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他伴舍諸愛著。
一切愛著非愛著故。
離諸攀緣覺觀思惟。
思惟解脫解脫向。
無有取者,悉皆寂靜。
因寂靜緣。
是我身我所身度到彼岸。
不見有法解向斷證。
若有比丘如是修行。
無增上慢空平等故。
解知一切諸法平等無有上下。
若善不善可作不可作有漏無漏。
若世出世有為無為。
如是等上下動遙無不妄想亦不見知。
如是諸法悉見平等。
喻如虛空。
大德阿難。
若有比丘如是解者,名善解脫。
如是比丘無增上慢。
以是義故如來說言:若有比丘解諸法平等。
喻如虛空如動于虛空無所觸著。
沙門法者亦複如是,說是語時。
二百比丘悉斷諸漏得於無漏解脫之法。
爾時寶上天子問文殊師利。
雲何菩薩無增上慢。
願如實說。
文殊師利言:天子。
若有菩薩一切智心無等等心三界最勝心。
過諸聲聞及緣覺外諸境界。
以安住心。
然亦修行一切善根。
為增上故。
化衆生故。
攝正法故。
為馀衆生為他人說一切智心。
是心如實解本始平等。
如随所聞其心體性。
解知一切衆生體性。
解知一切諸法體性故。
解知一切善根體性。
解知一切善根體性故。
解知演說菩薩體性。
天子。
是菩提薩埵如實說受記。
複次天子。
若菩薩布施。
随所施與。
随所願施。
及諸馀施一切無礙。
施無所依不著。
無覺無有解。
無有解故即是空也。
若能如是解施體性。
解施體性故。
解如實始體性。
解如實始體性故。
解諸法體性。
解諸法體性故。
解諸一切衆生體性。
解諸一切衆生體性故。
說菩薩體性。
天子。
是名菩薩施清淨。
故說授記也。
複次天子。
若有菩薩。
解知身者即解知戒。
解知口者即解知戒。
解知心者即解知戒。
解身口者解覺寂靜。
解覺寂靜故解衆生寂靜。
解衆生寂靜故解一切法寂靜。
解一切法寂靜故解如實始寂靜。
解如實始寂靜故得寂靜法因寂靜緣寂靜。
随有所聞一切諸法能說寂靜。
天子。
是名菩薩戒清淨。
故如實說受記。
複次天子。
若有菩薩。
知於法性畢竟是空。
知於法性畢竟自在。
於諸衆生能忍衆惡。
心不起忍。
不思外事不背衆生。
能滅一切衆惡。
如諸衆生性忍體性亦爾。
如忍體性菩提性亦爾。
如菩提性一切諸法體性亦爾。
如知一切諸法體性。
如實如法亦爾。
如如所聞同盡法性。
法性界畢竟空。
法性畢竟空說行順忍。
天子。
是名菩薩真實淨忍說授記也。
複次天子。
菩薩知慎一切法行離諸思惟。
無諸莊嚴成舍進行。
如有所為亦無所作。
其知堅固一切能離。
内性寂靜外化衆生。
知精進寂故知菩提寂。
知菩提寂故亦知一切諸法寂靜。
知諸法寂故知如實始如所聞法。
精進性寂故一切能說。
天子。
是名菩薩清淨精進如實知授記。
複次天子。
若菩薩入諸法平等無增減禅。
以禅力故其心安祝心安住故識無所祝識無所住故七覺心平等。
七覺心平等故得禅定平等。
得禅定平等故知菩提平等。
知菩提平等故知一切衆生平等。
知識一切衆生平等故知諸法平等。
若如是知諸法平等。
随所聞法。
能說諸法體性平等。
天子。
是名菩薩清淨禅定如實說受記。
複次天子。
若有菩薩。
慧眼清淨如實知見於一切法。
随所見法皆無所見無有動遙得無動智無行無因無緣行。
亦不行諸威儀法則。
亦非不行。
不行因緣。
知諸法平等不救不行。
何以故?若不行者即無分别。
斷諸妄想悕望貪著。
是菩提薩埵離諸所有。
亦行一切衆生行處。
為欲教化諸衆生故。
聚集一切助菩提法故。
攝取正法故。
不斷三寶種故。
如來所行者,於一切法清淨體性無所分别。
以此般若體性淨故。
知菩提體性淨。
知菩提體性淨故知衆生體性淨。
知衆生體性淨故知一切法體性淨。
知一切法體性淨故。
於諸法體性得如實智。
得如實智故随所聞事是法界性說無分别。
天子。
是名菩薩慧眼清淨如實說受記。
複次天子。
菩薩觀身行身念處。
知過去身無有邊際。
知未來身無趣向者,現在身者猶如草木瓦石牆壁身亦如是,若能如是觀身身行。
是身體性癡行寂靜。
思惟并行亦無發起。
不思惟不起自在是名離我。
識無所住修身念處行。
亦無有法可修行者亦非不修。
知一切法無有體性非不有性。
如是觀身修於身行。
觀心如幻化。
知心如響應。
如實知心。
受樂不愛受苦不苦受不苦樂不失正念。
不執無明。
離受於受不為所牽。
是名如實知見受念處。
若能如是觀受行者,於諸受法心無所行心不安祝是一切心亦不放舍。
菩提之心亦不失念。
亦不遠離。
是名觀心行心念處。
善知法知見法行法。
無念無思惟。
入於法性無身受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