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卷一百三十五

首頁
    衛大夫、忠州防禦使鄭通等五十人俱陷,死之。

    事平,贈興容州觀察使,即其地立廟。

     中書舍人、權直學士院虞允文,聞王權至濡須,知事急,度權與劉锜必俱退,遂率侍從數人同見輔臣,言權退師,已臨江口,必敗國事。

    尚書右仆射朱倬、參知政事楊椿皆曰:“權自言退師以導敵深入,身當其沖,令步軍司左軍統制邵宏淵出其右,池州都統制李顯忠出其左,夾攻之。

    ”允文等力辯其不然,且言權為走計,倬等猶以為不然。

    丁巳,果得王權敗歸報,中外大震。

     帝召太傅和義郡王楊存中,同宰執對于内殿。

    帝谕以欲散百官浮海避敵,左仆射陳康伯曰:“不可。

    ”存中言:“敵空國遠來,已臨淮甸,此正賢知馳骛不足之時,願率将士北首死敵。

    ”帝喜,遂定親征之議。

     少保、奉國軍節度使、四川宣撫使吳璘,封成國公,以明堂恩也。

     閤門宣贊舍人、知均州武钜,遣總轄民兵荀琛、将官李元等領兵進取,右奉議郎、知房州司馬倬,遣鄉兵二千為援,且濟其軍食。

    琛等複鄧州。

     金主褒出東京内府之器物金銀贍軍吏。

     戊午,知樞密院事葉義問督視江、淮軍馬;中書舍人兼直學士院虞允文參謀軍事;樞密院檢詳諸房文字洪邁,秘書省校書郎馮方,并參議軍事。

     權禮部侍郎黃中請為欽宗作主祔廟,從之。

     侍衛步軍司左軍統制邵宏淵,及金統軍蕭琦戰于真州胥浦橋西。

     琦自滁州引兵至瓦梁,扼滁河不得渡,執鄉民歐大者問之。

    大以紹興十一年韓世忠以數百騎往定遠縣,虛驚而回,至瓦梁,盡毀民居以為浮橋,恐金人效之,乃答以有路,自竹岡鎮可徑至六合縣,琦從之,俾為鄉導,遂迂路半日,故六合居人皆得逃去。

     宏淵在真州,方飲酒,有報金人且至者,亟率衆,相遇于胥浦橋。

    宏淵命将官三人拒于橋上,金人弓矢如雨,我師多死。

    城中老弱皆竄避,惟守家強壯猶登城以觀。

    正争橋間,敵實草以渡河,三将皆死。

    宏淵率親随軍入城,掩關以拒,軍民皆奔江上,得舟渡江以免。

    宏淵毀閘闆,退屯于揚子橋,真州遂破。

    金人得城不入,徑自山路攻揚州。

     江淮制置使劉锜軍還至邵伯埭,聞金攻真州,疑揚州已不守,未敢發。

    會探者報揚州城上旗幟猶是官軍,锜曰:“真州雖失,揚州猶為國家守,當速進。

    ”乃自北門入,見安撫使劉澤。

    澤以城不可守,勸锜退屯瓜洲,锜令諸軍憩歇,徐圖所向。

     金州統制官任天錫複商洛縣。

     己未,鑄樞密行府之印。

     诏翰林學士何溥祠馬祖,又命招讨使祃祭于軍中。

     侍衛馬軍司中軍統制趙撙,引兵渡淮,攻蔡州。

    撙在信陽軍,聞金人已至淮右,曰:“此可以進兵搗其虛矣。

    ”遂行。

     金州統制官任天錫等複商州,獲其守将昭毅大将軍完顔守能;同知州、武騎尉馬彥降。

     時關陝空虛,華州密迩商、鄧,人心驚搖,金所命蒲城令與尉皆遁去。

    丞喬扆召耆老告之曰:“事勢若此,南軍且至,爾等何以禦之?”皆曰:“有降而已。

    ”扆曰:“即偏師至,南軍奔潰不暇,從之而去者死于蹂躏;其不能出者,責以背叛,孥戮之。

    莫若一心固守,此萬全策也。

    ”既而有謀翻城内附者,扆執而戮之,衆乃止。

     庚申,太傅、甯遠軍節度使、醴泉觀使和義郡王楊存中為禦營宿衛使。

     初,王權之未敗也,權禮部侍郎黃中為帝言:“淮西将士不用命,請擇大臣督諸軍。

    ”至是又率同列言存中不可遣狀甚力,不聽。

     趙撙破褒信縣。

     建康府都統制王權自和州遁歸。

     權聞敵且至,給其衆曰:“已得旨,棄城守江矣。

    ”遂引兵登車船渡江,屯于東采石。

     金人入和州。

     初,金兵至近效,猶未知王權棄軍而歸也。

    後軍統制韓霖最後出城,乃縱火,城中喧亂,金人聞之曰:“南軍遁矣!”遂進兵入城。

    城中糗糧、器械,并委于路。

    敵勢奔突,軍民自相蹂踐及争渡溺死者,莫知其數。

    将士憤怒号呼,指船诋詈,皆以權不戰誤國為言。

    統制官時俊殿後,以弩伏道傍,敵騎稍止。

    潰兵往往棄甲,抱蘆葦浮江而渡,得生者什四五。

     壬戌,诏以金人背盟好,勞我将士,蒙犯矢石,自今月二十四日,當避正殿,減常膳。

     尚書戶部侍郎劉岑兼禦營随軍都轉運使,先往沿江措置。

    甯國軍節度使、池州駐答刂禦前諸軍都統制李顯忠為禦營先鋒都統制,随州觀察使、主管侍衛步軍司公事李捧為前軍都統制,右武大夫、高州刺史苗定為右軍統制,武經郎、閤門宣贊舍人、殿前司摧鋒軍統制郭振為左軍統制,翊衛大夫、利州觀察使劉銳為中軍統制,仍命顯忠屯蕪湖以扼裕溪口之沖,且為王權聲援。

     捧嘗請斷吳江橋以扼金,或又欲塹常熟之福山以斷其騎軍,徽猷閣直學士、知平江府洪遵曰:“審爾,是棄吳以西邪?”凡堂帖、監司符移,皆收不行。

     成忠郎、閤門祗候、東南第二副将都遇知濠州。

    召降授武顯大夫、吉州刺史、知濠州劉光時還行在。

    時州已不守,光時寓治橫澗山寨。

     殿中侍禦史杜莘老,請令勳臣、戚裡、内侍之家,獻家财以助國,仍加優賞,從之。

     資政殿學士、知建康府張焘始至視事。

    先是建康居民驚移而去者十五六,及焘至,人情稍安。

     侍衛馬軍司中軍統制趙撙至新蔡縣。

    金人所命令佐率衆迎敵,撙一鼓破之。

     江、淮、浙西等路制置使劉锜,退軍瓜洲鎮。

    金破揚州。

     初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