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卷四十四(玄奘譯)

首頁
    △菩薩藏會第十二之十屍羅波羅蜜品第七之三 複次舍利子,菩薩摩诃薩。

    行屍羅波羅蜜多時。

    具足如是清淨屍羅。

    於諸行中常恒發起不可樂想。

    於諸衆生起父母想。

    於彼有情起難保想。

    於妙五欲起非妙想。

    於受了别起無識想。

    舍利子,是菩薩摩诃薩。

    作是觀已,不起平等不平等心。

    何以故?是菩薩摩诃薩。

    作如是觀。

    若當發起心平等者,應超出心入於寂滅。

    若當發起心不平等。

    應令染心轉不平等。

    如是眼色為緣生於眼識。

    染心起滅由随眠故。

    彼心體生於所緣境妄心計淨。

    若能了知彼不如理而體不淨。

    如是知已便得解脫。

    若彼解脫即盡於彼。

    彼何所荊所謂貪盡瞋盡癡荊如是盡者,即非貪盡瞋盡癡荊何以故?若刹那貪有滅盡者,即應貪異盡異。

    若如是者貪應是實盡亦是實。

    若貪是實不應滅荊然舍利子,一切有情皆由不正思惟如理作意故生於貪欲。

    夫貪欲者分别所起。

    若無分别計執斯斷。

    若斷計執即無有實。

    由無實故中無所貪。

    由無貪故即是真實。

    若是真實於中無苦。

    由無苦故則無燒惱。

    無燒惱故即是真實。

    若是真實於中無熱。

    由無熱故是即清涼。

    是即涅槃。

    於涅槃中無有貪愛。

    何以故?舍利子,夫涅槃者無有思慮。

    我當除滅如是貪愛。

    貪愛盡故名得涅槃。

    若如是者即能貪異所貪亦異。

    涅槃複異。

    此若異者,則於彼為彼。

    若於彼為彼。

    智者應當尋思彼實。

    如是求已不得堅實。

    若無堅實即為是虛。

    若是虛者即為寂靜。

    若寂靜者即為是空。

    空無何法謂我我所。

    若常若恒若住若變異法,則無有情,則無命者,由如是故。

    於貪瞋癡則無所起。

    舍利子,以何等故。

    有我我所計此為我。

    此我所有起我我所。

    颠倒計我故執我所。

    執我所故便有所作。

    於所作中起四種行。

    雲何為四。

    謂身所作。

    語心所作。

    由意思惟發粗惡語。

    從此便生運身加害。

    舍利子,一切愚癡凡夫。

    由起自他别異想故。

    為想所執。

    為想所縛。

    菩薩摩诃薩行屍羅波羅蜜多故。

    於如是事知颠倒已,不與諸行而相習近。

    何以故?由習近故則生怖畏。

    菩薩摩诃薩。

    作如是念。

    我今為求無怖畏故。

    度諸衆生。

    不宜於彼而生怖畏。

    我當與之共為親愛。

     複次舍利子,雲何菩薩摩诃薩。

    依屍羅波羅蜜多故。

    於一切衆生起父母想。

    舍利子,菩薩摩诃薩。

    行屍羅波羅蜜多時。

    作是思惟。

    無有衆生於彼過去久遠世來非父非母易可得者,何以故?一切衆生。

    定曾為我若父若母。

    然由於彼生貪心故。

    舍於母想。

    生瞋心故舍於父想。

    流轉生死不能斷絕。

    是故舍利子,菩薩摩诃薩。

    由斯事故。

    深思惟已,於諸衆生起眷屬想。

    舍利子,如彼過去超阿僧企耶廣大無量不可思議劫。

    爾時有佛名最勝衆。

    出現於世。

    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丈夫調禦士天人師佛薄伽梵。

    彼佛住壽九拘胝歲。

    與九拘胝那庾多大聲聞衆同共集會。

    爾時有一菩薩。

    名為得念。

    生在王宮。

    形貌端嚴衆所樂見。

    成就第一圓淨色相。

    然此菩薩初生之時,父母各以八萬四千童少采女。

    而以賜之。

    親友眷屬。

    複以八萬四千諸妙采女。

    而用上之。

    父母知友。

    複以采女八萬四千奉於菩薩。

    為欲生長常随翼從。

    舍利子,時菩薩父。

    為是菩薩起三時殿。

    熱時雨時及以寒時。

    令彼菩薩居重殿上。

    随時而祝又令無量百千伎樂。

    圍繞菩薩而娛樂之。

    爾時菩薩聞諸樂音。

    将舉其聲起生滅想。

    而現在前。

    樂音暫止。

    便思此聲依何而起。

    何處而生。

    依何而息。

    何處而滅。

    爾時菩薩作是觀時。

    不起晝夜差别之想。

    唯恒發起無常之想。

    一切世間不可樂想。

    舍利子,爾時得念菩薩。

    四萬歲中未曾於樂而生耽著。

    又四萬歲於諸欲中未曾貪染。

    是時菩薩住深宮中。

    入四靜慮發五神通。

    即從内宮以神足力身昇虛空。

    往最勝衆如來應正等覺薄伽梵所。

    既到彼已請問彼佛。

    得少善法旋還本宮。

    舍利子,是得念菩薩。

    於彼如來入涅槃日。

    複往如來所住之處。

    問諸刍。

    最勝衆佛今為何在。

    我今欲見親觐供養。

    時諸刍告得念曰:善男子,汝不知耶。

    如來今者已般涅槃。

    爾時菩薩。

    既知如來般涅槃已,即於是處舉身投地。

    涕泣悶絕。

    良久乃蘇。

    便說頌曰: 如是照世間,到諸法彼岸。

    我住放逸地,如何自欺诳。

    百千劫拘胝,如來乃一現。

    而我不奉事,誰當作依救。

     如我自惟忖,我母非親善。

    何不贊如來,令我初生見。

    父亦非親善,陷我於諸欲。

    既被所拘執,乖事世間依。

     不聞佛所說,六十妙音聲。

    生為失大利,謂不事佛故。

    到諸法彼岸,利世大悲者,我憍逸所執,不事兩足尊。

     千億那庾劫,見諸佛甚難。

    我不修供養,滅後方來至。

    今我重思忖,父母俱非善。

    當我初生時,何不為贊佛。

     令見最勝尊,常住如來所。

    廣修諸供養,及聽聞正法。

    如來所宣暢,六十妙音聲。

    而我未曾聞,滅後方來至。

     我今失大利,涅槃後方來。

    無為演妙法,如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