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卷五

首頁
    。

    能善了知一切三界有為之法。

    無非過患。

    安可貪著。

    應求出離。

    速得寂靜極寂靜界。

    及勝解脫勝出離界。

    然於彼識不住不著。

    觀察生滅積集散壞。

    於諸有情起大慈悲。

    為成熟故生出離覺。

    以覺理趣随宜方便。

    能随順入最勝智慧。

    随念一切有情。

    善巧方便而得自在。

    随得諸法無有障礙陀羅尼善巧理趣。

    以善巧智。

    簡擇觀察一切有情。

    及善觀察不思議法決定理趣。

    雖複少年端嚴美麗。

    於諸欲境曾不愛樂。

    舍離所有一切資财珍玩衆具親戚眷屬。

    思惟觀察。

    以厭離心希求寂靜。

    從家出已趣於非家。

    既出家已,而能成就不思議覺甚深方便。

    随所作業積集資糧。

    趣向無上菩提道常随願莊嚴獲得無上陀羅尼印甚深方便最勝尊頂。

    由是清淨陀羅尼門善巧理趣。

    得一切法自然之智。

    及無障礙一切智智遍持善巧。

    彼既得於一切智智陀羅尼門。

    随得決定一切智智。

    善清淨已,安住無上一切智智。

    加持之力能轉無上清淨法輪。

    亦能随得一切法智巧妙言詞諸法。

    譬如盛日光明照曜。

    如是法聲光明遍示一切天人之類。

    無邊莊嚴。

    菩薩住於一切智智陀羅尼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彼陀羅尼門句義差别。

    諸馀菩薩所不能知。

    若一生補處菩薩坐於道常以清淨覺無師自悟。

    此陀羅尼而得現前。

    亦猶菩薩為菩提故。

    無量劫中積集善根。

    於其長夜久修梵行。

    得深法忍。

    哀愍一切諸衆生故。

    大慈悲心方得現前。

    無邊莊嚴。

    菩薩由是陀羅尼故。

    坐於道常當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我今於汝不可示說。

    汝得菩薩智慧現前。

    能證彼法。

    當於爾時,諸菩薩等自應解了。

    爾時菩薩得無邊門無量門因門無譬喻門。

    悉皆現前。

    而得門者不可宣說。

    超過世間。

    不共一切天人魔梵及諸沙門婆羅門等。

    逮得最上清淨之法。

    一切智智及自然智。

    菩薩由是能入清淨自然之智。

    能轉無上清淨法輪。

    漸次為於無量衆生。

    攝取無上一切智智。

    於諸法門及涅槃門。

    得清淨故。

    開示演說無量種種善巧理趣。

    而能發生持蘊善巧。

    亦能示現持蘊清淨善巧之智界處緣起。

    亦複如是,又令衆生發生趣入聖谛法門。

    亦能示現聖谛清淨善巧之智。

    又能發生三十七品菩提分法差别善巧。

    亦能示現菩提分法清淨之智。

    而能發起持奢摩他毗缽舍那善巧之智。

    亦能示現持奢摩他毗缽舍那清淨善巧。

    又能發起持三摩地三摩缽底善巧之智。

    亦能示現禅三摩地三摩缽底清淨善巧。

    又能發起持無迷惑功不唐捐善巧之智。

    亦能示現持無迷惑功不唐捐清淨智慧。

    又能發起持厭離盡無生之智。

    亦能示現持厭離盡無生清淨善巧之智。

    又能發起持明解脫善巧之智。

    亦能示現持明解脫清淨善巧。

    而能演說大涅槃門。

    亦能住持一切句義。

    舍離清淨善巧方便。

    於有為無為有漏無漏世出世法。

    以無量名表示宣說。

    法門清淨故。

    為諸衆生開示無上決定之法。

    及持清淨微妙智因。

    無邊莊嚴。

    如來說此大陀羅尼遍持方便。

    為一切智陀羅尼善巧之力。

    得安住故。

    随諸衆生一切本願。

    示如是行。

    令入随覺理趣差别。

    善能開示陀羅尼威力無上法藏。

    而能流注降灑法雨。

    潤洽一切枯槁有情。

    施以妙法鹹令滿足。

    汝等應當随如來學。

    於此甚深決定之法。

    不應違逆。

    汝等於此一切智智大陀羅尼。

    不久當得遍持自在住陀羅尼。

    為諸衆生。

    當作如是無量義利。

    如我今者,汝等當以無量異名開示演說此陀羅尼。

    決定諸法甚深智慧。

    無邊莊嚴。

    此中應當希求勝解。

    不應舍離菩提資糧。

    雲何應當希求勝解。

    謂諸菩薩。

    應當解了一切諸法不生不滅不動不住不來不去自性空寂。

    於彼空性亦不執著。

    何況於相起執著想。

    彼空性中無有相想。

    若彼空中無有相者能入。

    如來說有為空無我我所一切我人衆生壽者,如是空性非染著。

    非不染著。

    非污非不污。

    非迷惑非不迷惑。

    非愛非不愛。

    不住於空。

    亦不遍祝亦不建立。

    若空厭離。

    彼即寂滅無有分别。

    無遍分别無勝分别。

    無普分别無有功用。

    乃至無有少法可齲自性清淨。

    彼即諸法本性自性。

    一切有為本性皆空。

    乃至一切善不善法。

    有為無為。

    世出世間亦複如是,菩薩攝受如是勝解。

    得入解脫解脫智見。

    及能攝受普淨無垢解脫之處菩提資糧。

    雲何名為菩提資糧。

    謂戒清淨智慧清淨。

    三昧清淨解脫清淨。

    解脫智見清淨。

    施波羅蜜清淨。

    戒波羅蜜清淨。

    忍波羅蜜清淨。

    精進波羅蜜清淨。

    禅波羅蜜清淨。

    慧波羅蜜清淨。

    若彼清淨即普清淨。

    若普清淨即無垢法門。

    性淨之心。

    光明照耀無有煩惱。

    彼心常住本性空寂。

    亦無照曜。

    客随煩惱三種染污。

    彼皆不實空無所有。

    如是心性。

    不與煩惱清淨相應。

    何以故?是心無二亦無二分。

    本性清淨。

    若能如是了知心性。

    非煩惱染之所染污。

    非内非外。

    不在中間。

    皆不可得。

    唯除妄想因緣和合。

    雖有心生亦不可見。

    十方推求了不可得。

    亦無有心能見於心。

    如是攀緣非心和合。

    心亦不與攀緣和合。

    亦非因緣與心相應。

    心亦不與因緣相應。

    唯由心故。

    彼一切法與心相應。

    凡所有法與心相應非互相知。

    亦不可見。

    何況諸法非心相應。

    以第一義思惟觀察。

    無有少物可相應者及不相應。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