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的禍患卻必然地降臨在我們的頭上。
換句話說“:放棄和忍受”就是我們的準則。
如果不奉行這一準則,我們就會感到貧乏和可憐,對此就算财富和權位也無能為力。
賀拉斯的詩句說的就是這個意思:詳察你的所作所為,向智者請教如何才能心安理得、輕松地度過一生,免受對無用之物的欲望、希冀所帶來的煎熬和折磨。
第十七節
亞裡士多德說“:生命在于運動”。
很明顯,他的話是對的。
我們的肉體生活存在于不停的運動;内在精神生活也永遠需要展開活動,或通過思想、或通過做事。
這方面的證據就是:當沒有思想的人無事可做的時候,就會馬上敲擊手指,或者,敲打随便一件手頭上的物件。
換個别的說法吧:我們的生存根本上就是動蕩不安的,因此,完全的靜止不動很快就會變得令人難以忍受,因為它帶來可怕的無聊。
人這種活動的沖動應該得到調節從而獲得合理的、因而是更好的滿足。
因此,能夠從事某樣活動,如果可能的話,制作某樣東西,或者至少學習某一樣東西,對于我們的幸福是絕對必要的。
一個人的能力需要發揮,并且,他渴望看到發揮能力以後的結果。
在這一方面,制作或者完成某樣東西不管那是一隻籃子抑或一本着作都會帶給我們極大的滿足。
看到我們手頭上的工作不斷有所進展,并最終得以完成,我們得到的是一種直接的快樂。
創作一件藝術作品、撰寫一篇文章,甚至從事某種手工制作,都會給我們帶來愉快。
當然,我們的作品越高貴,我們感受的喜悅就越大。
那些禀賦優異,同時也意識到自己有能力創作意蘊豐富、和諧連貫的巨着的人,在這一方面真可稱得上是最幸福的人。
因為在這種人的整個一生中,他們都懷有一種很高層次的興趣,這種興趣使他們的生活平添一種他人的生活所缺乏的風味。
所以,相比之下,常人的生活都是淺薄寡味的。
對于上述禀賦優異的人來說,人生、世事連帶所有平凡的和物質的東西,都具有另外某種更高的、形式上的趣味,因為所有這些材料都蘊藏着他們創作的主題。
隻要個人生活的困境允許他們得以喘息,他們就會終其一生孜孜不倦地投入到收集這些素材的工作中去。
這些人在某種程度上具有雙重的智力:一重用于應付日常的關系(即關乎意欲的事情),在這方面他們和常人無異;另一重則發揮在對事物的客觀把握上面。
因此原因,他們過着雙重的生活,既是袖手旁觀的看客,又是置身舞台的演員。
而一般的大衆則隻是後者而已。
但不管怎麼樣,每一個人都會根據自身的才能努力幹出一點事情。
無所事事在我們身上造成的不良效果可以從我們進行的長途遊覽旅行中看得出來,因為在這個時候,我們有時會感到悶悶不樂。
一旦百無聊賴,人就像脫離了自己的原始本性。
為克服困難、阻礙而努力和奮鬥是人的一種需要,這道理跟鑽洞之于土拔鼠為必不可少是一樣的。
持久滿意所引緻的無所欠缺會帶來停滞不動,這将會變得令人無法忍受。
排除障礙和困難可以讓人享受到充分的樂趣。
這些障礙和困難可以是物質方面的如在日常生活中,在生意場上所碰到的;也可以是精神方面的諸如在學問和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與這些困難、障礙進行較量并戰勝他們,會使人們得到快樂。
如果沒有機會這樣做,人們就會竭力各自依據自己的個性制造出機會。
他們或者去狩獵,或者玩球,又或者受到本性無意識的驅使去尋釁吵架、玩弄陰謀詭計、施展造假騙人的勾當、或做出其他種種不良行為人們之所以這樣做,不過就是要結束那令人無法忍受的百無聊賴的狀态。
“無事可幹的時候,難以保持平靜。
”
第十八節
我們行動和努力的指南不可以是想象中的圖像,而應該是考慮清楚的概念。
但通常實際發生的卻是相反的情形。
因此,我們隻需仔細檢查一番就可以發現:最終為我們的選擇一錘定音的,往往不是概念和判斷,而是我們想象中的圖像。
其實,後者隻不過是我們的選擇之一。
在一本伏爾泰或者狄德羅我記不起是誰了寫的小說中,男主角是一個青年,他以赫克利斯大力神的形象站在了十字路口,美德則化身為皇子太傅式的人物:左手拿着鼻煙壺,右手捏着一撮鼻煙,向男主角進行着道德說教;罪惡的形象卻是男主角母親的貼身女仆。
尤其在青年期,我們幸福的目标固定為某些圖像。
這些圖像不斷在我們的眼前晃動,這一狀況通常持續我們的半生,甚至整個一生。
這些圖像是誘惑人的幽靈,因為當我們抓住它們的時候,它們卻變得什麼都不是了。
我們由此獲得了經驗:這些圖畫并不會真的給予它們所許諾的東西。
我們想象中的家庭生活、社交聚會、鄉村生活,甚至我們對居所、環境、以及他人表示的敬意等等的想象圖都屬于這一類性質就算我們的愛人留在我們想象的圖像裡,也通常可以歸于這相同的類型。
“每個傻子都帶着一頂傻子帽”出現這種情形是很自然的,因為事物的直觀圖像是直接的認識,它比概念,亦即抽象的思想,更加直接地作用于我們的意欲。
概念隻能告訴我們事物的普遍情形,但卻不曾提供單個、具體的事物,而正是單個、具體的事物包含着現實。
因此,概念隻能間接地作用于我們的意欲;但概念卻能恪守諾言。
因此,教育就是讓我們隻信賴概念。
當然,為了教育的目的也需要一些圖像以作解釋、闡述的工夫,但那隻是輔助性的。
第十九節
上述規則可以列在這一條更具普遍性的規則之下,即我們應該時刻駕馭我們對眼前現實的印象和直觀認識。
與我們的思想和認識相比,這些直觀圖像能夠産生更加強烈的效果,原因不在于直觀印象的内容和素材這些通常都相當有限而在于這些圖像的形式、它們的可直觀性和直接性。
直觀印象強有力地侵入我們的情緒,擾亂了情緒的平和,或者動搖了它的堅定。
眼前存在的、可以直接觀照的事物總是以其全部力量即時産生效果,輕易就讓我們對其一目了然。
相比之下,思想和推理卻需要時間和甯靜,我們每次隻能單獨詳細思考一件事情。
因此,思考的結果不可能每時每刻呈現在我們的眼前。
正因為這樣,盡管我們經過細緻的思考已經放棄了某一令人愉快的東西,但一旦看見這可欲之物,我們就會受到它的吸引。
同樣,我們知道别人的某一個判斷根本站不住腳,但我們的内心仍然對此感到不快;雖然我們清楚明白别人的某一冒犯卑劣至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