對不會打開,因為不知道是這是禍還是福。

    當我們看到一件好事,心裡高興得不得了,其實這是禍根。

    就像在台灣很注重生兒子,以為這是幸福。

    他長大了,卻給你惹禍,傾家蕩産,那是禍根。

    你怎麼會知道呢?根本不知道。

    因為沒有明淨的眼目,但這是就世間上說的。

     就佛法來說,哪一法對你能夠開悟,能夠解脫,能夠成就?我沒有這種法眼,不知道我們宿生修了什麼,那就去摸索,這個師父講經,你也聽,那個師父叫你念佛,你也去念,另一個師父要念地藏菩薩你也去持,念觀世音菩薩你也去念。

    至于哪尊菩薩才對應你的機呢?要去試,因為你沒有這個明。

    明就是有智能,淨就是清淨的意思,這就是法眼,也就是法眼清淨。

    法眼清淨,對一切法你能看見諸法的本體。

    這就很深了,一切法本來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

    要達到這種境界,才是究竟的,這是明淨眼目。

    那麼,地藏菩薩就是一切的菩薩。

    你要想了生死,想要求佛法,想要求開悟,想要證得解脫,地藏菩薩會幫助你,加持你,使你心明眼亮。

     “是趣涅槃商人導首”,涅槃是不生不滅的意思。

    現在大家都想趣向涅槃,趣向涅槃是了生死。

    了生死,要證得究竟的解脫,像商人想入海去采寶,要有人指導幫忙。

    想要趣向涅槃,也必須有導師。

    找誰呢?就找地藏菩薩,地藏菩薩是趣向涅槃的導師,像商人入海采寶的樣子。

     “如是乃至能無功用轉大法輪,如前廣說。

    ”我為什麼在解脫珍寶這個地方,想到空、無相、無願呢?因為地藏菩薩做這些事的時候,是不假功用,不假修為,就能使那位求者得到好處。

    我們求地藏菩薩,念《地藏經》,及至稱聖号,那麼我們所求的達到了,環境轉化了。

    地藏菩薩也沒有放光,也沒有現身,有的人說會放光,現身,見瑞相,可是都沒有了,隻要你所求的目的達到了,就可以了,那叫“無功用”。

     我們修行的時候,能夠不假功用而自然成就,這是很不容易的。

    地藏菩薩所轉的大法輪,是不假作意的。

    一念之間在無量世界,示現無量的身形,度無量的衆生,同一時間頓現。

    這就是“無功用”。

    前面說的很多,所以“如前廣說”。

     “善男子,假使有人,于其彌勒,及妙吉祥,并觀自在、普賢之類而為上首,殑伽沙等諸大菩薩摩诃薩所,于百劫中,至心歸依稱名念誦禮拜供養求諸所願,不如有人,于一食頃,至心歸依稱名念誦禮拜供養地藏菩薩,求諸所願,速得滿足。

    ” “善男子”是佛稱呼無垢生天帝釋。

    佛對無垢生天帝釋說,假使有這麼一個發善心的、想求解脫的男子,他在求解脫的時候,去求彌勒菩薩,或者文殊師利菩薩(妙吉祥就是文殊師利菩薩),或者是求觀自在菩薩,或者求普賢菩薩,不止求一個兩個,像恒河沙那麼多的諸大菩薩摩诃薩,那麼多的菩薩要求好長時間呢?求了一百劫。

    你要是至心歸依這些菩薩稱名念誦供養,那麼,不如“于一食頃”,一食頃就是吃頓飯的時間,至心歸依稱名念誦禮拜供養地藏菩薩。

    那麼他所求的願,能夠迅速的滿足,不需要一百劫那麼長的時間。

     佛還怕無垢生天帝釋有所懷疑,就重新解釋一下。

    為什麼我這樣說呢?這是校量功德,拿地藏菩薩和彌勒菩薩、文殊菩薩、觀自在菩薩、或者是普賢菩薩,相互比較。

    要是比較的話,求地藏菩薩願滿足快一點兒。

    什麼原因呢? “所以者何?地藏菩薩利益安樂一切有情,令諸有情所願滿足,如如意寶,亦如伏藏,如是大士,為欲成熟諸有情故,久修堅固大願大悲,勇猛精進過諸菩薩,是故汝等應當供養。

    ” “所以者何?”就是征問的意思,因為地藏菩薩利益安樂一切有情,令諸有情所願滿足,就像如意寶珠似的。

    就像前頭所說的伏藏,他伏藏無量的願心。

    因為這位大士,“地藏菩薩”,“為欲成熟一切有情,久修堅固大願大悲,勇猛精進”。

    他修的大願大悲,勇猛精進,“過諸菩薩”,超過前面所說的彌勒、妙吉祥、觀自在、普賢。

    “是故汝等應當供養”,這句經文我們多解釋一下子。

    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彌勒菩薩乃至于觀世音菩薩,這四大菩薩是我們最熟悉的,我們所學的法,在此土說,就是娑婆世界,不是彌勒菩薩就是文殊師利菩薩、觀世音菩薩、普賢菩薩。

     為什麼佛拿這四位大菩薩來比較呢?因為現在我們講的是《十輪經》,不是講《大般若經》。

    要是講《大般若經》,隻有妙吉祥菩薩,隻顯文殊師利菩薩。

    如果講《彌勒上生經》,隻有彌勒菩薩。

    現在我們講的是《十輪經》,所以在講哪部經的時候,佛都要推崇哪一位菩薩,拿其它菩薩來比,這就是顯,使你生起殊勝的心。

    因為衆生的心,分别心特别重。

    哪一個功德大,他就找哪一個,他是這樣想的。

     其實,求人不如求己,你應懂得這種道理。

    地藏菩薩跟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相比較,那個功德大的?文殊菩薩已經成過佛,現在還是佛,示現菩薩身的。

    觀世音菩薩也是過去成過佛的,都是古佛。

    但是在凡夫心中,我們會生起分别心。

     在講這部經的時候,佛特别推崇地藏菩薩,說他願力堅固,大悲心猛。

    觀世音菩薩,他是大悲觀世音,大悲心是一樣的。

    因為我們現在學的是《十輪經》,所以佛特别推崇地藏菩薩的功德。

    地藏菩薩所度的衆生,所去的地點,度衆生的處所是地獄,是三惡道。

    這一點就很殊勝的。

    難道觀世音菩薩不是嗎?我們放焰口的“面焰” 大士,那位餓鬼不是觀音菩薩化現的嗎?佛佛道同,并不是阿彌陀佛比釋迦牟尼佛高,也不是藥師佛比釋迦牟尼佛高。

    如果沒有釋迦牟尼佛,我們也不曉得什麼叫《藥師經》,什麼叫阿彌陀佛?有人念了阿彌陀佛,把釋迦牟尼佛都忘了。

    有人隻曉得阿彌陀佛,連釋迦牟尼佛都不太熟識。

    佛是不會有忌妒障礙的,跟凡夫不一樣。

    我們會說:“我介紹給你,你竟然把我忘了,你隻念他,不念我!”那不叫佛。

     我的意思是說,在讀誦這部經的時候,至心歸依稱名念誦供養地藏菩薩;因為地藏菩薩堅固的願,勇猛精進,超過彌勒、妙吉祥、觀自在、普賢,佛也是誠實語,佛不會說假話的。

    但是在這部經裡頭他特别凸顯地藏菩薩。

    要是講《地藏經》,連文殊菩薩、虛空藏菩薩、觀世音菩薩,也都贊歎地藏菩薩。

    要是念〈普門品〉,你供養六十二億恒河沙那麼多的菩薩,不如一食頃供養觀世音菩薩,意思都是一樣的。

     我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在座的道友有念〈普門品〉的,也有念〈普賢行願品〉的。

    如果這麼一說,以為隻要念《十輪經》就可以了,因為地藏菩薩的功德那麼大都超過他們,那就錯誤了。

    菩薩是一樣的,功德都一樣。

    這個菩薩,我們學到他一點點,就夠受用成就了。

     “爾時十方諸來大衆,一切菩薩摩诃薩,及諸聲聞天人藥叉健達縛等皆從座起,随力所能,各持種種金銀等屑,衆寶花香,奉散地藏菩薩摩诃薩,複持種種上妙衣服,末尼寶珠,真珠花鬘,真珠璎珞,金銀寶縷幢旛蓋等,奉上地藏菩薩摩诃薩,複以無量上妙音樂,種種贊頌恭敬供養地藏菩薩。

    ” “爾時十方諸來大衆”,這個大集會是過數量的,菩薩也是過數量的,不能用數量知道這裡有多少菩薩、聲聞、緣覺,佛說法的會上都是這樣子的。

    十方諸來大衆,指一切的菩薩摩诃薩,還有聲聞,天人,藥叉,八部鬼神。

    聽佛贊歎地藏菩薩,都從他的座位起來。

    “随力所能”,就是盡其所有,他力量有多大,他就供養多大力量。

     供養什麼呢?就是“金銀等屑,衆寶花香,奉散地藏菩薩摩诃薩。

    ”盡他的力量供養地藏菩薩。

    每個法會,菩薩乃至于諸佛都會供養。

    在那個會中的時候,他方來的諸佛都供養釋迦牟尼佛,也供養地藏菩薩,從他們的座位起來,聽佛贊歎地藏菩薩。

    随他力量所能及的,不用回去再取,也就是身上所戴着的,是這樣“随力所能”的供養。

     大家都是說金銀珠寶那一類的,奉獻給地藏菩薩。

     還有的“持種種上妙衣服”。

    上妙衣服,在《地藏經》,在一切經論上,都是這樣說的。

    要穿新衣服的時候,先供養地藏菩薩。

    要吃好東西的時候,先供養地藏菩薩,乃至于供養觀世音菩薩、普賢菩薩,都如是。

    新買的玩具,也先供養菩薩,凡是你認為好的東西,要使用的,都先供養菩薩,這個習慣要是養成了,你的功德不可思議。

     以下還有末尼寶珠,真珠花鬘,真珠璎珞金銀寶縷幢旛寶蓋,奉上地藏菩薩摩诃薩。

    還有無量的上妙音樂、樂具,或者唱段歌,唱段贊頌詞,乃至于種種贊頌來恭敬供養地藏菩薩。

    但是地藏菩薩接受了這種供養之後,他又怎麼做呢?在〈普門品〉上,無盡意菩薩供養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是不受的。

    無盡意菩薩再請,之後,還得佛囑托令觀世音菩薩,憐愍無盡意菩薩及與會大衆,觀世音菩薩才受了,受完了,觀世音菩薩就把所受供養的東西分作兩份,一份奉多寶塔,一份供養釋迦牟尼佛。

     這個會上隻有佛在,所以地藏菩薩把所有的供具、大家供養的所有東西,都回向供奉世尊。

    不止供養,還要說贊頌詞。

     “爾時地藏菩薩摩诃薩,持此種種上妙供具回奉世尊,而說頌曰:天人龍神所供養,十方菩薩皆來奉。

    聞救世有大功德,唯願受我最勝供。

    ” 我拿在手上的這些供具是天人龍神十方菩薩,他們來奉獻給我的,我又轉奉獻給世尊。

    人人都知道世尊是救世的大功德者,唯願受我最勝供。

    他們供養我,所以我又轉供養給世尊。

     “爾時地藏菩薩摩诃薩說是頌已,頂禮佛足,于是世尊複說頌曰:” 地藏菩薩摩诃薩說完了這個偈頌,頂禮佛足後,又回到座位上,之後,世尊又說頌言,稱揚地藏菩薩。

     “起堅固慧清淨心,滅諸有情無量苦。

     施衆妙樂如寶手,能斷惑網如金剛。

     起大悲慧具精進,善持妙供奉世尊。

     以海智救苦衆生,登諸趣有無畏岸。

    ” 佛說:“供養得很好,你有堅定不移的智能,那就證得法性。

    ”我們不是講一實境界嗎?一實境界的心,是真心,也就是妙明真心。

    同時,你能夠滅一切有情的無量苦難。

    布施那些極微妙的音樂;寶手是彈音樂的妙手,也能斷一切衆生的疑惑,就像金剛一樣。

    金剛智能斷一切的惑網。

     “起大悲慧具精進”,有一個大悲心度衆生的智能,而且,長時這樣度,精進不懈。

     “善持妙供奉世尊”,你所供養的是很微妙的。

    這位大菩薩轉供養佛的時候,把所有的供養具,經過變化,把所有寶物合成一個寶蓋或者一個幢旛,不再是原來的物質了。

    好比大家供養佛,我們看見的隻是蘋果、水果或者是梨子或者香花,但是經過供養一轉化,這個香花又遍滿十方界。

    如果你是修供養的,念過〈普賢行願品〉第三個大願,廣修供養願,當你的花鬘裝在花藍裡頭,拿去供養佛的時候,如果你懂得如何供養的,一定要修觀想;諸位道友應該都修過的,如果沒有修過的,我重複說一下。

     你要觀想這個花鬘,别認為它就隻是這麼大。

    用你的心力把它盡虛空遍法界都化成這個花鬘。

    這花鬘看似隻在這個娑婆世界供的,或者是在溫哥華供的,但是它已經遍滿娑婆世界,已經到了極樂世界供養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也已經到了東方藥師琉璃光如來世界。

    若我們知道的不多,隻知道西方阿彌陀佛,那是大家很熟悉的,或東方藥師琉璃光如來,也就是常念的《藥師經》,或上方十方的諸佛,乃至于拜〈占察忏〉,裡面五十三佛的名字都很熟悉吧!想象花鬘遍滿每個佛國土,每個佛菩薩都有,這就是意供。

    那麼,這個花鬘就不隻是目前這個狀态了,一切都會生起變化。

     誰起變化了呢?行者的加持力,修行的人。

    也就是四衆弟子,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供養的時候,假他的心力供養的,這叫妙供,這種供不可思議。

     同時你的智能像海那樣的深,像海那麼樣的大,永遠救度受苦衆生,無窮無盡。

     海水永遠不枯竭,千河萬河流入海裡,海水也不會增加的。

    那些諸佛菩薩的智能像海那樣深,像海那樣廣,能容納一切,使一切衆生、一切諸趣衆生,都能夠到達無畏彼岸,都能夠成佛。

    我們連說個贊歎的偈子都不會。

    諸佛菩薩贊歎的時候,所用的語言、文字是很微妙,變化非常大,我們知道到彼岸就成佛,但他不說彼岸,而是說無畏岸,或者智能岸,或者般若岸,這是文字的技巧。

     “爾時地藏菩薩摩诃薩,即從座起而白佛言:大德世尊,我當濟度此四洲渚,世尊弟子一切苾刍及苾刍尼,邬波索迦,邬波斯迦,令其皆得增長憶念,增長守護憶念,增長壽命,增長身體,增長無病,增長色力,增長名聞,增長資具,增長親友,增長弟子,增長淨戒,增長多聞,增長慧舍,增長妙定,增長安忍,增長方便,增長覺分聖谛光明,增長趣入大乘正道,增長法明,增長成熟有情,增長大慈大悲,增長一切白法,增長妙稱遍滿三界,增長法雨普潤三界,增長一切大地精氣滋味,增長一切衆生精氣善作事業,增長正法精氣善行,增長智能光明,增長六到彼岸妙行,增長五眼,增長灌頂,增長生天涅槃。

    ” “爾時地藏菩薩摩诃薩,即從座起而白佛言”,地藏菩薩供養佛之後,他就回到座位,佛又稱贊說:“你供養得很好!”又給他說偈頌,地藏菩薩又從他的座位起來頂禮佛,向佛說:“大德世尊”。

    稱佛為大德,“大”是無量的意思,凡佛一切經論上所說的“大”,就是說我們的“體”,就是“一實境界”,或者說“妙明真心”,或者說“如來藏性”都可以,名字雖然不同,都是假名。

    但實際上就指一個“大”字。

    《大方廣佛華嚴經》、《大乘妙法蓮華經》,都是“大”,這個“大”就是“當體”的意思。

     稱贊佛的德是大德,就是這樣的意思。

    “世尊,我應當遵照佛的指示。

    對于這個洲,對于這個世界”,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四大部洲,“此四洲渚”。

    “世尊弟子”,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

    僅是這四洲的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四衆的弟子包括苾刍、苾刍尼、邬波索迦、邬波斯迦,這是指出家的二衆,在家的二衆。

    出家就是比丘、比丘尼,在家就是男居士、女居士,也就是近事男、近事女。

    )我令他們都能夠增長憶念。

     “增長憶念”,就是增長智能的意思。

    我們不是沒有記憶力嗎?在《地藏經》十二品上說,讀經沒有記憶力,讀了就忘了,教一遍記不得,教幾遍也記不得,這就是沒有記憶力,學過的都記不得。

    地藏菩薩說,“我能幫助他們,令他們增長憶念。

    ” 增長憶念,這裡當然是指念佛、念法、念僧。

    所以,“他已經有了信心,已經在學佛法,我給他們增長”,這叫增上心;必須念念增長,念念增上。

    愈增長,智能愈大,福德愈重,是這樣的涵義。

     “增長守護憶念”,憶念要保護。

    為什麼?睡眠的時候,要念念“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或者早晨一睜眼醒了,念“歸依佛”、“歸依法”、“歸依憎”,守護佛法僧三寶,千萬别失掉了。

    那就是守護的意思,就像保護我們的财産一樣。

     “增長壽命”,先從淺入深,這都是衆生要求的,沒有人會希望短命的;除非他太憂愁苦惱,不想活了。

    自殺還是有的,為什麼呢?因為很苦,活得不耐煩,活着沒有興趣。

    所以說,“增長壽命”,是人人願意要求的。

    地藏菩薩就向佛發願,濟度佛所教化四洲渚弟子,四洲是專指南瞻部洲、北拘羅洲、東勝神洲、西牛賀洲,這個四大部洲說的。

     “增長身體”,這個有一種解釋,或者想求身體健康的,或身體本來很醜陋的,想變得漂亮一點兒,帥一點兒的,或者是你感覺自己個兒太小,想增長一點兒的,所以“增長身體”包括很多種類,這也都是你所希求的。

    你本來就沒有病,若再增長一下永遠不害病,就是“增長無病”。

    “增長色力”,增長你的體力。

    “增長名聞”,這是我們所希望的,誰都希望有個好名聲。

    “增長資具”,就是資生的器具,幫助你活着的器具,包括住的房子、汽車,所需要的器皿等,都能滿足。

     “增長弟子”,或者指佛說,或者指佛的四大弟子說的。

    不論出家、在家,都想徒衆多一點;有的人不一定求徒衆多,徒弟多了麻煩,子孫多了也麻煩。

    但這是地藏菩薩的願,以下就不同了。

     “增長淨戒”,就是你受的三歸五戒,乃至比丘比丘尼的戒;在家有五戒、有八戒、有六重二十八輕戒,都能夠清淨,水遠持清淨戒。

     “增長多聞”,多聞,有聞法殊勝;增長聞,多聞,聞了就生長智能。

     “增長慧舍”,就是指着布施說的,舍,再說深一點,就是把我執舍掉,不要執着我;但是這個要有智能,舍是很不容易的。

    有智能的人,一切都能舍,包括他自己的身命都能舍,這是靠智能。

     “增長妙定”,怎麼叫妙定呢?就在你一切行動當中的定力,這是不可思議的,現在你聽經入了定,可不是打瞌睡,是真正入定,在定中聽經。

    所以諸大菩薩,他利益衆生的時候,都是在定中。

    我們看他飛來飛去,其實他是在入定。

    所以這部經一開始的時候,地藏菩薩在早晨就入那麼多定,一切時一切處,都在定中。

     “增長安忍”,安忍就是忍辱,但是他為什麼不說忍辱,而是說安忍呢?對于我們來說,我們都是不守本份的多,忍就可以守住你的本份。

    守本份的事,包括太多了。

     自從有了智能,有了妙定,就能夠保護定慧不失,能夠調濟讓定慧均等,這叫安忍。

     從安忍能産生一些方便善巧,像地藏菩薩入的那麼多定,那麼多利益衆生的方便,那就是方便善巧,有了智能,就生方便慧;有了智能,一切的方便都是解脫的。

    如果沒有智能,方便就是束縛的。

    像我們做什麼事情,四處遇到障礙,你也發心度衆生,度不了,完了還衍生出很多麻煩,四處産生波折;就是因為沒有那種善巧慧,處理不得當。

     “增長覺分聖谛光明”,覺分是指着菩提說的,而七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