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藏會第十二之三如來不思議性品第四之一
爾時佛告舍利子,是諸菩薩摩诃薩。
善住如是清淨信已,複能信受如來應正遍知十種不可思議法。
谛奉清淨無惑無疑不異分别。
倍複踴躍深生歡喜發希奇想。
舍利子,何等名為如來十種不思議法。
舍利子,一者信受如來不思議身。
二者信受如來不思議音聲。
三者信受如來不思議智。
四者信受如來不思議光。
五者信受如來不思議屍羅及以等觀。
六者信受如來不思議神通。
七者信受如來不思議力。
八者信受如來不思議無畏。
九者信受如來不思議大悲。
十者信受如來不思議不共佛法。
舍利子,是名十種不思議法。
若有菩薩摩诃薩。
為求法故興起正勤。
不怯不退不生舍離發如是心。
我今未得不思議法。
甯使風所轉身皮肉筋骨受大苦惱。
或複血肉乾枯竭荊要必勤行精進中無暫廢。
如是舍利子,已得信解諸菩薩摩诃薩。
若聞如是如來十種不思議法。
信受谛奉清淨無疑。
倍複踴躍深生歡喜發希奇想。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
而說頌曰:
佛身難思議,為真法身顯。
無相不可觀,唯佛子能信。
諸趣雜種類,音聲不可思。
随音為說法,信諸佛境界。
一切種群生,三世諸根異。
佛皆能覺了,信是不思議。
諸佛無邊光,光網不思議。
遍滿十方界,無邊佛土海。
佛戒超世間,不依止世法。
神足不思議,菩薩能信受。
衆生不能知,如來之境界。
如來常在定,解脫不思議。
法界不相雜,唯佛力能知。
大仙諸智力,猶若空無際。
為利一衆生,住無邊劫海。
令其得調伏,大悲心如是,
一切諸群生,種種問難海。
一音令悅解,無畏不思議。
成一切種智,随覺於諸法。
及不共佛法,遍智皆能見。
一切難思議,諸佛法如是,有能奉信者,是為善住信。
爾時佛告舍利子,雲何菩薩摩诃薩。
於如來不思議身。
信受谛奉清淨無疑。
倍複踴躍深生歡喜發希奇想。
舍利子,所謂如來身者永斷一切惡不善法。
何以故?由能成就一切微妙諸善法故。
如來身者遠離一切不淨洟唾。
痰癊膿血大小便利。
何以故?如來久已解脫一切骨肉筋脈故如來身者自性清徹。
何以故?如來久已遠離一切煩惱諸垢穢故。
如來身者出過世間。
何以故?不為世法之所染污故。
如來身者無量功德。
久已積集福智資糧。
一切衆生慧命依止。
如來身者無量淨戒之所熏修。
無量等觀及無量慧解脫解脫智見之所熏修。
如來身者諸功德華之所嚴飾。
如來身者如淨鏡中微妙之像。
如淨水中明滿之月。
又如光影之所照耀。
如來身者不可思議等虛空界極法界性。
如來身者清淨無染遠離一切諸染穢濁。
如來身者即是無為遠離一切諸有為相。
如來身者是虛空身。
是無等身。
無等等身。
一切三界無與等身。
如來身者無譬喻身。
無相似身。
如來身者清淨無垢。
離諸煩惱自性清徹。
又舍利子,如來身者不可以前際求。
不可以後際求。
不可以現在求。
不可以生處種姓求。
如來身者不可以色求。
不可以相求。
不可以好求。
如來身者不可以心求。
不可以意求。
不可以識求。
如來身者不可以見求。
不可以聞求。
不可以念求。
不可以了别求。
如來身者不可以蘊求。
不可以界求。
不可以處求。
如來身者不可以生求。
不可以住求。
不可以壞滅求。
如來身者不可以取求。
不可以舍求。
不可以出離求。
不可以行求。
如來身者不可以顯色求。
不可以相貌求。
不可以形色求。
不可以來求。
不可以去求。
如來身者不可以淨戒作意求。
不可以等觀作意求。
不可以正慧作意求。
不可以解脫作意求。
不可以解脫智見作意求。
如來身者不可以有相求。
不可以無相求。
不可以諸法相求。
如來身者不可以力增益求。
不可以無畏增益求。
不可以無礙辯增益求。
不可以神通增益求。
不可以大悲增益求。
不可以不共佛法增益求。
舍利子,菩薩摩诃薩欲求如來身者,當應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是自性求如來身。
舍利子,如來身者即是空無相無願解脫之身。
無變異身。
無動壞身。
無分别身。
無依止身。
無思慮身。
如來身者即是安住善住得不動身。
如來身者即是無色色自性身。
即是無受受自性身。
即是無想想自性身。
即是無行行自性身。
即是無識識自性身。
舍利子,如來身者無有無生無四大身。
如來身者即是希有希有法身。
如來身者非眼所起。
不在色中。
亦不在外。
不依於耳。
不在聲内亦不在外。
非鼻所知。
不在香中。
亦不在外。
非舌所顯。
不在味中。
亦不在外。
不與身合。
不在觸中。
亦不在外。
如來身者不依心轉。
不依意轉。
不依識轉。
安住不動。
非是旋還。
亦不随轉。
舍利子,如來身者等量虛空。
如來身者極於法界。
如來身者盡虛空界。
舍利子,是名第一如來不思議身。
是諸菩薩摩诃薩。
聞如來不思議身如虛空已,信受谛奉清淨無疑。
倍複踴躍深生歡喜發希奇想。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
而說頌曰:
拘胝那庾劫,行無量大行。
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