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卷七十八

首頁
    南院樞密使事。

     丙子,以資政殿學士韓維知陳州。

    維初赴臨阙庭,太皇太後降手诏勞問。

    維奏:“治天下之道,不必過求高遠,在審人情而已。

    識人情不難,以己之心推人之情可見矣。

    人情貧則思富,苦則思樂,勞困則思息,郁塞則思通。

    陛下誠能常以利民為本,則人富矣;常以愛民為心,則人樂矣;役事之有妨農務者去之,則勞困息矣;法禁之無益治道者蠲之,則郁塞通矣。

    ”又奏:“臣嘗請陛下深察盜賊之原,罷非業之令,寬訓練之程,蓋為保甲、保馬發也。

    臣非謂國馬遂不可養,但官置監牧可矣;非謂兵民遂不可教,但于農隙一時訓練可矣。

    ”至是,起知陳州;未行,召兼侍讀,加大學士。

     丁醜,宗正寺丞程颢卒。

    颢十五六時,與弟頤聞周惇頤論學,遂厭科舉,慨然有求道之志,泛濫于諸家,出入于釋、老者幾十年,反求諸《六經》而後得之。

    其言曰:“道之不明,異端害之也。

    昔之害近而易知,今之害深而難辨;昔之惑人也乘其迷暗,今之惑人也因其高明。

    是皆正路之榛蕪,聖門之蔽塞,辟之而後可以入道。

    ”颢卒,文彥博表其墓曰“明道先生”。

    弟頤序之曰:“孟轲死,聖人之學不傳,先生生于千四百年之後,得不傳之學于遺經,自孟子之後,一人而已。

    ” 戊寅,以奉議郎、知安喜縣事清平王岩叟為監察禦史。

    初,神宗诏近臣舉禦史,舉者意屬岩叟而未及識。

    或謂可一往見,岩叟笑曰:“是所謂呈身禦史也。

    ”卒不見。

    至是,用劉摯薦入台。

     癸未,呂公著入見,太皇太後遣中使賜食。

    公著上奏十事:一曰畏天,二曰愛民,三曰修身,四曰講學,五曰任賢,六曰納谏,七曰薄斂,八曰省刑,九曰去奢,十曰無逸。

    又上奏言:“先帝新定宮制,設谏議大夫、司谏、正言,員數甚備。

    宜選骨鲠敢言之士,遍置左右,使職谏争。

    又,禦史之官,号為天子耳目,而比年以來,專舉六察故事。

    伏乞盡罷察案,止置言事禦史四人或六人,仍诏谏官、禦史并須直言無諱,規主上之過失,舉時政之纰缪,指群臣之奸黨,陳下民之疾苦。

    ” 诏:“戶部拘催市易息錢準赦除放外,其本錢特與殿限三年。

    ” 丁亥,诏曰:“朕初攬庶政,郁于大道,夙夜祗畏,懼無以章先帝之休烈而安輯天下之民。

    永惟古之王者,禦治之始,必明目達聰以防壅蔽。

    《詩》不雲乎:‘訪予落止。

    ’此成王所以求助而群臣所以進戒,上下交儆,以遂文、武之功,朕甚慕焉。

    應中外臣僚及民庶,并許實封直言朝政阙失,民間疾苦,在京于登聞鼓、檢院投進,在外于所屬州軍驿以置聞,朕将親覽,以考求其中而施之。

    ”司馬光凡三奏乞改前诏,于是始用其言也。

     呂公著既上十事,太皇太後遣中使谕公著曰:“覽卿所奏,深有開益。

    當此拯民疾苦,更張何者為先?”庚寅,公著複上奏曰:“自王安石秉政,變易舊法,群臣有論其非便者,指以為沮壞法度,必加廢斥。

    是以青苗、免役之法行而取民之财盡,保甲、保馬之法行而用民之力竭,市易、茶鹽之法行而奪民之利悉,若此之類甚衆。

    更張須有術,不在倉卒。

    且如青苗之法,但罷逐年比校,則官司既不邀功,百姓自免抑勒之患。

    免役之法,當少取寬剩之數,度其差雇所宜,無令下戶虛有輸納。

    保甲之法,止令就冬月農隙教習,仍委本路監司提案,既不至妨農害民,則衆庶稍得安業。

    至于保馬之法,先朝已知有司奉行之缪;市易之法,先帝尤覺其有害而無利;及福建、江南等路配賣茶鹽過多,彼方之民殆不聊生,恐當一切罷去,而南方鹽法,三路保甲,尤宜先革者也。

    陛下必欲更修庶政,使不驚物聽而實利及民,莫若任人為急。

    ”又上奏曰:“孫覺方正有學識,可以充谏議大夫。

    範純仁剛勁有風力,可以充谏議大夫或戶部右曹侍郎。

    李常清直有守,可備禦史中丞。

    劉摯資性端厚,可充侍禦史。

    蘇轼、王岩叟并有才氣,可充谏官或言事禦史。

    ” 太皇太後封公著答刂子付司馬光:“詳所陳更張利害,直書以聞。

    ”光奏:“公著所陳,與臣言正相符合;唯保甲一事,既知其為害于民,無益于國家,當一切廢罷,更安用教習。

    ” 光又奏言:“陛下推心于臣,俾擇多士。

    竊見劉摯公忠剛正,始終不變;趙彥若博學有父風,内行修饬;傅堯俞清立安恬,滞淹歲久;範純仁臨事明敏,不畏強禦;唐淑問行己有恥,難進易退;範祖禹溫良端厚,修身無缺。

    此六人者,皆素所熟知,若使之或處台谏,或侍講讀,必有裨益。

    馀如呂大防、王存、李常、孫覺、胡宗愈、韓宗道、梁焘、趙君錫、王岩叟、晏知止、範純禮、蘇轼、蘇轍、朱光庭,或以行義,或以文學,皆為衆所推,伏望陛下紀其名姓,各随器能,臨時任使。

    至文彥博、呂公著、馮京、孫固、韓維等,皆國之老成,可以倚信,亦令各舉所知,庶幾可以參考異同,無所遺逸。

    ” 知慶州範純仁言:“郡邑之弊,守令知之;一路之弊,鹽司知之;茶鹽、利局、民兵、刑法、差役之弊,提其局及受其寄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