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藏會第十二之八屍波羅蜜品第七之一
爾時佛告舍利子,雲何菩薩摩诃薩。
屍羅波羅蜜多。
菩薩摩诃薩。
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依此勤修行菩薩行。
舍利子,菩薩摩诃薩。
行屍羅波羅蜜多故。
有三種妙行。
何等為三。
一者身妙行。
二者語妙行。
三者意妙行。
舍利子,何等名為身妙行語妙行意妙行耶。
舍利子,所謂菩薩摩诃薩。
遠離殺生。
離不與齲離欲邪行。
是名身妙行。
舍利子,菩薩摩诃薩。
遠離妄語。
遠離離間語。
遠離粗惡語。
遠離绮語。
是名語妙行。
舍利子,菩薩摩诃薩。
於諸貪著瞋恚邪見。
皆無所有。
是名意妙行。
菩薩摩诃薩。
具足如是三妙行故。
是名屍羅波羅蜜多複次舍利子,菩薩摩诃薩。
行屍羅波羅蜜多時。
如是思惟。
雲何身妙行語妙行意妙行耶。
舍利子,菩薩摩诃薩。
如是思惟。
若身不造殺生不與取欲邪行業者,是名身妙行。
菩薩摩诃薩。
如是思惟。
若語不造妄語離間粗惡绮語業者,是名語妙行。
菩薩摩诃薩。
如是思惟。
若意不造貪著瞋恚邪見業者,是名意妙行。
由具如是正思惟故。
是名菩薩摩诃薩行屍羅波羅蜜多複次舍利子,如是菩薩摩诃薩。
行屍羅波羅蜜多時。
作如是念。
若業不由身語意造。
此業為可建立不。
菩薩摩诃薩。
如是如理觀察。
若業不由身語意造。
此業不可建立。
若青若黃。
若赤若白。
若紅若頗胝色。
此業又非眼所識。
非耳所識。
非鼻舌身意所識。
何以故?舍利子,由於此業非能生非所生非己生。
不可執受。
都無有能了别此業。
菩薩摩诃薩。
如是了知。
此屍羅性不可為作。
若不可為作,則不可建立。
若不可建立。
我等於中不應執著。
如是菩薩摩诃薩。
由觀解力故。
不見妙行及以屍羅。
亦不見有具屍羅者,不見屍羅所回向處。
菩薩摩诃薩如是觀已,畢竟不起妄有身見。
何以故?舍利子,有身見故可有觀察。
此是持戒。
此是犯戒。
如是觀已,於彼守護及以儀則。
若行若境皆悉具足。
正知而行。
正知行故名持戒者,菩薩摩诃薩。
不取著自不取著他。
而行於行。
不毀屍羅不取屍羅。
而行於行。
若取著我即取屍羅。
若不著我不取屍羅。
若知屍羅是不可得。
即不毀犯所有律儀。
若於律儀無毀犯者,即不名為毀犯屍羅。
又亦不名執取屍羅。
舍利子,以何因緣。
於是屍羅而不執齲謂一切法知他相故。
若由他相則無有我。
若我是無何所執齲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
而說頌曰:
若有身語意清淨,行時恒修一切淨。
常住清淨諸禁戒,是名菩薩具屍羅。
賢聖聰慧諸菩薩,能善護持十業道。
不由身語及意作,如是智者說屍羅。
若非造作非所生,非執無形亦無顯。
由無有形有顯故,未曾可得而建立。
屍羅無為亦無作,非眼能見非耳聞。
非鼻非舌亦非身,又非心意所能識。
若非六根之所識,則無有能施設者,如是觀察屍羅淨,曾未依執住屍羅。
不恃持戒生憍慢,不計我想護屍羅。
善護屍羅無戒想,具足屍羅行覺行。
妄有身見已除遣,見與見者曾無有。
無有能見無彼處,不觀持戒犯戒者,善入無護法理趣,威儀具足不思議。
妙善正知能守護,除斯更無具戒者,
無我想者無屍羅,無所依我能依戒。
我說究竟常無畏,不執身我與屍羅。
說無我者不取戒,說無我者戒無依。
說無我者不希戒,說無我者戒無心。
不毀屍羅不執戒,亦不計我起屍羅。
無所依我及戒想,甚深慧行菩提行。
如是屍羅無所畏,此人常不犯屍羅。
若能不執有諸法,如是屍羅聖所贊。
若住我見諸愚夫,計我具戒能持戒。
彼受護戒果終已,於三惡趣常纏縛。
若有斷盡諸我見,彼無有我及我所。
是真持戒無見故,無複怖畏堕諸惡。
若能如是知戒行,無有能見犯屍羅。
尚不觀我及三有,況見持戒及犯戒複次舍利子,如是行屍羅波羅蜜多。
菩薩摩诃薩。
行菩薩行清淨戒時。
具有十種極重深心。
何等為十。
一者發起深心信奉諸行。
二者發起深心勤加精進。
三者猛勵樂欲諸佛正法。
四者廣具崇重一切諸業。
五者深懷信奉一切果報。
六者於諸賢聖深發敬心。
七者於諸尊重邬波柁耶阿遮利耶清淨侍奉。
八者於賢聖所興起供養。
九者於諸正法勵意求請。
十者求菩提時不顧身命。
舍利子,如是行屍羅菩薩摩诃薩。
有如是等十深心法。
菩薩摩诃薩。
安住深心修諸善法。
何等名為諸善法耶。
所謂三種妙行。
身妙行語妙行意妙行。
若諸菩薩摩诃薩。
安住如是三種妙行。
為欲勤求大菩薩藏微妙法門。
何以故?以諸菩薩摩诃薩依此法門。
能趣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
而說頌曰:
由身而發起,佛所贊善業。
為得聞法故,供養諸賢聖。
於法及聖人,猛勵起恭敬。
為利諸衆生,慈心不嫉妒。
當演智人言,無談不愛語。
所說欣樂相,發語無粗鄙。
意業常居善,曾無樂諸惡。
恒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