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藏會第十二之十六靜慮波羅蜜品第十之二
複次舍利子,菩薩摩诃薩。
修行靜慮波羅蜜多故。
獲得如是無退神通。
善能建立智所作業。
舍利子,當知菩薩摩诃薩。
得是通智。
由清淨心。
鮮白心。
明潔心。
無濁心。
離随煩惱心。
善調順心。
善寂靜心。
善修治心。
如是心相之所由生。
靜慮解脫三摩地三摩缽底之所發起。
舍利子,是菩薩摩诃薩。
處於世界。
故作意生。
非系縛生。
不由系縛。
命終受生。
何以故?是菩薩摩诃薩。
解脫一切虛妄分别故。
解脫一切非真實煩惱縛故。
解脫一切颠倒妄執所依止故。
是故此菩薩摩诃薩。
随現世界。
解脫而生。
解脫命終。
解脫受生。
舍利子,是菩薩摩诃薩。
現受生已成辦大乘。
圓滿一切諸佛正教。
遍遊十方廣求佛法。
雖志有所求。
而無取無得。
随入諸佛法。
即為一切法。
随入一切法。
即為諸佛法。
如是菩薩。
随入佛法及一切法。
然不随彼法非法行。
舍利子,菩薩摩诃薩。
若能如實求諸法時。
安住無取及無得者,是則無有一法而可入於算數。
何以故?一切諸法超過算數道故。
若能了達法平等性。
是則不執法與非法。
何以故?一切諸法性無執故。
若計於中而有義者,是則獲得廣大無義。
若有善能不計於義。
是則義與非義不現前故。
不見義者於一切處覺慧無礙。
是菩薩摩诃薩。
若能如是了覺無礙,則為獲得無障礙覺。
若有無障礙覺,則於一切而無所著。
若無所著則無所祝若無所住則無所乏。
若無所乏則無癡無求若無癡無求則無迷無惑。
若無迷無惑則無我所。
若無我所則無攝受。
若無攝受則無所執。
若無所執則無诤論。
若無诤論是則無诤沙門之法。
若有無诤沙門法者,是則一切無礙無障等虛空求。
若能等彼虛空求者,則不系屬欲界色界及無色界。
若於諸處無系屬者,則無色相及以形量。
若其無是色相形量,則能如是随覺。
若能如是随覺,則能如是通達。
舍利子,雲何說名随覺通達。
舍利子,菩薩摩诃薩。
若能随覺通達。
是處無有少法可得。
此則說名随覺通達。
舍利子,諸菩薩摩诃薩。
由平等證入如是随覺通達故。
說是菩薩摩诃薩依靜慮波羅蜜多成就希奇未曾有法。
複次舍利子,雲何名為菩薩摩诃薩成就希奇未曾有法。
舍利子,菩薩摩诃薩。
依靜慮波羅蜜多故。
雖行大慈而恒觀無我。
雖行大悲而知無衆生。
雖行大喜而知無命者,雖行大舍而知無數齲雖廣行大施而心恒調順。
雖緣境淨戒而心常寂靜。
雖随辱行忍而心無窮際。
雖勤加精進而心能簡集。
雖入諸靜慮而正心觀察。
雖遍行智慧而心無所行。
雖行四念住而心無緣念亦無作意。
雖行四正斷而心無生滅。
雖行如意足而心無戲論。
雖行淨信而心無系著。
雖行正勤而心恒遠離。
雖行於念而心恒自在。
雖住三摩地而心證平等。
雖行般羅若而心本無根。
雖行諸力而心無摧伏。
雖行覺分而解析菩提。
雖修道分而心無所修。
雖行奢摩他而心恒寂滅。
雖行毗缽舍那而心無定觀。
雖修行聖谛而畢竟遍知。
雖成熟衆生而心本清淨。
雖攝受正法而不壞法性。
雖淨佛國土而心等虛空。
雖證無生法而心無所得。
雖行不退轉地而心性無退。
雖獲諸妙相而知性無相。
雖莊嚴道場而心遊三界常處周輪。
雖降伏魔軍而於諸含識無所摧伏。
雖知諸法即菩提性而心随覺了。
雖轉法輪而心住法性無還無轉。
雖複示現大般涅槃而於生死性心常平等。
如是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诃薩平等證入随覺通達。
如是希奇未曾有法。
當知修行靜慮波羅蜜多之所成就。
複次舍利子,何等名為菩薩摩诃薩依靜慮波羅蜜多修學菩薩靜慮之相。
舍利子,菩薩靜慮不住自性。
為滿如是三摩地故。
菩薩靜慮無有愛味。
不為貪著自安樂故。
菩薩靜慮緣於大悲。
為斷一切衆煩惱故。
菩薩靜慮定無退轉。
緣於欲性增上性故。
菩薩靜慮■發神通。
了達衆生諸心行故。
菩薩靜慮心欣愛悅。
善能顯發心自在故。
菩薩靜慮了知一切三摩缽底。
映蔽一切色無色界故。
菩薩靜慮是為寂靜。
最勝寂靜。
近於寂靜。
映蔽聲聞獨覺定故。
菩薩靜慮無有分别。
極為究滿妙清淨故。
菩薩靜慮行品最勝。
習氣相續永除滅故。
菩薩靜慮以慧超度。
超度一切諸世間故。
菩薩靜慮為諸含生欲解導首。
善能度脫諸含生故。
菩薩靜慮紹三寶種令不斷絕。
以佛靜慮無窮盡故。
菩薩靜慮最為高顯。
三摩呬多常現前故。
菩薩靜慮自在而轉。
諸有所作善圓滿故。
菩薩靜慮是為大我。
以妙智慧為大我故。
舍利子,如是無量菩薩靜慮。
皆是菩薩摩诃薩依靜慮波羅蜜多之