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卷三十三

首頁
    殊矣。

    望自今凡有知赦在近而故為罪戾者,死罪以下,遞減一等斷之。

    ”帝曰:“先帝因郊禮議赦,有朝士秦再思上書,引諸葛亮佐劉備數十年不赦事,先帝頗疑之,時趙普入對,言曰:‘聖朝定制,每三年郊祀即覃肆眚,所謂其仁如天,堯、舜之道也。

    劉備偏據一方,何足法哉?’自是赦宥之文遂定。

    應辰發論,頗見盡心;然全無赦宥,亦恐難行。

    ”張知白曰:“古人所謂數則不可,無之實難,斯為确論也。

    ” 是春,京畿旱。

     夏,四月,庚午,王旦至自兖州,言:“曹、濟、徐、郓州、廣濟、淮陽軍每年船運上供斛鬥三十七萬石。

    去歲蝗旱,望免夏稅一科支移。

    ”诏可。

     乙亥出聖祖神化金寶牌分給京城寺觀及天下名山。

    牌長三寸許,廣寸馀,面文曰“玉清昭應宮成天尊萬壽金寶”,背文曰“永鎮福地”,其周郭皆隐起蛇龍華葩之狀,封以绛囊漆匣,帝親題署之。

     壬午,賜進士楊偉及第,賈昌朝同出身。

    大禮之初,貢舉人獻頌者甚衆,惟偉及昌朝可采,故召試學士院而命之。

     甲申,命龍圖閣待制查道知虢州。

    将行,帝禦龍圖閣飲餞之。

    時虢州蝗災,道既至,不俟報,出官廪米設糜粥赈饑者,發州麥四千斛給農民種,所全活萬馀人。

     乙酉,以著作郎劉煜為右正言。

    時準别诏置谏官,煜首預其選。

    帝曰:“谏官、禦史當識朝廷大體,乃為稱職。

    ”煜,溫叟之子也。

    嘗知龍門縣,群盜殺人,煜捕得之,将械送府,恐道亡去,皆斬之,衆伏其果。

     通判益州,召還,時王曙沼蜀,或言其政苛暴,因對,帝問曙治狀與淩策孰愈,煜曰:“策在蜀,歲豐事簡,故得以寬假民。

    比歲小歉,盜賊間發,非誅殺不能禁。

    然曙所行,亦未嘗出法外也。

    ”帝善之。

    曙峻法以繩盜賊,贓無輕重,一切戮之,衆股栗。

    居數月,盜賊屏竄,蜀民外戶不閉。

    嘗有卒夜告其軍謀亂者,曙立辨其僞,斬之。

    民安其政,以比張詠,号“前張後王”。

     辛卯,遼封秦晉國王隆慶少子色嘉努為長沙郡王。

     以漆水郡王耶律制心權知諸行宮都部署事。

    制心,隆運之侄也,以皇後外弟,恩遇日隆。

    時蕭哈綽方用事,制心奏哈綽寡識無行檢,遼主默然。

     自南北通好,邊境承平,遼主數與南北院諸臣宴飲,或連晝夕。

    遼主于音律特所精徹,中席或自歌,命宮人彈琵琶侑酒。

    詳衮蕭柳好滑稽,雖君臣燕飲,诙諧無所忌,時人比之俳優。

    制心遇内宴歡洽,辄引避,皇後怪而诘之曰:“汝不樂邪?”制心曰:“寵貴鮮能長保,以是為憂耳。

    ” 壬辰,遼禁命婦再醮。

     五月,戊戌朔,遼以樞密使蕭哈綽為都統,以漢人行宮都部署王繼忠副之,殿前都點檢蕭庫哩為都監,以伐高麗。

     庚子,太保、平章事王旦以疾求退。

    旦柄用凡十八年,為相一紀,素羸多疾,又憂名位太重,不自安,自東魯複命,連章求解;帝優诏褒答,繼以面谕。

    戊申,制授太尉兼侍中,聽五日一赴起居,因入中書,遇軍國重事,不限時日,入預參決。

    旦聞命愈恐,家居不出,手疏懇請去位,具言:“私門百口,屬疾将遍,欲退身以息災咎;今加此峻秩,則是愈增罪釁。

    ”辭意堅苦。

    又遣其子詣向敏中附奏。

    乃诏止加封邑,其馀優禮悉如前制。

     庚戌,诏以仍歲蝗旱,遣使分路安撫。

     乙卯,以高郵軍民荀懷玉為本軍助教,以其出米麥三千斛濟饑民故也;仍許自今為例。

     甲寅,遼以南京統軍使蕭惠為右伊勒希巴。

    惠嘗從其伯父巴雅爾伐高麗,力戰,破阻險之師,及攻開京,以軍律嚴整聞,故有是命。

     丙辰,開封府及京東、陝西、江、淮、兩浙、荊湖路百三十州軍,并言二月後蝗蝻食苗;诏遣使臣與本縣官吏焚捕,每三五州命内臣一人提舉之。

     西京應天禅院太祖皇帝神禦殿成,為屋凡九百九十一區。

    己未,命宰相向敏中為奉安聖容禮儀使,入内都知張景宗管句迎奉,左谏議大失戚綸告永昌陵。

     以秘書丞谯人魯宗道為右正言,用新诏也。

     殿中侍禦史張廓言:“奉诏京東安撫,民有儲蓄糧斛者,欲誘勸舉放以濟貧民,俟秋成依向例償之,如有欠負,官為受理。

    ”從之。

     乙醜,遼主駐九層台。

     六月,戊辰朔,遼德妃蕭氏賜死,葬兔兒山西,後數日,大風起冢上,晝暝,大雷電而雨,不止者逾月。

     丙子,右正言魯宗道言:“親民之官,政事最切。

    漢宣帝凡拜刺史、守相,必親見之,考察其言,觀其能否。

    今或未然。

    凡除知州、通判,京朝官知縣,候滿三五人,宜令大臣延之中書,察其應對,考其臧否。

    縣令則擇台閣有風鑒聞望臣僚主遣之。

    能否之間,各知其狀,恐于聖政稍得其宜。

    又,審官之任,本宰相之職,宜妙選英哲以委之,庶激濁揚清,漸得良牧、賢宰,則斯民之大幸也。

    ” 庚辰,發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