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卷三十六(玄奘譯)

首頁
    語妙行報。

    此語惡行此語惡行報。

    此意妙行此意妙行報。

    此意惡行此意惡行報。

    此善此不善。

    此應作此不應作。

    此若作已感得長夜義利安樂。

    此若作已感得長夜非義非利非安樂果。

    舍利子,行者如是為諸善友。

    宣說是法示教贊喜。

    已覺知堪任大法器者,即為開示甚深微妙空相應法。

    所謂空法。

    無相法。

    無願法。

    無行法。

    無生法。

    無起法。

    無我法。

    無數取法。

    無壽命法。

    無衆生法。

    複為開示甚深緣起。

    所謂此有故彼有。

    此生故彼生。

    無明緣行。

    行緣識。

    識緣名色。

    名色緣六處。

    六處緣觸。

    觸緣受。

    受緣愛。

    愛緣齲取緣有。

    有緣生。

    生緣老死愁歎憂苦身心焦惱。

    如是種種生起純大苦聚。

    又此無故彼無。

    此滅故彼滅。

    謂無明滅故行滅。

    行滅故識滅。

    乃至生滅故老死滅。

    如是乃至純大苦聚滅。

    舍利子,又應為說。

    此中無有一法。

    是有可得而可滅者,何以故?由彼諸法從因緣生。

    無有主宰。

    無有作者,無有受者,從因緣轉。

    又無一法流轉旋還。

    亦無随轉。

    由癡妄故假立三界。

    從煩惱苦之所流轉但假施設。

    行者如是如實觀察癡妄之時,無有一法能作馀法。

    若於是中無有作者,作者不可得故。

    乃至無有一法流轉旋還。

    流轉旋還不可得故。

    舍利子,行者若聞如是甚深法已無疑無慮。

    善入諸法無罣礙性。

    是人不著於色。

    不著受想行識。

    不著眼色及以眼識。

    不著耳鼻舌身意法及以意識。

    皆不可得故。

     複次舍利子,菩薩摩诃薩信受如是性空法已,不退見佛。

    不退聞法。

    不退奉僧。

    在在所生不離見佛。

    不離聞法。

    不離奉僧面生佛前猛勵正勤志求善法。

    是人住正勤已,不戀居家男女眷屬奴婢仆使及諸資具。

    是人不為淫欲所堯。

    速於今生舍盛年樂。

    以淨信心於佛法中出家入道。

    既出家已得善知識善伴善友。

    善住思惟善住信欲。

    由善住信欲故。

    善聽聞法堅奉修行。

    不但言說以為宗極覺慧成就。

    樂求多聞無有厭足。

    如所聞法以無染心為他廣演。

    於諸利養恭敬名譽情無希望。

    不舍正義妄為他說。

    如其所聞如其所住而為說法。

    於聽法衆起大慈心。

    於諸衆生起大悲心。

    舍利子,行者如是有多聞故。

    不顧身命。

    少欲知足。

    寂靜欣樂。

    易滿易養。

    樂處空閑。

    如所聞法觀察其義。

    依於實義不依於文。

    為諸天人阿素洛界之所依止不專為己。

    為諸衆生求於大乘。

    所謂佛智無等智無等等智。

    勝出一切三界之智。

    舍利子,我說是人獲得第一不放逸法。

    舍利子,雲何名為不放逸法。

    所謂諸根寂靜。

    何等諸根寂靜。

    所謂眼見於色不取相貌。

    如實覺知色味色患及色出離。

    如是耳所聞聲。

    鼻所嗅香。

    舌所嘗味。

    身所覺觸意所識法。

    不取相貌。

    如實覺知法味法患及法出離。

    舍利子,如是名為心不放逸。

    複次不放逸者,調伏自心善護他心。

    除樂煩惱趣樂正法。

    不行欲覺恚覺害覺。

    不行貪不善根瞋不善根癡不善根。

    不行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

    不行不如理作意。

    不行一切惡不善法。

    此則名為不放逸也。

    如是舍利子,是諸菩薩摩诃薩既不放逸。

    能勤修習如理作意。

    若法是有如實知有。

    若法是無如實知無。

    觀察此中何者是有何者是無。

    即以慧力如實能知。

    正修習者聖解脫有。

    邪修習者聖解脫無。

    無業報者此則是有。

    有業報者此則是無。

    複次眼為是有有眼者無。

    耳鼻舌身意。

    意為是有有意者無。

    複次色為無常苦變異法。

    此則是有。

    色為常住不變不壞。

    此則是無。

    受想行識無常苦變異法。

    此則是有。

    受想行識常住不變不壞。

    此則是無。

    複次無明為緣諸行則有。

    若無無明諸行則無。

    乃至以生為緣老死則有。

    若無生者老死亦無。

    複次施感大财此則是有。

    施感貧窮此則是無。

    持戒生天此則是有。

    犯戒生天此則是無。

    聞生大慧此則是有。

    諸惡慧者能生大慧。

    此則是無。

    修定離縛此則是有。

    修定系縛此則是無。

    複次若如理作意而有系縛。

    不如理作意離系縛者,此二俱無。

    若諸菩薩發起正勤菩提則有。

    若起懶惰菩提則無。

    若無憍慢出家授記。

    是名為有。

    若憍慢者寂滅則無。

    複次遍一切處空性是有。

    遍一切處有我數取衆生壽命丈夫等類。

    此則為無。

    如是舍利子,若諸菩薩摩诃薩行不放逸。

    能善修習如理作意。

    世間智者同知是有。

    施設為有。

    世間智者同知是無施設為無。

    舍利子,若定說有非正了知。

    若定說無是亦名為非正了知。

    何以故?諸佛世尊所說實義能随覺了故。

    舍利子,諸佛世尊具大智力總攝諸法。

    安處四種邬柁南中。

    何等為四。

    所謂一切行無常。

    一切行苦。

    一切法無我。

    涅槃寂滅。

    舍利子,所演一切行無常者,如來為諸常想衆生斷常想故。

    所演一切行苦法者,如來為諸樂想衆生斷樂想故。

    所演一切無我法者,如來為諸我想衆生斷我想故。

    所演寂滅涅槃法者,如來為諸住有所得颠倒衆生。

    斷有所得颠倒心故。

    舍利子,是諸菩薩摩诃薩。

    若聞如來說一切行為無常者,即能善入畢竟無常。

    若有聞說一切行苦,則能興厭起離願心。

    若有聞說諸法無我,則能修習於三摩地妙解脫門。

    若有聞說寂滅涅槃,則能修習無相三摩地。

    而不非時趣入真際。

    如是舍利子,若諸菩薩摩诃薩。

    能善修習如是法者,終不退失一切善法。

    速能圓滿一切佛法。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