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一采上,吾與卿等面議斟酌,庶可以久遠行之。
”
丙辰,吳王遣使以書遣李思齊、張良弼。
便息兵解鬥。
思齊等得書不報。
辛酉,吳王謂徐達等曰:“中原攏攘,人民離散,山東則王宣反側,河南則庫庫跋扈,關隴則李思齊、張思道彼此猜忌。
元祚将亡,其幾已見,今欲北伐,何以決勝?”常遇春曰:“今南方已定,兵力有馀,直搗元都,以我百戰之師,敵彼久逸之卒,挺竿而可勝也。
都城既克,有似破竹之勢,乘勝長驅,馀可建瓴而下矣。
”王曰:“元建都百年,城守必固。
若懸師深入,不能即破,頓于堅城之下,饋饷不繼,援兵四集,進不得戰,退無所據,非我利也。
吾欲先取山東,撤其屏蔽;旋師河南,斷其羽翼;拔潼關而守之,據其戶樞。
天下形勢入我掌握,然後進兵元都,則彼勢孤援絕,不戰可克。
既克其都,鼓行雲中、九原以及并隴,可席卷而下矣。
”諸将皆曰:“善!”
甲子,吳王命中書右丞相、信國公徐達為征讨大将軍,中書平章政事、掌軍國重事常遇春為副将軍,率師二十五萬,由淮入河,北取中原。
是時名将必推達、遇春,兩人才勇相類,遇春慓疾敢深入,而達尤長于謀略。
遇春每下城邑,不能無誅僇;達所至不擾,即獲壯士與諜,結以恩義,俾為己用,至是吳王面谕諸将曰:“禦軍持重有紀律,戰勝攻取,得為将之體者,莫如大将軍達;當百萬衆,摧鋒陷堅,莫如副将軍遇春,然身為大将,好與小校角,甚非所望也。
”
吳王命中書平章政事胡廷瑞為征南将軍,江西行省左丞何文輝為副,率安吉、甯國、南昌、袁、贛、滁、和、無為等衛軍由江西取福建,以湖廣參政戴德随征。
又命平章楊璟、左丞周德興、參政周彬,率武昌、荊州、益陽、常德、潭、嶽、衡、澧等衛軍取廣西。
文輝初為王養子,賜姓朱氏,至是複何姓。
乙醜,以集賢大學士丁好禮為中書添設平章政事。
吳王遣世子及次子往谒臨濠諸墓,命中書擇官輔導以行,凡所過郡邑城隍及山川之神,皆祭以少牢。
丙寅,平章内史關保封許國公。
吳王以檄谕齊魯、河洛、燕薊、秦晉官民,令速歸附。
丁卯,吳大将軍徐達等師次淮安,遣人招谕王宣及子信。
己巳,吳王以大軍進取中原,恐托音特穆爾乘間竊發,命廬州、安豐、六安、濠、泗、蕲、黃、襄陽各嚴兵守備。
吳湖廣行省遣兵取寶慶新化縣,擊守将麻周,破之。
吳朱亮祖進兵溫州,克其城,方明善先遁去。
亮祖分兵徇瑞安,其守将謝伯通以城降。
辛未,沂州王信既得徐達書,乃遣使納款于吳,且奉表賀平張士誠。
吳王遣徐唐、李儀等赴沂州,授信江淮行省平章政事,麾下官将皆仍舊職,令所部軍馬悉聽大将軍節制。
時信與其父宣,陰持兩端,外雖請降,内實修備。
王知之,乃遣人密谕徐達勒兵趨沂州以觀其變。
十一月,癸酉朔,吳朱亮祖襲敗方明善于樂清之盤嶼,追至楚門海口,遣百戶李德招谕之。
乙亥,明升遣其臣鄧良叟聘于吳,吳王命良叟從大将軍觀所下城邑。
丙子,吳徐達師次下邳,都督同知張興祖由徐州進取山東。
己卯,吳徐達兵至榆林鎮,佥院郦毅、鎮撫孫惟德降。
達令黃逢等守之。
庚辰,吳平章韓政師次梁城,同知樞密院盧斌、佥院程福等降。
辛巳,吳征南将軍湯和克慶元。
先是和兵自紹興渡曹娥江,進次馀姚,降其知州李密及上虞縣尹沈溫,遂進兵慶元城下,攻其西門,府判徐善等率屬官耆老自西門出降。
方國珍驅所部乘海舟遁去,和率兵追之。
國珍以衆迎戰,和擊敗之,擒其将方惟益等,國珍率馀衆入海。
和還師慶無,徇下定海、慈溪諸縣。
吳王遣使至延平,招谕平章陳友定。
友定置酒大會諸将及賓客,殺吳使者,瀝其血酒甕中,與衆酌飲之,誓于衆曰:“吾曹并受朝廷厚恩,有不以死拒者,身磔,妻子戮!”遂往巡視福州,嚴兵為拒守計。
徐唐等至沂州,王宣不欲行,乃使其子信密往莒州募兵,為備禦計,而遣其員外郎王仲綱等詐來犒師以緩攻,徐達受而遣之。
仲綱等既還,宣即以兵劫徐唐等,欲殺之,唐得脫,走達軍,達即以師抵沂州,營于北門。
達猶欲降之,遣梁鎮撫往說,宣陽許之,尋複閉門拒守,達怒,遂急攻其城,宣待信募兵未還,自度不能支,乃開西門出降。
達令宣為書,遣鎮撫孫惟德招降信,信殺惟德,與其兄仁走山西。
于是峄、莒、海州及沭陽、日照、贛榆、沂水諸縣皆來降。
達以宣反覆,并怒其子信殺惟德,執宣戮之,命指揮韓溫守沂州。
乙酉,吳定大都督府及鹽運司、起居注、給事中官制。
方國珍遁入海島。
己醜,吳王命平章廖永忠為征南副将軍,自海道會湯和讨之,國珍遣經曆郭春及其子文信詣朱亮祖納款。
丙戌,以平章政事伊噜特穆爾、知樞密院事鄂勒哲特穆爾、平章政事巴延特穆爾并知大撫軍院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