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如中京。
丁巳,以知制诰陳堯咨權同判吏部流内铨。
舊制,選人皆用奏舉乃得京官,而士有孤寒不為人知者,堯咨特為陳其狀而擢之。
自天書議起,四方貢谀者日多,帝好之彌笃。
戊午,九天司命上卿保生天尊降于延恩殿。
先是八日,帝自言夢見景德中所睹神人傳玉皇之命雲:“先令汝祖趙某授汝天書,将再見妝,如唐朝恭奉玄元皇帝。
”翼日,複夢神人傳天尊言:“吾坐西,當斜設六位。
”即于延恩殿設道場。
是日,五鼓一籌,先聞異香,少頃,黃光自東南至,掩蔽燈燭。
俄見靈仙儀衛天尊至,帝再拜于階下。
俄有黃霧起,須臾霧散,天尊與六人皆就坐,侍從在東階。
帝升西階,再拜。
又欲拜六人,天尊令揖不拜,命設榻,召帝坐,飲碧玉湯,甘白如乳。
天尊曰:“吾人皇九人中之一人也,是趙之始祖,再降,乃軒轅皇帝。
凡世所知少典之子,非也。
母感電夢天人,生于壽丘。
後唐時七月一日下降,總治下方,主趙氏之族,今已百年。
皇帝善為撫育蒼生,無怠前志!”即離坐乘雲而去。
及曙,召輔臣至殿,指示臨降之所,又召修玉清昭應宮副使李宗谔、劉承珪、都監藍繼宗同觀。
己未,劄示中外,大赦天下,常赦所不原者鹹除之。
兩京來年夏稅放十之二,諸路十之一。
賜緻仕官全俸一年,幕職、州縣官先經省者權增五百員,任滿即停。
命丁謂、李宗谔、陳彭年與太常禮院檢讨官詳定崇奉天尊儀制以聞。
庚申,群臣詣崇政殿稱賀,因賜酒五行而罷。
宴宗室諸親于萬歲殿。
辛西,帝以《崇儒術論》、《為君難為臣不易論》示王旦等,旦等請刻石國子監。
诏以天尊降臨,分命輔臣告天地、宗廟、社稷。
閏月,丁卯,命王旦為躬謝太廟大禮使,向敏中為禮儀使,王欽若為儀仗使,陳堯叟為鹵簿使,馬知節為橋道頓遞使。
鸾駕儀仗舊用二千人,有司請增為七千人,從之。
己巳,上天尊号曰聖祖上靈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
有司請以玉清昭應宮玉皇後殿為聖祖正殿,東位司命殿為治事之所。
辛未,躬謝太廟六室。
诏:“聖祖名上曰玄,下曰朗,不得斥犯。
以七月一日為先天節,十月二十四日為降聖節,并休假五日;兩京諸州,前七日建道場設醮,假内禁屠、辍刑,聽士民宴樂,京城張燈一夕。
”改延恩殿為真遊殿,重加修飾。
癸酉,诏:“天下州、府、軍、監,天慶觀并增置聖祖殿。
”
乙亥,诏上聖母懿号元天大聖後。
初,宰臣以太祖谥号有與聖祖名同者,将議易之。
帝曰:“真祖臨降。
皇家大慶也,六室并當增谥。
”乃诏太廟六室各奉上尊谥二字。
有司言聖祖母未有宮殿,望遣官于兖州曲阜縣壽丘奏告,從之。
丙子,群臣上尊号曰崇文廣武感天尊道應真佑德上聖欽明仁孝,不允;表三上,從之。
诏俟尊冊聖祖畢受冊。
丁醜,谒謝啟聖院太宗神禦殿。
禮畢,诏于龍圖閣取太平興國中舒州所獲誌公石以示輔臣,加谥誌公曰真覺,遣知制诰陳堯咨詣蔣山緻祭;後又加谥曰道林真覺,令公私無得斥誌公名。
戊寅,改兖州曲阜縣為仙源縣,建景靈宮、太極觀于壽丘,以奉聖祖及聖祖母。
有司言:“唐太清宮樂章皆明皇所作,今崇奉玉皇、聖祖及祖宗配位樂章,請帝自為之。
”戊子,内出樂章十六曲以示輔臣,文舞曰《發祥流慶》,武舞曰《降真觀德》。
十一月,甲午朔,遼群臣上遼主尊号曰弘文宣武尊道至德崇仁廣孝聰睿昭聖神贊天輔皇帝,大赦,改元開泰,改幽都府為析津府,薊北縣為析津縣,幽都縣為宛平縣,覃恩中外。
癸卯,遼以前遼州錄事張庭美六世同居,儀坤州劉興允四世同居,各給複三年。
甲辰,遼西北招讨使蕭托雲奏準布沿邊諸部皆叛,西北路招讨都監蕭孝穆進軍哈屯城,準布結五群牧長紥拉阿都等,謀中外相應,孝穆悉誅之,乃嚴備禦以待,馀黨皆潰。
己酉,诏:“黃帝故事,自今凡降書诏,非聖母文字外,不得引用。
”時學士院撰承天節教坊宴辭,中有“大電繞樞”之語,帝命宰相谕旨易之,因降是诏。
壬子,改朗州為鼎州。
是月,初置玉清昭應宮使,令宰臣王旦為之。
十二月,丙寅,遼奉遷南京諸帝石像于中京觀德殿,景宗及宣獻皇後于上京五鸾殿。
先是诏丁謂等于京城擇地建宮以奉聖祖,謂等奏:“司天少監王熙元言:按《天文志》,太微宮南有天廟星,乃帝王祖廟也,宜就大内之丙地。
”乃得錫慶院吉地,即令謂等與内侍鄧守恩修建。
戊辰,诏上新宮名曰景靈。
有司請改玄武、玄冥、玄弋、玄枵并為“真”字,诏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