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夜,城中驚惶,居民杜門不敢出,皆通夕不寐。
癸未,神宗皇帝忌,百官行香罷,制以檢校少傅、奉國軍節度使、制置使劉光世為檢校太保、殿前都指揮使,百官入聽宣制。
苗傅,劉正彥令王世修仗兵城北橋下,俟王淵退朝,即摔下馬,誣以結宦官謀反,正彥手斬之。
遂遣人圍康履家,分兵捕内官,凡無須者皆殺。
傅揭榜于市,正彥即與傅擁兵至行宮北門外,衛士出刃以指其軍,傅、正彥遂陳兵于門下。
中軍統制官吳湛,與傅等通,為囊橐,被甲持刃守宮門,宮門亟閉。
時尚書右丞張徵方留身曲謝,康履遽前奏:“有軍士于通衢要截行人,履馳馬獲免。
”帝召朱勝非等告之。
勝非曰:“吳湛在北門下營,專委伺察非常,今有報否?”帝曰:“無也。
”俄而湛遣人口奏:“傅、正彥手殺王淵,以兵來内前,欲奏事。
”帝大駭愕,不覺起立。
勝非曰:“既殺王淵,反狀甚著,臣請往問之。
”及門,吳湛迎語曰:“人已逼,門不可開。
”勝非、徵遂與門下侍郎彥岐、簽書樞密院事路允迪急趨樓上,傅、正彥與鈞甫、柔吉、世修、逵等介胄立樓下,以竿枭淵首。
勝非厲聲诘問專殺之由,吳湛引傅所遣使臣入内附奏曰:“苗傅不負國家,止為天下除害耳。
”
知杭州康允之見事急,率衆官扣内東門求見,請帝禦樓慰谕軍民,不然,無以止變。
俄獨召允之入,日将午,帝步自内殿,登阙門,蓋杭州雙門也,百官皆從。
權主管殿前司公事王元大呼曰:“聖駕來!”傅等見黃蓋,猶山呼而拜。
帝憑欄呼傅、正彥問故,傅厲聲曰:“陛下信任中官,賞罰不公,軍士有功者不賞,内侍所主者乃得美官。
黃潛善、汪伯彥誤國至此,猶未遠竄。
王淵遇敵不戰,因交康履,乃除樞密。
臣自陛下即位以來,立功不少,顧止作遙郡團練使。
臣已将王淵斬首,中官在外者皆誅訖,更乞康履、藍珪、曾擇斬之,以謝三軍。
”帝谕以“内侍有過,當流海島。
卿可與軍士歸營。
”傅曰:“今日之事,盡出臣意,三軍無預焉。
且天下生靈無辜,肝腦塗地,止緣中官擅權。
若不斬履、擇,歸寨未得。
”帝曰:“知卿等忠義,已除苗傅承宣使、禦營都統制,劉正彥觀察使、禦前副都統制,軍士皆放罪。
”傅不退,其下揚言:“我等欲遷官,第須控兩匹馬與内侍,何必來此!”帝問百官:“策安出?”主管浙西安撫司機宜文字時希孟曰:“中官之患,至此為極,若不悉除之,天下之患未已。
”軍器監葉宗谔曰:“陛下何惜一康履!姑以慰三軍。
”帝不得已,命吳湛執履,捕得于清漏閣仰塵上,衛士擒至閤門,遂以付傅等,即樓下腰斬之,枭其首,與淵首相對。
希孟,君卿子也。
履既死,帝谕傅等歸寨。
傅等因前,出不遜語,大略謂:“上不當即大位,将來淵聖皇帝來歸,不知何以處?”帝命朱勝非缒出樓下,委典谕之。
傅請隆祐太後同聽政,及遣使金人議和。
帝許諾,即下诏書,恭請隆祐太後垂簾,權同聽政。
百官皆出門外。
傅、正彥聞诏不拜,曰:“自有皇太子可立,況道君皇帝已有故事。
”張逵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今日之事,當為社稷百姓。
”又曰:“天無二日。
”衆皆驚愕失色。
百官複入言:“傅、正彥不拜。
”帝問故,衆莫敢對,希孟獨曰:“有二說:一則率百官死社稷;一則從三軍之言。
”通判杭州事浦城章誼叱之曰;“此何等語也!三軍之言,豈可從耶!”帝謂勝非等曰:“朕當退避,但須禀于太後。
”勝非言:“無此理。
”顔岐曰:“若得太後自谕之,則無辭矣。
”帝乃令岐入奏,又命吳湛谕傅等曰:“已令請太後禦樓商議。
”是日,北風勁甚,門無簾帷,帝坐一竹椅,無藉褥,既請太後禦樓上,即立楹側不複坐,百官固請,帝曰:“不當坐此矣。
”
少頃,太後禦黑竹輿,從四老宮監出宮。
太後不登樓,内侍報帝,密語帝曰:“太後欲出門谕諸軍,如何?”執政皆以為不可,曰:“若為邀去,奈何?”勝非曰:“必不敢!臣請從太後出,傳道語言,可觀群兇之意。
”遂肩輿出立樓前見傅等,執政皆從之。
傅、正彥拜于輿前曰:“今百姓無辜,肝腦塗地,望太後為天下主張。
”太後曰:“自道君皇帝任蔡京、王黼,更祖宗法度,童貫起邊事,所以招緻金人,養成今日之禍,豈關今上皇帝事!況皇帝聖孝,初無失德,止為黃潛善、汪伯彥所誤,今已竄逐,統制豈不知!”傅曰:“臣等已議定,豈可猶豫!”太後曰:“待依所請,且權同聽政。
”傅等抗言必欲立皇子,太後曰:“以承平時,此事猶不易。
況今強敵在外,皇子幼小,決不可行。
不得已,當與皇帝同聽政。
”正彥曰:“今日大計已定,有死無二,望太後早賜許可。
”太後曰:“皇子方三歲,以婦人之身,簾前抱三歲小兒,何以令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