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以聞。
”
慶遠軍節度使、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主管侍衛馬軍司公事成闵為太尉、主管殿前司公事,甯國軍節度使、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建康府駐答刂禦前諸軍都統制、淮南西路制置使、京畿、河北西路、淮北壽、亳州招讨使李顯忠為太尉、主管侍衛馬軍司公事。
四川宣撫使吳璘遣将攻熙州,是月,拔之,獲其都統官劉嗣。
初,三大将之出也,興元路得秦、隴、環、原、熙、河、蘭、會、洮州、積石、鎮戎、德順軍,凡十二郡;金州路得商、虢、陝、華州,凡四郡,獨渭北以重兵扼鳳翔,故散關之兵未得進。
是月,金右副元帥默音,以逗留召還。
默音貪擄掠,敗敵不急追,縱敵使去。
其子色格暴橫,軍中士卒不用命。
斡罕得水草善地,金兵水草乏,馬益弱,斡罕遂涉懿州界,陷靈山、同昌、惠和等縣,窺取北京,西攻三韓縣,勢益熾。
金廷臣或言:“斡罕兵勢如此,若宋人乘虛襲我,國其危哉!設有所求,當割地與之。
”金主懼甚。
右丞布薩忠義請曰:“臣聞主優臣辱,願效死力,殄滅契丹。
”金主壯之,乃召默音等還,切責罷之。
以赫舍哩志甯為右監軍,偕左監軍高忠建進讨。
旋命忠義為平章政事兼右副元帥,經略契丹。
六月,丙寅朔,四川宣撫使吳璘次大蟲嶺,姚仲來谒,璘先令夔州安撫李師顔奪其兵,欲斬以徇。
參議官有勸止之者,乃系河池獄,旋送文州拘管。
統制姚公輔引兵出城北,次于北原,與敵兵遇,戰焉。
金人自五月至于今,增兵凡萬五千騎,調丁夫五千馀衆,以牛車運炮坐六十有馀所,增置憨皮袋,搜城車、呆樓、洞子十馀所,自城東至于西南隅,共為六寨。
守将段彥來告急,一日書五至,公輔告急亦繼至。
己巳,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随州觀察使、主管侍衛馬軍司公事李捧罷,為武泰軍承宣使、兩浙東路軍副總管、紹興府駐答刂;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鎮南軍承宣使、荊南府駐答刂禦前諸軍統制李道罷,為捧日天武四廂都指揮使、知荊南府;中亮大夫、鄂州駐答刂禦前左軍副都統制兼知襄陽府王宣領郢州防禦使、權主管荊南府駐答刂禦前諸軍都統制職事,仍兼知襄陽府。
庚午,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潭州觀察使、鄂州駐答刂禦前諸軍都統制、充湖北、京西制置使、京西北路招讨使吳珙為安遠軍承宣使、主管侍衛步軍司公事,賞茨湖之捷也。
時複與金人議和,故三招讨并除管軍而結局。
壬申,永州防禦使、侍衛馬軍司中軍統制趙撙充鄂州駐答刂前軍都統制。
癸酉,以立太子,告天地、宗廟、社稷。
甲戌,殿中侍禦史張震、右正言袁孚論宰相朱倬之罪,倬聞,亦乞免。
乙亥,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朱倬罷,為觀文殿學士、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
帝出禦答刂曰:“朕宅帝位三十有六載,荷天地之靈,宗廟之福,邊事浸甯,國威益振。
惟祖宗傳序之重,兢兢焉懼弗克任,憂勤萬幾,弗遑暇佚,思欲釋去重負以介壽臧,蔽自朕心,亟決大計。
皇太子賢聖仁孝,聞于天下,周知世故,久系民心,其從東宮付以社稷。
惟天所相,朕非敢私。
皇太子可即皇帝位,朕稱太上皇帝,遷德壽宮,皇後稱太上皇後。
一應軍國事,并聽嗣君處分。
朕以淡泊為心,頤神養志,尚敕文武忠良,同德合謀,永底于治。
”诏,洪遵所草也。
丙子,帝行内禅之禮,有司設仗紫宸殿下。
先是帝嘗谕太子以傳禅意,太子流涕固辭,至是遣中使召太子入禁中,複加面谕。
太子推遜不受,即趨殿側便門,欲還東宮,帝勉谕再三,乃止。
于是帝禦紫宸殿,尚書左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陳康伯、知樞密院事葉義問、參知政事汪澈、同知樞密院事黃祖舜升殿。
康伯奏言:“臣等輔政累年,罪戾山積,聖恩寬貸不誅。
今陛下超然高蹈,有堯、舜之舉,臣等不勝欣贊。
但自此不獲日望清光,犬馬之情,無任依戀!”因再拜泣下。
帝亦為之揮涕,曰:“朕在位三十六年,今老且疾,久欲閑退。
此事斷在朕意,非由臣下開陳也。
卿等宜悉力以輔嗣君。
”康伯等複曰:“皇太子賢聖仁孝,天下共知,似聞讓遜太過,未肯即禦正殿。
”帝曰:“朕已再三邀留,今在殿後矣。
”帝即入宮。
百官移班殿門下,宣诏結,複入班殿庭。
頃之,皇太子服袍履,内侍扶掖至禦榻前,拱手側立不坐,應奉官以次稱賀。
内侍扶掖至于七八,乃略就坐,宰相率百僚稱賀,皇太子遽興。
康伯等奏言:“願陛下即禦坐,正南面,以副太上皇帝付托之意。
”太子愀然曰:“君父之命,出于獨斷。
此大位,懼不敢當,尚容辭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