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止觀。
便獲無邊大法光明。
法光明故遠離黑闇怖畏毛豎。
建大法幢出大梵音。
大師子吼告衆生言:汝等速來。
於此大乘大安樂乘大調禦乘大發趣乘。
而發趣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為諸衆生演法光明。
法光明故。
能令衆生被大甲胄乘此大乘。
無邊慧。
諸菩薩摩诃薩。
於此大乘此大甲胄勿生慳吝。
當願衆生發菩提心。
被此甲胄乘此大乘。
於此大乘此大甲胄亦勿慳吝。
而能展轉勸諸衆生。
複願衆生被此甲胄乘此大乘而當出離。
諸菩薩摩诃薩。
住是行時。
攝取佛國清淨佛國。
攝取聲聞及諸菩薩圓滿功德。
以此無邊大功德海。
而發趣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無邊慧。
此之大乘等于法界。
此岸彼岸無可得者,然能運載一切衆生。
從此至於法界之中。
無處相應。
法界相應。
甲胄相應。
若於此乘等于法界。
勤修習者,而發趣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無邊慧。
譬如法界無有塵染。
無能壞者,無能染者,此之大乘亦複如是,無壞無染無壞染故。
而當趣於一切智智。
是故此乘說為大乘。
此乘無礙。
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不能退轉。
以無著故而當趣於一切智智。
是故此乘說為大乘。
言大乘者謂大莊嚴。
一切莊嚴無不入此大乘中者,
爾時無邊慧菩薩摩诃薩白佛言:世尊,於此乘中。
豈有有為諸莊嚴耶。
爾時世尊,告無邊慧菩薩摩诃薩言:如是如是無邊慧。
我随世俗。
於此乘中亦說一切有為莊嚴。
無邊慧。
若轉輪王帝釋梵王。
無不皆從此大乘出。
若已出者,若當出者,雖住轉輪釋梵尊位。
不為生死煩惱過失之所染著。
能於諸欲一一稱量。
既稱量已則便厭舍。
於出離道而能了知。
無邊慧。
若諸菩薩摩诃薩。
乘此乘者雖受生死。
於一切處不為染污。
能見過患能知出離。
若我於此未說諸法及諸莊嚴。
以此乘相。
於彼諸法及諸莊嚴亦能了知。
而發趣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大乘無上乘,此乘不思議。
若有乘此乘,彼皆當出離。
是大依止處,此乘不思議。
無量無邊際,故名為大乘。
一切諸衆生,乘於此乘者,此乘無有減,亦複無有增。
一切諸衆生,乘於此乘者,安樂而發趣,於中無苦惱。
若諸菩薩等,於此乘發趣。
直進無他行,身心不疲倦。
照明於世間,天人阿修羅。
當於此大乘,無上而發趣。
映蔽諸緣覺,及以聲聞乘。
亦於此大乘,無上而發趣。
無來亦無去,無住無前際。
後際及中際,無得無所見。
三世悉平等,猶若淨虛空。
此乘亦如是,遠離諸煩惱。
此乘無相待,無障無罣礙。
一切悉能救,所向無執著。
此乘無有量,亦無一切相。
自性不可得,無畏不思議。
若有乘此乘,得無所畏者,乃於佛法中,無障無罣礙。
以此乘發趣,普明於世間。
如日百千光,無時而不照。
此乘不可壞,無能映蔽者,無量德資糧,無上而發趣。
此乘超世間,出過於三界。
遠離諸黑闇,能趣於無漏。
此乘唯攝取,一切諸菩薩。
其馀衆生類,於中不容受。
若有智慧者,無量千劫中。
方便勤修習,乃乘於此乘。
非諸聲聞衆,及以諸緣覺。
一切外道輩,而能乘此乘。
若有諸衆生,趣於非道者,斯人鮮福德,不堪聞此乘。
若有諸衆生,於不思議法。
善巧而遊戲,安住於此乘。
随其所建立,殊勝之誓願。
住斯正道中,無上而發趣。
此乘無邊際,亦無有中際。
邊際及中際,一切不可得。
以際不可得,此乘無有際。
一切際斷故,安樂而發趣。
此乘無邊際,無邊是乘際。
此乘無量際,無量是乘際。
此乘無際斷,無際為際斷。
於際不分别,斷亦不可得。
乘際無邊際,亦無有中際。
亦無無際際,際性無所有。
於際無際相,非際為際相。
於彼諸際中,際相無所有。
非際說際門,此乘已超過。
於彼所過量,相應不可得。
我說斷常際,有邊無邊際。
如是一切際,彼際悉非際。
一切際無邊,際相無所有。
一切際自性,於中不分别。
如是諸際中,以斷於分别。
邊際無邊際,一切悉能斷。
若有有身見,則說諸際門。
執著此諸際,為無依怙者,
若無有身見,不著諸際門。
不執一切際,為能照明者,一切際非際,諸際非真實。
一切際性相,彼皆無所有。
不受一切際,於際悉超過。
不著諸際門,能斷有身見。
若於有身見,不斷不遠離。
不被大甲胄,不乘於大乘。
以受於諸際,分别諸際相。
前際及後際,一切皆分别。
若於有身見,一切已能斷。
乃被無邊甲,乘於無上乘。
不著諸際門,為世智慧者,能於種種際,一切悉超過。
由是佛法中,安樂而發趣。
菩薩善觀察,能以大慧力。
不得少有法,可斷可除滅。
常以善方便,善攝於止觀。
一相了知故,諸相皆了知。
安住於正法,得大法光明。
以是法光明,決了彼諸際。
不見少有際,若際及非際。
於彼可相應,一切無所著。
若見苦衆生,慰谕而告言:
汝來於此乘,安樂而出離。
一切受生處,能作法光明。
被甲乘大乘,亦以此開示。
此乘此甲胄,於彼勿慳吝。
亦令諸衆生,被甲乘大乘。
乘此安樂乘,無上而發趣。
如是諸菩薩,安住此修行。
能於佛法中,以速而發趣。
清淨佛國土,攝受諸聲聞。
及諸菩薩等,功德莊嚴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