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章 敢为天下先者胜

首頁
    追悼會,每次都有一些感想。

    今天的感想就更多一些。

    他從張環友得了癌症想起:特别是在他最後彌留之際,那種痛苦是常人難于想像的。

    可是醫生出于“人道主義”考慮,仍然無休無止地進行掄救,用高價購買痛苦。

    這不是人道主義,而是“反人道主義”他想,如果自己得了這種病,一定要求安樂死。

    這時的生命,對于病人,除了痛苦已經沒有什麼意義了。

     對于家庭,對于社會,都是如此。

    再說這寫“生平事迹”,人的一生都擺在那裡,還有什麼可寫的。

    俗語說:“批判會上沒優點,追悼會上沒缺點”,生平事迹盡寫好話,人的一生聽過不少好話,再在死後,念些自己聽不見的好話,有什麼意思呢?可是家屬總是争呀争,寫得再好,念那麼一通,别說人們沒有聽,或者聽不清,即使聽了,也聽清楚了,一出門就忘記了,更沒有意思。

    再說,邀請那麼多“生前友好”,一個人一生,得一知己就不容易了,哪有那麼多“生前友好”?許多人之來,或者出于面子,或者借機會會朋友,有幾個是真正來“悼念”的呢?。

     再說這骨灰盒,論資排輩放在那裡幹什麼?别人他不知道,自己死後是不“住”在這裡的。

    放在家裡呢?自己和夫人、女兒感情不好,無論放在什麼地方,她們肯定視作眼中釘。

    即使感情好的夫人,最孝順的子女,放一年半載,也就改放在陰暗的床底下了。

    有什麼意思?人有生有死,這是自然規律,即使世界上那些帝王将相,英雄豪傑,結果還不是一捧淨土?這一方面,武則天是一個大政治家的風範,她給自己立了個“無字碑”,一切讓後人評說,高明之極…… 張敬懷想來想去,這一套純系陳規陋習,該破!自己有機會應當提前把“遺囑”寫好…… 張敬懷正繼續想下去,吉秘書說:“張書記,到了。

    您出席哪個小組讨論?” 張敬懷把工作重點放在大型國有企業的改造有上。

    能否使大型國有企業複蘇,是關系到全省國民經濟的生死存亡的問題。

    他把林鋼作為試點單位。

    隻要在林鋼改造中取得經驗,就可以在全省推廣。

    他把蔔奎放在林鋼,并讓吉海岩當聯絡員,是因為二人能夠體會和貫徹他的意圖,在大型國有企業改造中,他的許多有關設想,實行起來,有了這層關系,在實踐中可以暢通無阻。

     經過近兩年的探索、實踐,林鋼的改造已經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在改造過程中,簡直可以說是驚天動地的。

    原來煉鋼的平爐,全部被推倒,改為先進的轉爐,并且引進了“連鑄”設備,新建了堪稱亞洲第一的一座高爐。

    軋鋼方面,改造了一座大型廠,新建了一座薄闆廠,引進了一套“連軋”設備。

    過去因質量不佳,賣不出去的鋼材,現在不僅在國内成了搶手貨,部分産品還打入了國際市場。

    因為裁減和合并機構,有三萬多職工下崗,處級以上幹部近千人失去了官職,在這方面曾經遇到過阻力。

    張敬懷給蔔奎的定心丸是:天塌不下來。

    如果塌下來了,我替你頂着。

    蔔奎在下這個決心時,也用了一句民諺“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一咬牙,“幹”!不舍棄一些人的暫時利益,就救不活企業,大家會一起死亡!在環境方面,提出的口号是“工廠花園化”…… 這兩年的日月,好像不知道是怎麼熬過來的,像做夢一樣,一覺醒來,什麼都變了! 林鋼改造的成功,很快在省報上,在國家級的大報上,在新華社的電訊中,都反映出來了。

    在一段時期内,報道林鋼的新聞、通訊、特寫、人物專訪,像電波噴灑的雪花,滿天飛揚。

    你隻看那标題,就可以感到林鋼在全國的影響: 《探索,改革,前進──林鋼改造的經驗之一》接着是之二,之三等,連續發表了八篇。

     《敢為天下先者勝──林鋼人的超前膽識》 《置之死地而後生──記林鋼人事制度的改革》 《把成本指标分解到每一個人──簡談林鋼分配制度的改革》 《沖出國門,走向世界》──林鋼是如何抓産品質量的 《建在花園中的工廠,建在工廠中的花園》 至于簡短的新聞報道,三天兩頭都在報端、廣播和電視中出現,例子不勝枚舉。

     新聞記者不算,來參觀的,學習“取經”的,考察研究的專家和學者,從國家領導人,到兄弟廠礦,越來越多。

    凡是來林鋼的,都要求見見蔔奎,請他親自介紹經驗,有的要求不高,隻是見見面,握握手就行。

    普通參觀者,可以由公關部接待,不大不小的領導,親自接見吧,正常工作就無法進行;不親自接待呢?又有失禮貌,鬧得蔔奎左右為難。

     後來,蔔奎想了一個辦法:凡是要聽他親自介紹經驗的,他錄了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