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裡的電話,今天一早就來了。
”
張敬懷說:“你坐下吧。
”
蔔奎環顧張敬懷的辦公室,周圍全是大書架,精裝的,線裝的,擺得滿滿的,地上的書也是成堆成羅,他想,張書記一定是什麼大學畢業的學問家。
但他不知道這位書記要找他幹什麼,在等着發問。
一般像他這樣的青年,見到省委書記這樣的高級幹部,都會有些緊張和拘謹,可是蔔奎卻坦然地坐在他身旁的沙發上,不卑不亢的樣子。
張敬懷指着那份“内參簡報”問:“這中間那篇《最常說的,最難做的》是你寫的嗎?”
“是。
”蔔奎回答。
“我們這些領導幹部。
雖然也常常到基層了解情況,調查研究,有時開現場會,到底能看到多少真實的東西,我經常懷疑。
你們在基層,比我們更接近實際,我想就實事求是問題,就你自己的感受,再講一些例子給我聽。
”
過去和張敬懷這樣的高幹部談話,對方經常是“請領導指示”“請領導批評”“對對對”“是是是”等等。
可是,這個蔔奎卻沒有講那些似乎是謙虛或客氣的話。
蔔奎略微停了一刻,說:“那例子就很多了。
”
“你講講看。
”
蔔奎又稍加思索,說:“就以農業來說吧,一講‘密植能增産’,不管什麼土壤,什麼品種,越密越好。
農民種高糧,過去一般是二尺五一株。
可是在‘瞎指揮風’盛行的時候,幹部拿着尺棍,三寸一株。
結果長出的高糧像大蔥,連籽粒都不結。
誰不照辦,就拔誰的‘白旗’。
所以,老農都說,我們種了一輩子的地,現在都不會種地了。
有的地方,在稻子成熟之前,将幾十畝地的稻秧,移栽到一小片地裡,密到什麼程度?坐上個孩子,稻子都不倒。
是專門讓記者照像的。
實際上,沒有陽光,拉電線用大燈泡照;不通風,用大功率吹風機吹。
結果還是爛秧了。
老百姓都說,這是‘共産黨胡弄共産黨’。
……
張敬懷不表态,耐心地聽下去。
蔔奎接着侃侃地說:“從去年夏天,農村就開始鬧饑荒。
各地都餓死了一些人。
我們宣傳說是‘天災’,天災固然有,其實,更多的是我們工作中失誤造成的。
過去我們的報紙,習慣是‘報喜不報憂’。
什麼地方,有大旱,大澇,都是不報導的。
現在為了說明‘天災’,連幾個村子範圍内,下了一場冰雹,新聞單位都發消息。
這麼大個中國,天災哪一年沒有呀?這種宣傳就不實事求是。
”
張敬懷開始以不住點頭,鼓勵他說下去。
蔔奎又說:“去年,地區為了救災,又沒有糧食。
有的公社出現了新‘發明’:把地瓜秧子,苞米芯子,磨細了,經過發酵,做成發糕,說是營養豐富。
為此,還開了多次現場會,讓來參觀的人品嘗。
都說好吃。
其實,是摻了大量的米面和糖精做成的。
”
張敬懷仍然隻是點頭。
蔔奎繼續說:“就說大躍進中這‘沖天’幹勁吧,上面要求的是‘白天一片人,夜晚一片燈’‘上至九十九,下至剛會走,戶戶鎖頭看家’,這是‘五風’之一的‘命令風’造成的結果,也隻是供人們參觀的。
參觀團一來,農民喊着口号,脫光脊背,揮舞鐵鍬。
參觀的人一走,就躺下睡覺……不知道這是為什麼,是胡弄誰?”
“你為什麼寫這篇文章?”張敬懷問了一句。
蔔奎說:“現在黨中央不是又強調實事求是嗎,國家、人民吃了這麼大的苦頭,不該總結點經驗教訓呀。
别的我沒有多想。
”
“你讀過幾年書?家境怎樣?”
“我家在農村,是貧農。
勉強上了二年高中。
沒有畢業,因為家裡再供不起,就退學種地了。
我愛寫個稿子什麼的,在大躍進時,我頭腦也發過燒。
也寫了一些有‘浮誇風’傾向的報導。
成了省報的通訊員。
後來被地區領導看上了,就把我調到地委宣傳部當新聞幹事。
到處采訪,眼界寬了,見的多了,想的問題也多了。
”
“你都讀過些什麼書?”
“讀的不多。
眼面前的馬列和毛主席的著作,該讀的都讀了。
我還愛看些雜書,曆史,文學,哲學等也讀了一點點……”
張敬懷感到他既沒有謙虛,也不是自吹。
這時,張敬懷忽然有了個想法:這個青年不失為一個秘書的好苗子。
沉思了一刻:“是的,在大的地方,大的範圍,你會看到更多的事情,眼界一寬,水平就會更快得到提高。
”
“是的。
”
“你想不想到省裡?”張敬懷突然問了一句。
“恐怕不行。
”蔔奎想了想說“一是水平不行,再就是我家裡還有一個老母親,需要我照顧。
三平地委離我們家近,我母親養我這麼大,不容易,我不能離開她。
”
“是個孝子!”張敬懷想。
一個人如果不孝順生自己養自己的父母,可以想見,他還能忠于國家、黨和人民嗎?張敬懷更喜歡這個蔔奎了。
但是他不能透露自己這個意思,像給他這樣級别的幹部配秘書,是一件很嚴肅的事。
還必須經過組織部門一系列的調查和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