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章 人的自身

首頁
    就是必不可少的盡管閑暇對于他人來說隻是一種負擔和麻煩。

    因為缺少了閑暇,這種人就猶如被套上木轭子的柏加索斯那樣悶悶不樂。

    但如果上述的兩種特殊反常的情形碰巧結合在一起擁有閑暇屬于外在的特殊情形,而具有超常禀賦則是内在的反常情形那就是一個人的一大幸運。

    因為這樣,那個得天獨厚的人現在就可以過上一種更加高級的生活,也就是說,這樣的生活免除了人生兩個對立的痛苦根源:匮乏和無聊。

    換句話說,他再不用為生存而憂心忡忡地奔忙,也不會無力忍受閑暇(閑暇也就是自由的生存)。

    人生這兩種痛苦也隻有通過它們的彼此抵消和中和,才使常人得以逃脫它們的困擾。

    雖然如此,我們卻要考慮到:一個具有優異禀賦的人由于頭腦超常的神經活動,對形形色色的痛苦的感受力被大大加強了。

    另外,他那激烈的氣質這是他擁有這些禀賦的前提條件以及與此密切相關的對事物和形象的更加鮮明、完整的認識,所有這些都使被刺激起來的情緒更加強烈。

    一般而言,這些感覺情緒總是給這種人帶來痛苦多于愉快。

    最後一點就是巨大的精神禀賦使擁有這些禀賦的人疏遠了他人及其追求。

    因為自身的擁有越豐富,他在别人身上所能發現得到的就越少。

    大衆引以為樂的、花樣繁多的事情,在他眼裡既乏味又淺薄。

    那無處不在的事物均衡互補法則或許在這裡也發揮着作用。

    确實,人們經常挂在嘴邊的,并且似乎不無道理的說法就是:頭腦至為狹窄、局促的人根本上就是最幸福的,雖然并沒有人會羨慕他們的這一好運。

    我不想讓讀者先人為主,在這一問題上給予一個明确的說法,尤其是索福克勒斯本人在這一問題上就表達過兩種互相矛盾的意見:“頭腦聰明對于一個人的幸福是主要的”。

    又“要過最輕松愉快的生活莫過于頭腦簡單。

    ”在聖經《舊約》裡,賢哲們的說法同樣令人莫衷一是:“愚人的生活比死亡還要糟糕”。

    “越有智慧,就越煩惱。

    ”在這裡,我不會忽略提及這樣的一類人:他們由于僅僅具備了那常規的、有限的智力配給,所以,他們并沒有精神智力上的要求,他們也就是德語裡的“菲利斯坦人”。

    這名稱源自于德國的大學生詞彙。

    後來,這一名稱有了更深一層的含義,雖然它和原來的意思依然相似;“菲利斯坦人”指的是和“缪斯的孩子”恰恰相反的意思,那就是“被文藝女神抛棄的人”。

    确實,從一個更高的角度審視,我應該把菲利斯坦人的定義确定為所有那些總是嚴肅古闆地關注着那并非現實之現實的人。

    不過,這樣一個超驗的定義卻跟大衆的視角不相吻合而我在這本書裡所采用的就是大衆的視角所以,這樣的定義或者不會被每一個讀者所透徹理解。

    相比之下,這名稱的第一個定義更加容易解釋清楚,它也詳細表現了菲利斯坦人的特質及其根源。

    因此,菲利斯坦人就是一個沒有精神需求的人。

    根據我提及過的原則“沒有真正的需求也就沒有真正的快樂”就可以推斷:菲利斯坦人并沒有精神上的快樂。

    他的存在并沒有受到任何對知識的追求和對真理的探索這一強烈欲望的驅動,也沒有要享受真正的美的熱切願望美的享受與對知識、真理的追求密切相關。

    但如果時尚或者權威把這一類快樂強加給他們,那他們就會像應付強制性苦役般地盡快把它們打發了事。

    對這種人來說,真正的快樂隻能是感官的快樂。

    牡蛎和香槟就是他們生存的最高境界。

    他們生活的目的也就是為自己獲得所有能為他們帶來身體上安逸和舒适的東西。

    如果這些事情把他們忙得暈頭轉向,那他們就的确快樂了!因為如果從一開始就把這些好東西大量提供給他們,他們就會不可避免地陷入無聊之中,而為了對抗無聊,他們是無所不用其極的:舞會、社交、看戲、玩牌、賭博、飲酒、旅行、馬匹、女人等等。

    但所有這些都不足以趕走無聊,因為缺少了精神的需求,精神的快樂也就是不可能的。

    因此,菲利斯坦人都有一個奇異的特征,那就是:他們都有一副呆滞、幹巴巴的類似于動物的一本正經和嚴肅表情。

    沒有什麼事情能使他們愉快、激動,能提起他們的興趣。

    感官的樂趣很快就會煙消雲散。

    由同樣的菲利斯坦人所組成的社交聚會,很快就變得乏味無聊,紙牌遊戲到最後也變得令人厭倦。

    不管怎樣,這種人最終還剩下虛榮心。

    他們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享受虛榮心所帶給他們的樂趣,那就是:他們盡力在财富或者社會地位,或者權力和影響力方面勝人一籌,并藉此獲得他人對自己的尊崇。

    又或者,他們至少可以追随那些擁有上述本事的人,以享受從這些人身上折射而來的光輝。

    從我們提到的這些菲利斯坦人的本質,可以引出第二點:由于菲利斯坦人沒有精神上的需求,而隻有身體上的需要,所以,他們在與他人的交往中,會尋求那些能夠滿足自己身體上的需要,而不是精神上的需求的人。

    因此,在他們對别人的諸多要求當中,最不重要的就是一個人所具有的精神思想。

    當他看見别人具有突出的精神思想時,那反而隻會引起他的反感,甚至憎恨。

    因為,他有着一股可憎的自卑感,以及呆笨的、不為人知的嫉妒心他小心翼翼地試圖把它們掩飾起來,甚至對自己也是這樣。

    但這樣一來,這種嫉妒有時候就會變成某種私下裡的苦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