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卷六十七

首頁
    問:“王安石何如?”光曰:“人言安石奸邪,則毀之太過;但不曉事又執拗耳。

    ”帝曰:“韓琦敢當事,賢于富弼,然為人太強。

    ”光曰:“琦實忠于國家,但好遂非,此其所短也。

    ”帝因曆問群臣,至呂惠卿,光曰:“惠卿憸巧,非佳士。

    使王安石負謗于天下者,惠卿也。

    近日不次進用,不大合群心。

    ”帝曰:“惠卿應對明辯,亦似美才。

    ”光曰:“江充、李訓若無才,何以動人主?” 戊戌,以蕃官禮賓使折繼世為忠州刺史;左監門衛将軍嵬名山為供備庫使,賜姓趙,名懷順。

     己亥,遼主駐藕絲澱。

     丙辰,诏:“禦史請對,并許直由閤門上殿。

    ”時禦史裡行張戩、程颢言:“台谏言責既均,則進見之期,理無殊别。

    況往複俟報,必由中書,萬一事幹政府,或緻阻格。

    乞依谏官例,牒閤門求對;或有急奏,仍許越次上殿。

    ”帝從其言,故有是诏。

    戩,長安人也。

     己未,夏遣使來謝封冊。

     十一月,乙醜,命樞密副使韓绛同制置三司條例。

    陳升之深狡多數,為小官時,與王安石相遇淮南,安石深器之。

    及安石得政,務變更舊制,患同列不從,奏設制置條例司,與升之共事,凡所欲為,自條例司直奏行之,無複龃龉。

    升之心知其不可,而極力贊助;或時為小異,陽若不與安石同者。

    安石不覺其詐,甚德之,故推升之使先為相。

    升之既登相位,于條例司不肯關預,因言于帝曰:“臣待罪宰相,無所不統,所領職事,豈可稱司!”安石曰:“古之六卿,即今之執政,有司馬、司徒、司寇、司空,各名一職,何害于理!”升之曰:“茲事當歸之三司,何必攬取為己任?”安石大怒,二人于是始判。

    帝謂安石曰:“向者升之在密院,今俱在中書,以制置條例并歸中書,何如?”安石曰:“升之以制詞雲‘金谷之計宜歸内吏’,故恥任此職。

    陛下置司,本令中書、密院各差一人,今若差韓绛,共事甚便。

    ”帝曰:“善!”遂命绛。

    安石每奏事,绛必曰:“安石所陳皆至當。

    ”安石恃以為助。

     帝欲用蘇轼同修起居注,王安石谮之,乃罷轼不用,用蔡延慶、孫覺。

     丁卯,遼诏:“四方館副使,止以契丹人充。

    ” 甲戌,诏:“裁宗室授官法,惟宣祖、太祖、太宗之子,擇其後一人為公,世世不絕;其馀元孫之子,将軍以下,聽出外官;袒免之子,更不賜名授官,許令應舉。

    ”初,呂夷簡在仁宗時,改宗室補環衛宮,驟增廪給,其具後費大而不可止。

    韓琦為相,嘗議更之而不果,至是遂行之。

     丙子,罷諸路提點刑獄武臣。

    帝以武臣罕習吏文,不足以察舉所部人才,故複用文臣;時皆以為便。

     攽農田水利約束。

     丁醜,五國諸部叛遼,遼主命左伊勒希巴蕭蘇拉往讨之。

     庚辰,禦迩英閣,司馬史讀《通鑒》至漢曹參代蕭何事,曰:“參不變何法,得守成之道,故孝惠、高後時,天下晏然,衣食滋殖。

    ”帝曰:“漢常守蕭何之法不變,可乎?”光曰:“何獨漢也!使三代之君常守禹、湯、文、武之法,雖至今存可也。

    ” 壬午,呂惠卿進講,因言:“先王之法,有一歲一變者,《月令》‘季冬飾國典以待來歲之宜’,《周禮》‘始和,布法于象魏’是也。

    有數歲一變者,唐、虞‘五載修五禮’,《周禮》‘十一歲修法則’是也。

    有一世一變者,‘刑罰世輕、世重’是也。

    有數十世而變者,夏貢、商助、周徹,夏校、商序、周庠之類是也。

    有雖百世不變者,尊尊、親親、貴貴、長長、尊賢、使能是也。

    臣前見司馬光以為漢初之治皆守蕭何之法;臣案何雖約法三章,其後乃為九章,則何已不能自守其法矣。

    惠帝除挾書律、三族令,文帝除诽謗、妖言,除秘祝法,皆蕭何法之所有,而惠與文除之,景帝又從而因之,則非守蕭何之法而治也。

    ”帝召問光,光曰:“布法象魏,布舊法也,何名為變?諸侯有變禮易樂者,王巡狩則誅之,王不自變也。

    刑新國用輕典,亂國用重典,是為世輕世重,非變也。

    且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則修之,非大壞則不更造;大壞而更造,非得良匠、美材則不成。

    今二者皆無,臣恐風雨之不庇矣。

    三司使掌天下财,不才而黜可也,不可使兩府侵其事。

    今為制置三司條例司,何也?宰相以道佐人主,安用例?苟且例,則胥吏足矣。

    今為看詳中書條例司,何也?”惠卿不能對,以它語诋光。

    帝曰:“相與論是非耳,何至是!” 光又言青苗之弊曰:“平民舉錢出息,尚能蠶食下戶,況縣官督責之威乎!”惠卿曰:“青苗法,願則與之,不願固不強。

    ”光曰:“愚民知取債之利,不知還債之害,非獨縣官不強,富民亦不強也。

    昔太宗平河東,立和籴法以給戍卒,時米鬥十錢,民樂與官為市。

    其後物貴而和籴不解,遂為河東世患。

    臣恐異日之青苗,亦猶是矣。

    ”帝曰:“陝西行之已久,民不以為病。

    ”光曰:“臣陝西人也,見其病,未見其利。

    ”帝問:“坐倉籴米何如?”聽講者皆曰不便,惠卿獨曰:“京師坐倉得米百萬石,則減東南歲漕百萬石,轉易為錢以供京師。

    ”光曰:“東南錢荒而粒米狼戾,今棄其有馀,取其所無,農、末皆病矣。

    ”侍講吳申起曰:“誠至論也!”初,帝用儀鸾司官孫思道言,行坐倉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